查看原文
其他

《出师表》:任用奸佞,搞垮了国家,多么痛的领悟!

沈东方 张寒 文化影响力 2022-03-29


汉朝经历“文景之治”、汉武帝称雄后由盛转衰,最终陷入烽火四起、三国纷争,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出师表》以其真挚诚恳的情感和深谋远虑的见地而流传至今。从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一位贤臣对君主的谏言、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也能读到一代名相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和思考。


在文中,诸葛亮用一句话概括了汉代的兴衰存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贤臣与小人,就是卧龙先生眼中影响朝代沉浮的重要因素:先汉的兴盛得益于统治者慧眼识人、选贤用能;而后汉的倾覆与统治者轻信佞臣、不辨忠奸也脱不了干系。


关于“贤臣”,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曾经这样描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这几句话不仅点明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的才华和优势所在,更体现了刘邦的知人善任。“亲贤臣,远小人”是汉高祖成就霸业的一大原因。


至于“小人”,包括汉代的宦官和腐败官僚等。这些特权阶层一步步霸占了社会资源,最终绑架了政权,对汉代的灭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其特点相当明显,即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末年,在汉灵帝身边随侍左右的中常侍有张让、赵忠等十二位宦官,被称作“十常侍”。他们阅览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心甘情愿地受制于宦官,甚至公然称:“张常侍乃我公,赵常侍乃我母。”皇帝与宦官一道盘剥百姓、卖官鬻爵,朝政日益腐败,最终引发了黄巾起义。


腐败官僚也是汉代皇帝“亲”的一大对象。汉成帝即位后,荒于酒色,重用“小人”,为王莽篡权、西汉覆灭埋下了祸根。臭名昭著的佞臣淳于长是汉成帝的宠臣之一,凭借谄媚邀宠获得官职,可谓“进不由道,位过其任”。他把自己的权势视为待价而沽的“奇货”,在上位的短短一两年里,光是地方官的贿赂加上皇帝的赏赐就“数累巨万”。在淳于长被成帝信任重用、大收贿赂之际,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奋起反抗。起义队伍横扫十九个郡国,杀死东郡太守、汝南都尉,震动朝野。西汉王朝这座大厦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说,离不开“蛀虫”淳于长的加速。

南阳卧龙岗岳飞手书《出师表》拓片(局部)


“亲贤臣,远小人”,这不仅是诸葛亮对汉代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他对刘禅的殷切希望。那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在刘禅身上实现了吗?看陈寿的《三国志·后主传》便可知:“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hūn,同“昏”)(àn,同“暗”)之后。”刘禅刚开始做到了选贤任能,但后来听信于宦官奸臣,就成了昏庸的统治者。而蜀汉在他的统治之下也最终走向了灭亡,诸葛亮所期待的“汉室之隆”也终究化为泡影。


贤臣小人之论,是整个汉代以及三国兴亡的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精辟概括。选人用人是政权存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亲贤臣,远小人”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到:“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有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了科学的用人之道,有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原标题:《出师表》:亲佞亡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