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淅川,这些楚系青铜器光彩照人

齐延光 文化影响力 2022-03-29

▲青铜器发掘现场。图源/网络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配合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在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堀楚国墓葬多处,出土了大批精美器物。这些青铜器不仅种类繁多,器形优美,纹饰瑰丽,风格多样,而且铸造技巧娴熟,制作精致,许多器物还有铭文,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此遴选其中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做一介绍,以飨读者。

01

01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春秋中晚期,通高61.3-68厘米,口径59-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分别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收藏。

侈口,方唇,立耳外侈,束腰,平底,其下焊接三个蹄形足。鼎身攀缘6条装饰复杂的龙形兽,龙口衔鼎口沿,龙尾上翘,龙角由卷曲盘绕的龙纹组成。盖饰交龙纹两圈。器口沿及中腰饰浮雕夔龙,颈及腹下部饰双勾的夔龙,腹部饰鳞纹。蹄呈上面饰兽面纹,中置宽厚的棱脊。有的盖上置一铜匕,大体呈柳叶形,后为长方形镂空把。盖内有铭文1行4字,腹内有鸟书铭文14行86字,大意为:王子午自铸铜鼎,用于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我施人民以德政,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我为准绳。据文献所载,王子午,字子庚,楚庄王之子,楚康王时为楚国令尹,康王8年卒,享年46岁。

该墓出土一组共七件铜鼎,称为列鼎。七件列鼎制造装饰工艺相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尺寸分别为:通高68厘米,口径66厘米;通高64厘米,口径60厘米;通高63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5厘米,口径61.8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3厘米;通高62厘米,口径62厘米;通高61.3厘米,口径59厘米。气势雄伟,霸气十足,是典型的“楚式鼎”,很容易使人们联想到“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典故。“王子午”鼎为研究楚国冶炼、分铸、焊接、文字、美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02

王孙诰甬钟

▲王孙诰甬钟。春秋晚期,通高23.35-120.4厘米,舞修10.6-52.3厘米,铣间12.25-59.7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钟身呈合瓦形,钟口大而舞部小。舞上有甬,作八棱体,上细下粗,甬之下部有旋,旋上有长方形旋虫。篆间每面有18个柱状枚,钟口向上收成弧形。部分钟内有锉磨调音的痕迹。甬上部饰4组蕉叶纹,旋虫上饰蟠虺纹,并间饰圆涡纹四个,甬之下部饰蟠虺纹,舞部饰半浮雕式蟠虺纹。钲间、篆间的边缘均饰陶素纹,篆间饰蟠虺纹。隧部以两组变形蟠虺纹组成。26件钟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钲部及左、右鼓部均有铭文。大者每钟铸一篇铭文,小者二钟、三钟或四钟合铸一篇铭文。每篇铭文字数相等,内容相同,全篇共有113个字,大意是:王孙诰为款待楚王、诸侯及其父兄、诸士而作此钟,并祈欢乐万年无期。

王孙诰甬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据测音该编钟的音域近五个八度。全套编钟分为两层悬挂在钟架上,下层为低音区,演奏和声;上层为高音区,演奏旋律,上层七声俱全,可以旋宫转调。该套编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保存最好的一组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03

出行场面

▲薳子倗盥缶。春秋晚期,通高49.6厘米,口径26.6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盖隆起,上有四个环钮。器为小口,方唇,短直领,广肩,鼓腹,平底,矮圈足。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链环耳,腹下部前后各置一个环钮。盖顶中央饰一红铜镶嵌的涡纹,外饰四个红铜镶嵌的夔龙纹,其外饰一周交龙纹间隔以六个红铜镶嵌的涡纹,盖沿上饰一周十条红铜镶嵌的夔龙纹。腹部饰红铜镶嵌的夔龙纹两周、交龙纹一周并间隔以红铜镶嵌的涡纹、亚腰纹、云纹各一周。近圈足处饰一周交龙纹。盖内及器口沿内侧均铸有相同铭文10字:“楚叔之孙薳子倗之盥缶”。

04

龙耳虎足方壶

▲龙耳虎足方壶。春秋晚期,通高79.2厘米,口宽18.6厘米,长22.7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长方形盖,盖冠侈张,盖边四面各有一个兽首形边卡。壶作长方形侈口,长颈,斜肩,椭方形鼓腹,长方形圈足,下有两条蜷伏状的卷尾龙,凹腰而突起背、臀以承托全器。壶颈两侧各攀缘一条花冠回首的龙形,用作器耳,并套有衔环。盖饰透雕的龙形,颈、肩及圈足均饰以双勾的龙纹。龙耳虎足方壶,整体造型魁伟气派,以双龙为耳,以双虎为座,形象生动怪异,使庄严的器形蕴含有某种动态和旋律感,为春秋青铜器之精品。

05

神兽

▲神兽。春秋晚期,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1990年淅川县徐家岭9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龙首,虎身,龟足,呈侧首站立状。龙首张口吐舌,两颊各有一朵柿蒂花,头上又盘缠六条龙,构成龙角,其中侧翼的两条大龙昂首翘尾,无纹饰,余四小龙饰垂鳞纹,姿态优美。神兽背上有一方孔,方孔内纳一曲体方形插座,座上有一兽,兽的前足按座、后足猛蹬神兽后颈,作飞奔状,而且挺胸侧颈,口衔一条昂首曲体似腾飞状的小蛇。神兽腹下有一环钮,背上奔兽口衔之蛇颈部亦有一环钮。通体镶嵌绿松石,形成龙、凤、虎、云纹、涡纹等纹饰,装饰华美富丽。神兽为分铸,整体插套而成。风格独特,工艺精湛,设计奇巧,满身弥漫着神秘的气氛,在铸造工艺、镶嵌技术和造型构思上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06

克黄升鼎

▲克黄升鼎。春秋中期,通高36.7厘米,口径38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1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侈口,方唇外折,长方形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腹部微鼓,平底,下附三兽面蹄足。鼎耳饰三角纹。颈部饰一周宽带状蟠虺纹,并有两个兽形饰。凹腰处饰陶素纹,腹部饰两排垂鳞纹。内底中部有铭文1行4字:“克黄之鼎升 ”。器主人克黄为斗氏,楚庄王时任箴尹之职,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令尹子文之孙。斗氏出自楚公族,是若敖氏之后。楚庄王时,斗氏族人斗越椒叛乱,为楚王所败,斗氏族遭致族灭。当时克黄正从齐国出使返回,同行的人劝他不要回楚国。克黄认为不可弃君命,于是返回楚国向楚王复命,完成自己的职责。楚庄王为之感动,赦免了克黄,恢复官职,弃改为“生”。此鼎铸造应在公元前605年,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楚国升鼎,具有重要的断代价值。

07

镶嵌红铜壶

▲镶嵌红铜壶。春秋晚期,通高41.8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4.6厘米,1990年淅川县和尚岭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有盖,盖顶隆起,呈圆笠状,下部纳入壶口内,盖上附有四个环形钮。器为侈口,长颈,鼓腰,腹部两侧各饰一个铺首衔环,下腹内收,平底,高圈足。盖上正中镶嵌一个柿蒂纹,钮间有四组立兽,每组两只,头相对,昂首,张口,目圆铮,挺胸,站立,短尾上翘。器表饰满铸造时镶嵌上去的红铜图案。图案分七层,每层分数组,层间及组间用对等三角形图案隔开。从上往下,第一层为凤鸟,共三组,每组有两只凤鸟。第二层有三组图案,正中间有位仙人,两侧各立一只凤鸟。第三层有三组图案,正中一组两条龙捧一位仙人。仙人的两侧各有一只虎。该组两侧的下角有云气纹。第四层有四组相同图案,每组有两人、两兽、两只小山羊。第五层有四组图案,每组两人、两兽。第六层有三组图案,每组两人、两兽、一仙人。仙人居中,两侧各有一组斗兽图案。第七层有六组画像,每组一兽,状似犀牛。整幅图案左右对称,布局严瑾,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08

透雕变形龙纹俎

▲透雕变形龙纹俎。春秋晚期,通高24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俎面为长方形,中间略窄,微凹。四足呈扁平的凹槽形。俎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纹,俎面四周饰变形龙纹。

09

王孙诰戟

▲王孙诰戟。春秋晚期,通长27.4厘米,援长20厘米,胡长6.5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戈头援上部微弧,锋无收刹,援中呈条状凸起,短胡,有三穿。内为长方形,中部有一长方形单穿。在胡正面有错金鸟书铭文2行6字:“王孙诰之行戟”。

10

透雕倗矛

▲透雕倗矛。春秋晚期,通高30.7厘米,叶宽8.4厘米,1978年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形体较大,骹作圆筒形,矛脊中空与骹相通,骹部一侧置三角形环钮,以系缨络,两叶尾收刹,叶上饰镂孔窃曲纹。骹口部饰兽面纹两组。骹上有铭文:“倗之用矛”。

综上所述,河南淅川楚墓出土的青铜器,在继承中原商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产生了地域文化的特质性。种类繁多、形象奇特、线条流畅、细微精美的纹饰,除范铸外,还采用了错金、嵌铜、镶嵌绿松石等工艺;精美、繁缛、夸张、华丽的装饰风格,反映了楚人独特的审美意识等。所有这些,不胜枚举,对研究中国的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齐延光,男,汉族,1960年生,河南省淅川县博物馆馆长。本文原载2015年《理财收藏》7期,原标题河南淅川楚墓出土青铜器鉴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