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说范蠡》06:范蠡经商后为何改姓名为鸱夷子皮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06——
范蠡经商后为何改姓名为鸱夷子皮
《史记》记载,范蠡辞官经商后,即“变名易姓”,将“范”姓易为“鸱(音尺)夷”,将“蠡”名变为“子皮”,以“鸱夷子皮”的新名字出现在齐国等地。终其一生,都以“鸱夷子皮”的姓名进行社会活动和商业活动。
国人对姓名,一向十分重视。尤其对“姓”,可说是江山易改,本“姓”难易。
范蠡一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传统,不仅把姓名改了,还改成了一个连普通人都不用的姓名,出人意外,值得说道。
范蠡为何改姓名为“鸱夷子皮”,综合史料记载,分析范蠡思想脉络,笔者以为,范蠡可能有以下四种考虑。
一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吴越春秋》说:“范蠡自谓,盖以吴王杀子胥而盛以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伍子胥是范蠡老乡——都是楚国人。范蠡一方面对其十分敬重,一方面又设谋置其于死地。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并用鸱夷(牛皮)裹尸扔入江中。一个忠臣、能臣落到如此下场,令人唏嘘。范蠡也于心不忍,“自以有罪”,所以用“鸱夷子皮”的称谓,纪念伍子胥,表达愧疚之心,同时也警示自己趋利避害,不做伍子胥第二。
二是为了纪念西施
范蠡把西施“特招入伍”,培训三年成为才艺俱佳的优等生后,亲自送到吴国。西施在吴国受到大王夫差宠幸,出色完成了范蠡布置的迷惑夫差收集情报任务,是兴越灭吴的大功臣。令人扼腕长叹的是,吴国灭亡后,越国王后,竟以“祸国妖女”之罪名,将其用鸱夷(牛皮)裹着沉江。范蠡对越后的做法很无奈,对西施的下场很无助,只好用“鸱夷子皮”的姓名来纪念,警示自己功高之后,要善于抽身。范蠡后来三散千金的举动,部分心理原因即来源于此。
三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军旅生涯
春秋时期,开始上千、后来上百个诸侯国整天打来打去。当时打仗的主要武器之一是弓箭,装箭的箭囊也叫“鸱夷”——用牛皮做的。范蠡作为大将军,军旅生涯二十多年,亲自使用或指挥属下制造、使用箭囊,是家常便饭。当他解甲经商并决心以打仗的昂扬姿态投入商场时,用箭囊作为自己的名字,提醒激励自己射好每一支箭,是情理之中的事。实践证明,范蠡经商后,每一招——发出的每一支箭都命中了靶标,可以说是箭无虚发。
四是为了和当地“东夷人”打成一片
范蠡“止于陶”的地方,居民是东夷人的后裔。远古时东夷人的栖息地气候温暖、林木茂密、鸟兽繁生——东夷人就发明了弓箭,由此传遍神州大地。《说文》释“夷”——“东方之人,从大从弓”。东夷民族性格尚武、好斗、直爽、豪饮代代相传。他们盛酒的壶状器具,名曰“鸱夷”——一种皮制的类似猪尿脬样子的口袋。用时,“尽日盛酒”;不用时,可收起叠好,随身携带。古代民间普遍使用这种韧性很大的“酒囊”。直到宋代仍有此物,大文学家苏轼曾在诗中写道:“不持两鸱酒,肯借一车书?”范蠡以“鸱夷”为姓,“子皮”为名,可以很快融入当地社会,为东夷人后裔所接受。
范蠡用“子皮”做名,似乎是“鸱夷”为姓的延伸。“子皮”者,“皮子”也。“子”在古代泛指儿女,以“子”称呼,相当普遍,如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等。“皮”从字面上讲,是表面、包在外面的意思。这里,应该指的就是做“鸱夷”的皮子。“鸱夷子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酒囊皮子”。如同“黄瓜皮儿”、“包子皮儿”一样,是一个俗而又俗的姓名。
范蠡改姓名为“鸱夷子皮”,不管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西施,也不管是为了纪念自己军旅生涯或是“入乡随俗”,从结果看是极其高明之举。他以“鸱夷子皮”——酒囊皮子的姓名,在陶地“报户口”,办实体。最后终以“鸱夷子皮”的姓名,发了大财,说明范蠡“变名易姓”是深思熟虑的,是为经商致富的大目标服务的。
范蠡用“鸱夷子皮”之姓名,一是为了脱离官办企业之嫌,再是也有避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便于和文化不高的“下里巴人”泥腿子们打交道。范蠡先后经营的主要是晒盐、养殖、饲养、繁育、销售牲畜的产业,雇用了大批劳力。作为“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范公,要和盐工、渔夫、农夫、驭手、屠户、运夫等“俗人”打成一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事业的发展,蠡字之名,难写难认难记,而用通俗幽默的“酒囊皮子”介绍自己,恐怕话一出口,对方就乐了,雇主和雇工之间的隔膜也就会冲破。一个“外来客”想在在齐国、在陶地发大财,不放下架子,和当地人融在一起,是寸步难行的。
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最后达到“巨万”(亿万),不能不说与“鸱夷子皮”这个“姓名效应”有关。
中国历代商业名家,不少人采用“王麻子”、“狗不理”等俗而又俗的“字号”,是不是受到“鸱夷子皮”这个广告、品牌效应的启发,不敢妄说。但只要想一想,今天国人在开公司、办实体时,总要起一个响亮名字,设计一个醒目徽志,就会明白,范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为什么“变姓易名”。
上期回顾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