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说范蠡》19:范蠡为官犯了哪三个大忌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19 ——
范蠡为官犯了哪三个大忌
范蠡这么光辉的一个人物,为何被主流社会掩埋了两千多年?因为他和其他做官的相比,他犯了为官的三个大忌。
第一,“不愚忠”。
封建文化需要人臣的“忠”达不到“愚”不行。亡国可以,不忠君不行,这就是“标准”。
符合“标准”的典型是贯彻“终身制”的诸葛亮。明明看出后主刘禅是白痴窝囊废,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范蠡看出勾践阴险狠毒,“不欲功于臣下,疑忌之心已见”,不可再处,一甩袖子把相国辞了。“晚节不忠”,犯了大忌。生前身后遭贬,一点不奇怪了。时至今日,应以新眼光审视“忠”字。提倡“忠于事业”典型。范蠡正是这样的楷模。他不把个人进退荣辱系在某个人身上,那怕此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而是寄托在事业上、对社会的贡献上。治国成功,又去经商,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
第二,“不清贫”。
传统文化,是歌颂“隐士”的。不居庙堂,就退隐山林。或吟诗作赋,或修道成仙,脱离百姓生活才高尚。一部历史,大小隐士很多,“相国级”的汉初三杰之一、留侯张良功成身退,云游名山,修炼气功,后人备加称颂。至今秦岭山中留坝尚有规模宏伟的张良庙,供人瞻仰追念。“传记”自然也少不了。
范蠡辞官,若真是“泛游三江五湖”,无所事事,名望恐怕不亚于张良。他不愿老死山林,毅然选择“仕农工商”的第四等级职业,亲自养鲤鱼饲养贩卖五畜,以“酒囊皮子”俗名,和“下里巴人”滚在一起,太失身份,犯了“不清贫”大忌。尽管人们羡慕他的富有,同代人甚至向他取经致富,但却羞于谈他经商之道致富业绩,更不用说为他树碑立传建庙了。重官轻商,是中国文明历史一大悲哀,也是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在终于认识到“无商不富”的今天,应该为范蠡这样的先行者“落实政策”。
第三,“不检点”。
习俗文化很看重个人行为,尤其是“作风”是否清白。范蠡生前身后没有受到应有尊重,有一个致命原因,是传说他辞官后把美女西施带走荡舟于江湖。世人瞩目之美女,他把她带走,这还了得!一向重视人品的国人,如何向这样不检点之人,顶礼膜拜。
实际上,正史典籍没有记载西施其人。偏史记载,西施被越王后以“亡国之女”沉江。司马迁写到范蠡,提到了他夫人和儿子,绝无西施二字,更无三妻四妾。那个时代,范蠡这样级别大官一妻几妾,实属正常,但范蠡没有。说明范蠡个人生活十分检点。
功高遭妒,名高受谤。范蠡兴越灭吴,功垂青史;辞官经商,富甲天下,难免遭人暗伤。“美人计”,百发百中。“莫须有”即为“有”,谣传成真理。这种“刺激性”“传奇”把范蠡打倒了,弄得身后连魂都不能回归故里。时至今日,应该还范蠡一个清白之名。
以上“三不”:不愚忠,不清贫,不检点,是笔者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逐步感悟到的,记载在拙著《范蠡》(1996年1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后记”中。这些年来,“三不”不断被一些研究“范蠡学”的人引用——说明得到了肯定,笔者深感荣幸,只是希望引用时能够注明出处。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往期回顾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