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问百答说范蠡》04:范蠡的名、字、号各有什么含义

夏廷献 文化影响力 2022-03-29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04——


 范蠡的名、字、号各有什么含义

先说范蠡的名“蠡”(音历)

“蠡”者,大贝壳做的“舀水瓢”是也。也有人说是用葫芦做的瓢。由此,衍生了蠡勺(瓢勺),蠡见(喻肤浅的见识),蠡酌管窥(用瓢量海水,从竹管里看天。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等词组。范蠡做大将军时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称作蠡帽;范蠡经商时发明的容量一升的瓢被称作蠡升。

范蠡的父母为何给他起名为“蠡”,大概是因为他家住在淯水(今称白河边,家中有大贝壳做的“舀水瓢”。当然,这只是“本义”的解释。其实,“蠡”字,下面有两个虫,虫者,一是蛇(小龙),二是老虎(称之为“大虫”)能把龙虎压在下面的人,一定是“霸领诸侯”的人。这大概是范蠡父母的真正期望。范蠡也果然做到了。

范蠡字少伯,“伯”者,古代爵位第三等“伯”。说明家长或老师已经看出或期望范蠡将来能升官晋爵,故用“少伯”称之。

从他有“字”和“字”的含义看,他父母或老师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智者。因为一般家长或老师不会给孩子或学生起“字”,即如起“字”,也不会用“少伯”这两个字。


范蠡在老家楚宛,一直用“范蠡”名或“少伯”字。到越国后,也一直用“范蠡”名或“少伯”字。到了齐国经商后,改姓名为“鸱夷子皮”,就是牛皮酒囊(这个问题下文专说)

范蠡到陶地后,自号“朱公”。因住在陶地,人称“陶朱公”——不是一些文章写的“自称陶朱公”。

范蠡为何自号“朱公”?笔者做以下猜想:“朱”者,正红色也,是中华民族喜欢的一种庄重喜庆颜色。和“朱”相联系的“朱门”“朱户”,是贵族宅第的尊称。“公”者,含义很多,公平、公开、公正、公务等,用在人身上主要是一种敬称。“公”还是古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公”还通“功”。

联系到范蠡的“字”是“少伯”,范蠡自称“朱公”,大概意在表明自己是正红色的老翁,也算“功成名就”,可以进入“五爵”之列了。

另外,范蠡在越国时,是文官和武将总头,集“三公”(司马、司徒、司空)为一身(这也是后人为他建“三公城”的依据),原本就在“公”之列,用“公”自称,是不是也有怀念或纪念过去曾经有过的辉煌?

总之,范蠡自称“朱公”,不算过分。他的确是一位中国最早最成功的“红色富翁”。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上期回顾

《百问百答说范蠡》序:范蠡研究的先行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03:范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