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问百答说范蠡》26:范蠡发现并运用的“二•六丰歉律”是怎么回事

文化影响力特邀作者 文化影响力 2022-03-29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26 ——


 范蠡发现并运用的“二•六丰歉律”是怎么回事


上面说到,供求关系决定物价贵贱。供求关系又是什么决定的呢?

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决定供求关系的是粮食收成。

国库有粮,人心不慌。国库空虚,供求失衡,粮价飞涨,必然会影响到各业发展,导致政局不稳。尤其是弱小的越国,生死存亡系于粮食。

粮食丰产歉收的决定因素又是什么呢,是天气。

对天文气象颇有研究的范蠡——曾建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高46丈的观象台,发现了粮食丰歉与天体运行的“二•六”循环关系。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意思说,每六年一丰收,六年一旱灾,十二年有一次大的饥荒。

对范蠡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发现,我们不能用今日的气候现实去评判是否科学,是否“二•六”一十二年循环一次。而应从范蠡提出的“二•六丰歉律”中,看到范蠡的过人之处——把决定物价贵贱的供求关系变化,放在了宇宙天体运行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官府”调控物价的时机,把稳定谷价、促进发展放在了有预见的积极可靠的基础之上。


这种宏观决策水平,令人佩服,令人赞叹!

范蠡发现粮食丰歉与天体运行的“二•六”规律之后,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建议越王勾践颁发了免谷税令,使本国农民乐意种田,吸引与越接壤的别国农民迁徙到越。又和文种大夫一起,在平原水网巡视,与当地官吏一起谋划开沟,筑堤,建良田,广种五谷。为了充实国库,还以越国遭灾减产名义向吴国借粮十万石。次年还吴粮时,把谷子煮熟,使其粒大饱满。吴国以为良种,令国人种下,结果不能出芽,误了农时,致使全国发生饥荒。范蠡兴越灭吴,粮食起到了重要作用。

范蠡揭示了“二•六”规律之后,还建议越王勾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备战备荒”。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越国“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号称五霸”(《史记•货殖列传》)。请注意“士赴矢石,如渴得饮”这句话,意思是说范蠡训练的部队士气十分高涨,视死如归,愿意上前线打仗,即便被敌方箭头射中抛石击中,就像口渴了喝到清凉饮料一样痛快淋漓。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毛泽东曾经讲过,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

在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在执行“农业为基础”的国策中,在研究物价的宏观调控中,仔细品味范老先生揭示的“二•六丰歉律”,是否可以受到一些启示呢。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往期回顾

《百问百答说范蠡》序:范蠡研究的先行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25:范蠡发现并运用价值规律了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