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隶《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才出土16年,惊艳书法圈!


通高240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2004年3月出土于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据碑文首句“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己亥卒”,拟碑名为“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共367字

《景云碑》
为现代较少出土的隶书精品
景云碑书风秀劲稳健
节奏分明,情质交融

景云碑成于隶书艺术成熟和鼎盛的东汉后期。在为人熟知的汉碑中,张迁碑与景云碑在字体风格上最为相近。


纵观景云碑全篇,文字结体较为方整严谨,与多数东汉隶书字形的圆润舒展有别。部分文字的横、撇、捺、钩等笔画收尾处锋芒毕露,体现出接近魏晋隶书的特点。如“魂”、“追”等字,主横画意气沉雄,强调笔力,收尾处却以燕尾蓄势高挑,颇为夸张。


景云碑书风秀劲稳健,节奏分明,情质交融。作为迄今为止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极富文物价值,其“雕饰、书法,即足以颉颃中原,堪称汉代西南第一碑”。景云碑深埋于黄土之下逾千年,因祸得福,字口锋芒如新发于硎,神气独具,汉风扑面。


景云碑原碑欣赏










关于景云碑
麓山子清

一、出土

旧县坪遗址位于重庆市云阳县故县城西15公里的长江北岸山丘上,该遗址于1958年被发现。
1994年编制三峡库区文物规划时,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曾对旧县坪遗址进行过试掘,清理出了房址、排水沟等遗迹,初步认定旧县坪遗址为朐忍县之所在,将其列入需发掘的重点之一。

二、朐忍

关于朐忍县得名的由来,说法主要有二。一是以民国年间刊刻的《云阳县志》为代表,以为“朐忍”即“蚯蚓”的别名,县志中说:“县境两岸,每雨旸蒸郁,沙步中,蚯蚓群出,纠结蠕动,至不可容足,旧县坪尤甚,足见古人名地之确。”另一种说法以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为代表,他称:“所谓朐者,齐语海水之义,亦即谓煎盐之水也。忍者,腾突而不外著之意。是谓溪中盐泉潜涌之状耳。盖齐人所命名也。”

三、景云

景云其人未见诸典籍,从碑文中可知,景云字叔于,东汉永元十五年(103)去世,死时为巴郡朐忍县的县令。景云的籍贯,应是在广汉郡治下的梓潼县(今四川省梓潼县城关)。
有学者认为,景氏出自芈姓,系以谥为氏,为楚景平王之后。西汉初年,作为汉高祖“强干弱支”的措施之一,景氏被迁至关中。汉高祖平定异姓诸侯王之后,其中一支景氏族人被再次迁徙到蜀地,并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至于立碑者,为其同乡人(也是继任者)的雍陟。雍陟的生卒年不详,据考证,他的生活年代主要是在汉灵帝时期前后,他的仕途顺序应为:孝廉→朐忍令→益州太守。《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梓潼有“文、景、雍、邓”四大姓,身为同乡和朐忍县令继任者的雍陟,为故去的景云立了这块颂德碑。

四、碑文

阴刻隶书,凡13行,每行约30字,全文共367字,录如下:

汉巴郡朐忍令广汉景云叔于,以永元十五年季夏仲旬已亥卒。

君帝高阳之苗裔,封兹楚熊,氏以国别。高祖龙兴,娄敬画计,迁诸关东,豪族英杰,都于咸阳,攘竟蕃卫。大业既定,镇安海内。先人伯况,匪志慷慨,述禹石纽,汶川之会。帏屋甲帐,龟车留遰,家于梓幢。九族布列,裳絻相袭,名右冠盖。

君其始仕,天资明括,典牧二城,朱紫有别,强不凌弱,威不猛害,政化如神。蒸民乃厉,州郡并表,当享符艾。大命颠覆,中年殂殁。如丧考妣,三载泣怛,追勿八音,百姓流泪。魂灵既载,农夫恻结,行路抚涕,织妇喑咽。吏民怀慕,户有祠祭,烟火相望,四时不绝。深野旷泽,哀声忉切。追歌遗风,探绩亿世,刻石纪号,永永不灭。乌呼哀哉,乌呼哀哉!

赞曰:皇天炳壁,郢令名矣。作民父母,化洽平矣。百工维时,品流刑矣。善劝恶惧,物咸宁矣。三考絀勑,陟幽明矣。振华处实,畼遐声矣。

重曰:皇灵禀气,卓有纯兮。惟汶降神,梃斯君兮。未升卿尹,中失年兮。流名后载,久而荣兮。勒铭金石,表绩勋兮。冀勉来嗣,示后昆兮。

熹平二年仲春上旬,朐忍令梓潼雍讳陟字伯宁为景君刊斯铬兮。

五、景云碑的艺术价值

景云碑成于隶书艺术成熟和鼎盛的东汉后期。在为人熟知的汉碑中,张迁碑与景云碑在字体风格上最为相近。























东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