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庸书毁了孩子-姬炤华
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看到图画书,这些地区低龄儿童的阅读对象也主要是图画书,图画书为什么如此重要?薄薄的几页插图,又没有多少文字,居然还有好多不要文字的“无字书”,这些书根本没法用来认字,它们对儿童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一本薄薄的图画书动辄就要几十元,而在超市、书店、报刊亭里常见的儿童读物,至少百十来页才要十几元,性价比看起来很高,让儿童来读这些书不好么?又认字,又省钱,书又厚,可以读得更久,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又薄又贵的图画书呢?
奥秘就藏在一张张的书页里。
一 图画书与供成年人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看看优秀的图画书和美术史上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简单或复杂的差别?是不是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呢?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第一组对比图都是传统写实主义的素描作品,分别是图画书《流浪狗之歌》中的画面、十七世纪“巴洛克”时代荷兰艺术大师伦勃朗的作品《两个妇人和小孩》,它们都是运用简单但灵活多变的线条来进行创作的。
这一组,图画书《奥菲利亚影子剧院》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美国著名画家怀斯的名作《草》一样,都是写实主义风格,表现现实中的场景及人物,刻画都很细腻。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史上的各种绘画风格都可以在图画书里看到。图画书虽然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但和那些供成年人欣赏的优秀作品相比,没有任何差别。
二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
“高雅的艺术作品,儿童能欣赏吗?”这是许多家长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孩子还小,能欣赏艺术作品吗?他那么小,理解力会不会不够?
社会学家经常把人类的早期——原始人类和儿童放在一起作比,原始人类和儿童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现代的成年人普遍认为他们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差,比如智力、理解力、创造力等。事实是什么样的?真的是这样吗?
法国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提出了野性思维的理论,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他把原始时代的艺术和近现代的艺术作了一下对比。
原始时代:我国云南沧源的岩画、法国拉斯科原始洞穴的岩画和非洲古人类的岩画
将这些图与毕加索、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人的作品对比。
他说你们看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谁高谁低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些原始时代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和现代大师媲美,原始人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是不弱的。
同样,孩子的理解、创造力也是不弱的。
但是,我们确实看到了原始人和儿童有比我们差的地方。那么,差在哪里呢?在于信息的掌握!
儿童正是通过阅读来掌握大量信息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为儿童提供了哪些信息,提供了什么样的阅读材料。
三 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的不同表现形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面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例子。
有很多家长看到这幅图后和我们讲,过去给孩子看的很多书,里面画的小动物都很可爱,难道儿童书不应该可爱吗?在他们的印象里,儿童书都应该是非常可爱的,这是我们成年人对儿童阅读的一大误区。
儿童书到底要不要可爱?
儿童为什么可爱?儿童一般都长得非常可爱,大大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这种可爱有一个术语叫做“丘比特现象”。不仅是人类,哺乳动物甚至包括爬虫,幼年时期都很可爱,为什么?
这是为了让成年人或成年动物愿意去照顾他们、哺育他们,而他们本身没有自觉到自己很可爱。比如一只小狗走在街上,我们一看毛茸茸的很可爱,就拍了照片,然后把照片给小狗看。而小狗怎么样呢?它不知道你在干什么,它不觉得自己很可爱,它对这个没兴趣。对于小狗来讲,他的注意力在于如何寻找食物生存下去;对于儿 童来讲,他需要的是获取大量的信息,不断发育成长。如果我们把可爱的东西强硬的塞给他,有一种自作多情、对牛弹琴的感觉。儿童书是不必可爱的。
从上一章节我们所举图画书的实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图画书当中的人物形象未必可爱,而是各式各样,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面貌。那么,常见儿童读物的人物形象又如何呢?
为什么会这样?我曾经做过这类儿童读物,今天就来“3•15”一把,说说这类儿童读物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模板。出版社说我需要一个兔子,在这个模板上加上耳朵就是个兔子;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狗,我就把这个耳朵去掉,换上一个狗耳朵,就是狗;出版社说需要一个猫,我就换上一个猫耳朵,就是猫;说需要一个小女孩,我加上头发就成了小女孩,说需要小男孩,我就换上小男孩的头发……。总之,不管画什么,都是这一个模板变来变去。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要从绘画过程上来说明。
绘画过程
艺术创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生产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不一样的,生产过程最要紧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生产的速度,为了快速的大量的生产,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模板。
下面我们以一幅图为例,看看常见儿童读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这个生产过程是这样的:好比我是北京的一个画家,我先出一个黑白的线稿,然后再把这个线稿交给一个工作室,这个工作室可以不在北京,有可能在上海,也有可能在深圳,工作室接到线稿后就开始上色。工作室的结构通常都是这样,老板一般都是画家,老板负责和出线稿的画家以及出版社接洽,具体的上色工作由雇员来完成。雇员是由老板招募来的,可以不懂美术,经过简单的电脑软件培训就开始上岗。大家请看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图,首先从一个苹果开始上色,然后是所有的苹果,然后是梨,最后是盘子和背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这个画家和工作室之间可以不沟通、不交流甚至可以不认识,交给他我就不管了。因此,这类儿童读物会出现许多低级错误。
这样的图画会给儿童造成认知上的混乱。
下面再来看一下“创作”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以一幅风景插画为例
。
从这幅风景插画的绘画步骤图我们可以看出,其与常见儿童读物的绘画步骤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从第一步开始,这幅画上就有门、有屋顶,画面是完整的,只是有些模糊而已,这才是绘画艺术的创作过程。
由此可以发现,图画书的创作和常见儿童读物的生产,看起来都是画张画,但两者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接下来我们再从色彩上看看这两者之间还有哪些不同。
色彩
常见儿童读物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快速的大量的“出活”,那么“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是要表达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自己的主观感受、情绪、思想和认识。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幅图是德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的名作《奥菲莉亚的影子剧院》中的一个画面。
奥菲莉亚一生都生活在剧院里。她的父母希望她成为一位大演员,但她没有让他们如愿。尽管如此,她还是希望能够献身艺术,哪怕以最卑微的方式。剧院的舞台前面都有一个突起的小箱子,奥菲莉亚就在那里给演员提示台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剧院终于关了门,奥菲莉亚也就失业了。
她在剧院里收留了许多影子,于是就把这些影子藏在一只皮箱里——这只皮箱是她全部的财产——带着它们到处流浪。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海边,她无法再往前走了,她觉得自己也该歇一歇了,就坐在了海边,坐在了自己的那只皮箱上。
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幕场景,大海、沙滩、天空和奥菲莉亚都被渲染成相似的灰褐色,很好的表现了奥菲莉亚当时绝望、阴郁的心情。这个例子就是画家利用色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我们看了却觉得很真实,不是色彩本身真实,而是色彩传达给我们的感受很真实,很真切。
同样是表现大海,请看这两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绘画作者不是同一个人,上色的也不是同一个工作室,也不是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出版时间也不相同,但是我们看到这两幅画却非常的相似。
这两幅画,画出来的东西虽然多,但是带给我们的信息却几乎为零,在这两幅画里作者没有任何话要说,作者的注意力全在尽快完成这件产品,拿到稿酬上。
线条
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线条。我们看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线条的粗细都差不多。因为它要求尽量减少绘画所承载的信息,以便于大量快速的生产。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绘画艺术作品的线条是怎样的。
从直观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绘画艺术作品和常见儿童读物的区别。艺术作品的线条变化非常丰富,粗细有致。
《园丁》的这幅插图,描绘的是小女孩坐在一辆奔驰的列车上,小女孩的线条纤细轻盈,显得娇小柔弱,而她身下座位的线条却浓黑粗重,显得又笨又沉,但给人感觉坐起来非常的安全。
肌理
我们再来看肌理。什么是肌理呢?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要利用一些物质材料,这些材料总会在作品表面留下一些痕迹。而材料的物质构成不同,留下的痕迹也不同。
在这一幅常见儿童读物的插图里,鲸鱼、大海、天空都是单调的平涂,这幅画没有任何的肌理。在肌理这一项上,常见儿童读物的作者也没有任何话要说。
接下来我们看图画书的插图。在《隧道》这一幅里,隧道的墙壁和地面都有非常细致的肌理效果,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隧道的墙壁非常粗糙,用手触摸它都会剌手?我们再看隧道前的地面,有种踩上去非常硌脚的感觉。
技法
从以上的各项对比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个规律,图画书的插图都是画家手绘的,技法多种多样,有水彩、素描、油彩、拼贴等等,而常见儿童读物大部分都是用电脑制作的。的确如此,在技法这一项上,图画书呈现出丰富多彩,群芳争艳的态势,而常见儿童读物则保持一贯的单调、贫乏。这使得一些家长甚至出版社,对图画书形 成了一种新的误区,似乎只要是手绘就是好的,电脑绘制的插图一定是单调、贫乏的。真是这样吗?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绘画的优劣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幅插图。
通过前面各项的比较,大家已经能看出这四者之间的差异,能够评判出它们的优劣。不过我告诉大家这四幅画其实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它们都是由电脑制作出来的。因此,前面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答案是否定的。
一幅绘画的优劣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技法,而在于作者头脑中持有什么样的观念。从这个例子中也可看出,图画书在绘画艺术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常见儿童读物,即便它的作者用油彩去画,结果也一样是糟糕的。
四 图画书给儿童带来了什么?
大鼠实验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先来讲个大鼠实验。
研究人员挑选了三组大鼠幼崽。第一组大鼠的生活环境被安排得非常丰富,笼子被漆成五颜六色,笼子中还给它们安排了许多娱乐设施,像小转轮、喷泉、小桥等等,在视觉、听觉、嗅觉上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刺激;第二组大鼠的笼子取消那些丰富的刺激物,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第三组大鼠的生活环境,被弄得尽量单调、单一, 笼子只保留其基本结构,并漆成单一的灰色,周围背景的颜色也和笼子保持一致,甚至食物的颜色也弄得灰乎乎的。
等这三组大鼠成年之后,研究人员就准备了一个迷宫,在迷宫的中心放上食物,让这三组大鼠通过迷宫自己去寻找食物。
结果怎么样呢?生活环境最丰富的一组大鼠最先找到了食物;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那组大鼠找得比较慢,但总算是找到了;最惨的是生活环境单一的那组大鼠,其中许多大鼠甚至没有找到食物,在迷宫里迷了路,绕不出来了。
这三组大鼠百年之后呢,研究人员对它们进行了解剖。生活环境丰富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较快,解剖结果显示其大脑发育的情况是:脑容量大、体积重、脑皮层厚;生活环境相对单调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一般,大脑发育状况一般;而生活环境单一的那组大鼠,迷宫测试速度最慢,脑容量最小,体积最轻,脑皮层最薄。
这个实验说明,环境刺激对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是至关重要的。环境单一还是丰富,结果各不相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多么像儿童成长的模型,孩子小时候,我们成人给他们提供一个环境,等孩子长大了,要自己到迷宫——也就是社会——里去寻找食物。
那么,图画书和常见儿童读物分别能给儿童带来什么样的环境呢?
单一化环境和丰富化环境
图画书可以给儿童带来丰富化的环境。
请看以下几幅图画书插图:这些都是描绘树的插图,同样画树,却可以表现出如此纷呈的姿态。
任何一个孩子看到这幅图后,都会喊出“这是树”,尽管它更像一只棒棒糖;不管你怎么变换树的表现方式,孩子们都不会错认它,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最接近艺术家,艺术家画的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树。
如果您喜欢此文章请支持姬炤华去书店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