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沿黄公路建设纪实之四

2017-06-22 老虎团

舍小顾大   奉献最美

如今,黄河依然以它固有的姿态奔腾着、咆哮着,两岸青山依旧,静静耸立着,诉说着它不变的神话,与往年不同的是,一条黑色的飘带以它轻巧俊俏的身姿逶迤穿行在蜿蜒的山脉中,为黄河沿岸人们带来福音,为旅游者带来畅快淋漓的感受,这就是贯通南北的大通道——沿黄公路。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沿黄公路人们只惊讶于他的便捷与畅通,然而修建时的艰辛与血泪却鲜为人知。

现场交通基本靠走。

沿黄公路现场便道都是借助黄河阶梯而建,绕山便道借助山棱,有些便道坡度很陡,远看近似于90度的直线,实际坡度也有60至75度,对这些陡坡,小于四驱的汽车基本上不去,职工都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背着仪器或材料的人要靠接力或者是先爬上去的人用绳子拉上去。

尽管建成后的大部分便道都是可以开车的,但惊心动魄的一幕却时刻上演着。办公室主任孟凡波告诉笔者,很多便道都是一边临黄河,一边临崖,有的便道顶部看上去是一马平川,可是等司机一踩油门跃上去的时候才发现前面根本没路,坐车的人早就吓出一身冷汗,闭着眼睛听天由命,等待命运的裁决,最终却发现车子还在平稳地开着,司机不动声色,眼盯前方,一脸严肃的样子。当问及原因时,司机道出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司机把每个便道都采过点,每个便道的特点都烂熟于心,他们在加油上去的瞬间早把方向盘按熟悉的角度转好了弯。踩油门时用同样的力度,同样的速度,同样的角度转弯,这该是多么精湛的技术才能达到刚刚的“好”。笔者纳闷的是,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开车,项目部从开工以来居然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格信号的幸福。

也许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有着更多的物欲,长期在机关的人更多地关乎自己的得失。相反地,我们这些生活在最艰难、最基层的人们却更多地保留了纯真的善良和最简单的友谊。各工区的职工都是按老中青来搭配,每个工区年青人有20多个,这些从小在互联网下成长,玩着智能手机长大的90后,很难想象他们怎样来度过这个无网的日子?二工区经理高月合说:“这些新生都是去年毕业的,他们只有理论知识,对现场不熟,技术也不精,我们就利用晚上时间来搞培训,一周进行两次。”测量员李光耀说:“白天测量要走几十公里山路,体力消耗很大,晚上还要抓紧时间做资料,做完资料早早就睡下,养足精神明天还要工作。”现场技术员赵映辉一人盯着四个薄壁空心墩施工,每个空心墩一干就是24小时,中间不能间断,白天晚上都要工作,哪有心思去想上网的事,即使有网络也没有时间上。试验员李建文说:“没有网打不了电话,家里人担心,还是有网更方便些。”

今年,沿黄公路主体都干完了,八月份就要通车,信号已经比刚来时好多了,傍晚时分在工区二楼板房上会有一些信号,移动信号稍强些,有时能有一格子信号,联通信号差些,几乎不能用,为了不与家里人“失联”,不让家里人担心,工区上很多职工多增加了一个“亲情”号即移动手机号,就等着那一格信号出来赶紧给家报个平安,让家中父母安心。工区领导也在这一格子信号出来时赶紧向项目领导汇报工作,请求要协调的物资和有待于项目解决的问题等。电话通了,大家说话都是言简意赅,否则没说完就没信号了,有时一件事要打5-6个电话才能把事说清。所有工区的职工每天都在期待那一格子信号的出现,这不仅承载了职工对家人的思念与关怀,更承载了职工浅浅的幸福。

成就与自豪,满满的。

去年11月份正值张家沟大桥、中桥和老吉坡二号大桥墩柱施工时,当时他们在公路标高以下80余米的谷底施工,风大,最大风力达7级;寒冷,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多度,测量仪器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只有用十多公斤重的石头压着才能正常工作,职工对着对讲机讲话得把头埋到军大衣领子里去,声音几乎是“咆哮”,否则对方听不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泛着青光的墩柱一点点“长”出来了,办公室去年新毕业的龚瑛欢快地说,“每天看着桥梁一天天地‘成长’,心里有满满的成就感。”去年7月份刚到工地时,龚瑛被这里的荒凉和惊险吓哭了,特别是一进工地就“失联”使她感到后怕,给父母打电话时禁不住哭泣,虽然生长在农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作为家中老小,她一直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父母一听她所在环境比家里还要苦,心疼了,打电话让她“不行就回去”。父母的一句话点醒了倔强的她,“不行,坚决不能打退堂鼓,回去太丢人了,必须坚持下去。”如今,她越来越留恋工地,工地上的一切都有她的一份努力与付出。

责任与担当,必须的。

工程部长邓丽华,2009年参加工作,沿黄公路上马时他就来了,去年在条件最艰苦的二工区呆了几个月,10月份老婆就要生宝宝了,他在无人区,已经和家里“失联”了很久,抓住工地一格子信号出现的宝贵时机,赶紧给家通话,但是说不上二句话就断了,先后通了6次电话才清楚了老婆具体生产期,无论如何要向领导请假回家陪老婆“生产”,老婆出院第二天他就返回了工地。

项目经理赵建平自项目上场以来就压力满满的,工地上不仅有来自生产、安全、进度和成本的压力,还有各类检查的压力,更有各种忽如其来的意外所带来的压力,他一直满负荷运转着,手机不离身,24小时不关机,他自己也是全年无休,一心扑在工地上,完全顾不上自己的小家庭。现在马上要通车了,他总算是可以缓缓了,但是他又马不停蹄地准备竣工结算,为资金回笼而奔波。赵建平告诉笔者:“现在是收尾阶段,越是收尾越要重视安全,安全问题不可忽视,要把安全这根筋一直绷到通车那天。”

项目书记潘雪龙,搞物资出身,来这个项目主抓党务和征地拆迁工作,基层党建已经不比从前了,量大、面广、工作杂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靠近一线,沉下身子,静下心,多动脑、多动嘴、多跑腿,做工作要讲究策略,实行围魏救赵,曲线救国的策略才能收到成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先稳定人心、稳定队伍,在稳定的基础上再凝心聚力,谋求发展。征地拆迁是磨性子、练耐力、陪笑脸的工作,要的是细心。对此,潘雪龙说道,“沿黄公路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每征一块地都要涉及到十多个部门,盖十多个公章,前期征地工作推进不利,进展不理想,自从2016年10月份省政府成立沿黄公路征地工作组后,工地上的征地拆迁工作才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为主体工程的推进夯实了基础。”


项目总工魏小兵天天盯在工地,在现场指导技术,通过“工地课堂”对工地新人进行培训,还把实践基地搬到现场,手把手教会新人如何在现场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实用性技能,使2016年毕业的新生很快上手,在现场发挥主力作用。工地上高峰时几百名建设者,每个人都在付出,都在贡献,尽管贡献有大有小,有显形有隐形,但都尽了自己所能,对得起那份职责。

沿黄公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能如期、安全顺利完成,期间没有发生任何一起责任事故,没有人员伤亡,这不得不说项目管理实力雄厚,项目一班人干事创业决心巨大,项目正能量爆棚。

龙艳、徐辉、赵月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