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用思维导图教女儿学科学

2017-06-16 粟米 枣妈和恺摩


当了麻麻以后,因为育儿这件事情,枣妈结识了好多非常优秀的麻麻,我甚至在想,开辟一个新的版块-枣妈朋友圈,把那些枣妈特别欣赏的麻麻介绍给大家。


粟米老师,她是两个孩子的麻麻,MBA,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个真正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运用到骨子里的老师。喜欢的请大家关注她的公众号糖纸匣子:candypaper-box。


还不知道思维导图的,看过来这里,(戳标题看文章)


ThinkingMap 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作用超强大!

掌握了Thinking Map,难怪他们的学习效率那么高!

看小一新生用绘本,思维导图,绘本玩转天气




不知不觉,女儿糯米已经进入了小学三年级。在她的书架里,Nonfiction(非虚构类)读物占了几乎一半的比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显然无法满足求知的需求,只有将思考带入阅读中,才能完成对信息的整合、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为了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我常常借助思维导图来引导她,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增加百科类阅读的趣味性,教她学会归纳知识,更进一步的期望呢,希望她能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1

概念对比,使印象更清晰


在糯米阅读《儿童百科全书》第二册时,我指导她做了“鸟儿和蝙蝠”的双气泡图,以区分这两种相似的概念,加深理解和记忆。

 


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用于对比的一种思维导图。两个大圆中分别写上需要描述的两个事物,中间的小气泡同时与两个大圆相连,用于填写两个事物所具备的共同点;外周的气泡分别与其中一个大圆相连,用于填写相应事物的特质。双气泡图与韦恩图(Venn Diagram)非常类似。

 

双气泡图的应用


描述差异:双气泡图最直接的用法即用于对比两个相近的人或事物。例如比较两位家庭成员;比较故事中的两个角色,讨论更喜欢哪一个;对比去过的两个地方等。


理解概念: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与成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通过阅读摄入的信息数量及复杂程度都大大增加,这时双气泡图能够启发孩子对复杂概念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对比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对比蝴蝶和蛾子等。


辅助决策:双气泡图还能够帮助孩子通过对比解决一个简单的决策问题。例如使用双气泡图来对比两种孩子非常喜欢、都想买的玩具,通过分析来辅助决定买哪一个。


这本书中有五篇文章与鸟儿和蝙蝠相关,分别是《它会飞,但绝不是鸟》、《什么是鸟》、《欢迎你,小鸟》、《知更鸟的喜庆日子》、《仇恨鸟笼的男孩》。


借助这些文章,糯米很快总结出鸟儿与蝙蝠的共同点“它们都有翅膀和爪子,爱吃虫子,会飞”;而鸟儿有羽毛,而蝙蝠长着绒毛;鸟儿没有牙齿,而蝙蝠是有牙齿的。


除此之外,女儿还从书上找到了它们生活习性的差别——鸟儿是白天觅食,而蝙蝠昼伏夜出,并由此将它们另外的一个区别找了出来——蝙蝠依靠声波定位来捕捉昆虫。


蝙蝠还有一个特殊的生活习性是倒挂在树上或房檐下,而如果不慎掉落在地上,是无法自己起飞的。为了加深女儿的印象,我跟女儿分享了小时候的趣事:如果见到落在地上的蝙蝠,我和小伙伴会将它高高抛起来,这样蝙蝠就可以重返天空了。 



画完整个思维导图之后,我问女儿“蝙蝠与鸟有这么多不一样的地方,你觉得哪一个是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呢?”女儿考虑了一会儿,告诉我她认为“哺乳”与“卵生”是蝙蝠最重要的特点,而鸟儿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是有“羽毛”。我们把这些关键特征用水彩笔重重地描了出来。


2

主题阅读,连接知识碎片

随着女儿藏书不断增加,常常可以在不同的书中找到相同的主题,我借助思维导图教女儿进行主题阅读,帮助她把来自不同书的知识碎片关联起来,整合为更系统的知识。



在“探索地球结构”的主题阅读中,我们选择了神奇校车系列的《地球内部探秘》、《大英儿童百科全书》以及《希利尔讲世界地理》的有关章节作为阅读材料。

   

当我让女儿讲一下地球的结构时,女儿说她觉得太难了,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我提议先将地球分为“表面”和“里面”两部分,然后再看接下来如何细分。女儿在括号图上将它们记录了下来。


引导孩子做思维导图之前,我先把相应的材料通读了一遍,对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发现孩子有误读或者遗漏时,可以及时引导她纠正。


在这一次的主题阅读中,我们找到了两张图作参考。


 


《神奇校车》中有地球的剖面图,并将地壳的岩石层构造进行了详细展示。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也有一张“地球截面图”,更为生动的展现了地表、地球内部的构造,相比《神奇校车》少了地幔、地核这样的专用名词,而多了孩子们所熟悉的煤矿、金银等矿产的标识。


将这两张图结合在一起,我们有了画好这张括号图的信心。


我建议像《儿童百科全书》那样,先将地球分为“表面”和“里面”,然后再分别对这两部分的结构进行细分。“一分为二”降低了起步难度,女儿在草稿上将它们记录了下来。


在进一步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时,我发现女儿更多地参考了加州Science里关于地球生态环境的介绍,她将陆地分为了草原、沙漠和森林。


地球内部结构是这次知识整合的重头戏。参考《神奇校车》的地球剖面图,我们很快将地球内部进一步分为“地壳、熔岩、地幔、地心”四个部分,而地心又分为外核、内核。


《神奇校车》对地壳的构成用很大篇幅进行了描述,尤其介绍了多达10种岩石。我们参考弗瑞丝小姐班级的岩石收藏标本,梳理了各种岩石归属的类别,最终将岩石层细分为“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

 

阅读的细节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糯米兴奋地翻到书上的公式“石灰岩+热+压力+时间=大理石”让我看,她告诉我“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就可以变成大理石了”。


同样令孩子感兴趣的还有化石和溶洞,我们发现化石和溶洞都存在于石灰岩,而石灰岩与页岩一样,都是沉积岩的一种。糯米在括号图的最后一层标注了化石以及溶洞的位置。


地壳中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建议糯米将《希利尔讲世界地理》中介绍的矿物质作为单独的一部分补充进来。


糯米认为除了书中列举的金、银,还有比如铁等很多种金属,也有水晶等各种宝石,最终将矿物质概括为“金属、宝石、石油、煤”。


 

整理之后的括号图是不是很清晰呢?!



3

结合实际,了解身边的科学

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阅读《In the Arctic》(在北极)时,我们用到了表达“分类或分组”的树型图,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在这个故事里,弗瑞兹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北极,却忘记带保暖的衣服。我请糯米思考“弗瑞兹老师和孩子们遇到了什么麻烦?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讨论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糯米对于“保暖”和“取暖”的概念区分的并不是很清晰。


好在弗瑞兹老师给孩子们戴上了观察热量的眼镜。借助这些生动的插图,我讲解了“保暖”是阻止自身热量散发,而“取暖”是要从外界获取热量。


弄清了取暖与保暖区别,我继续追问道:“那么在咱们的生活中,都是用哪些方法来取暖的呢?”糯米想出了许多保暖的方法,天冷了可以盖上厚被子、戴手套,还可以穿羽绒服;关于取暖的方法就更多了,比如搓搓手、哈气,还可以烤暖气、吹空调。她将这些方法分门别类地画在了树型图里。 



通过这样的总结、归纳,我们在绘本的启发下,找到了生活中取暖与保暖的方法。


4

学习区分fact和opinion

粟米老师记得有一篇文章曾经详细介绍了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对外来的信息不能照单全收,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要有一定的质疑”。对此我深深地认同。结合孩子的阅读,我设计了“Fact & Opinion”桥型图,帮助女儿学习区分事实与观点。



在阅读初章书《Afternoon on the Amazon》(神奇树屋第六册)时,我们就用到了这张图。

 

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提到生存在雨林中的各种昆虫时,Jack觉得“太酷了”,而Annie却认为 “毛骨悚然”。这些感受都是观点。


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观点也会不断变化。哥哥刚刚来到雨林时感慨,“It was the spookiest place he had ever seen(这是他去过的最诡异的地方)”;而当他将要离开雨林时,他却在记事本上写下了“The Amazon rain forest is amazing(令人惊叹的亚马逊雨林)”。


与此类似的,Annie最初觉得长了牙齿的小鱼非常可爱,后来才知道,那是亚马逊河中最可怕的食人鱼。


有的观点非常有迷惑性,尤其当来自“权威”时。书上介绍说,“The jaguar is the biggest predator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美洲豹是西半球最大的食肉动物)”。



为了弄清楚这个观点是否属实,我们在互联网查询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结果发现,美洲豹体长1.8—2.8米,体重70—180千克;而美洲鳄体长3-4.8米,体重200-900千克。


显然,无论从长度还是重量上,美洲鳄的体型都明显比美洲豹更大。这让糯米也大感意外——原来书上印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啊!

 

这次的尝试使我意识到,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思维多么重要。



5

科学实验,记录观察日记

除了将思维导图应用在阅读当中,我们还用思维导图来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去年春天,糯米的班主任老师给每一位学生都发了一小包种子。老师说这些种子是她收集的、不同的花或者蔬菜的种子,请大家种在家里,并仔细观察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下面粟米老师带孩子运用了流程图这个工具。


流程图(Flow Map)用于展现一件事的发展过程。 



糯米把种子带回家,种在阳台上,常常为它浇水、施肥。令糯米惊喜的是,秋天的时候,它们竟然结出了一颗颗西红柿——原来,老师给她的是一包番茄种子啊! 


借助观察日记,糯米用一张流程图把种子成长的整个过程画了出来。


首先,在纸的左上角写上主题事情或者任务的名称。糯米在纸上写下了“西红柿的成长过程”。 



然后,从左至右依次列举事情的发展阶段或执行步骤。糯米选择了西红柿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刚开始播种的种子,几天之后种子发芽了,在精心照料下,小苗慢慢抽出叶子、长高了,后来开出了鹅黄色的花,结出了青色的小果子。最后,果子成熟了,长成圆圆的、红红的西红柿啦!


糯米把这一过程提炼为六个关键词:种子、发芽、长高了、开花、结果、成熟。她在纸上依次写下这六个关键词,用长方形的框将它们框起来,并配上了插图。 



最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了。用这样一张图来表达番茄成长的整个过程,是不是既简单又明了呢?

 


如果其中某一个阶段你还想描述更为具体的步骤,那么就在下面添加小的方框,并记录下来吧!

 

糯米用两个更细致的步骤——长花骨朵和花骨朵绽放——来讲述番茄开花的经过,她在“开花”的下方添加了两个小的子流程图来表达这一过程。


小贴士:

如果一件事情的步骤比较多,在绘制过程中需要“拐弯”,记得按照“S”形来画哦!比如画到纸的最右端时,下一个步骤接着从右侧开始,而不要再回到左端开始画,否则就得“急转弯”啦!


除了上面这些例子,我们还用圆圈图回顾与细菌相关的知识,用气泡图描绘一种昆虫,用桥型图类比不同生态环境里的动物。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好用的工具,它帮助女儿在阅读百科类图书时,不再满足于“看过”,而更注重对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注重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


枣妈送礼:枣妈家的仓库有很多因为开团购买的各种样品,大多数都是同事打开包装把玩了下,或者仅仅只是拍照了,还有很多压根连包装都没有拆开,看到那么多的书,玩具,桌游,用品躺在仓库里呼呼睡大觉,枣妈还是感觉到很浪费,并且超级不环保!


为了把这些资源用起来,枣妈决定按照规则每20位送出一份礼品,至于领取办法请大家回复“枣妈”到我们的“枣妈和恺摩”的公众号。



 END -


枣妈朋友圈分享更多育儿资讯

感兴趣请添加枣妈个人微信

ThinkingMap 用思维导图辅助学习作用超强大!


掌握了Thinking Map,难怪他们的学习效率那么高!


Thinking Map 与 Mind Map 压根不是一回事好吧?!


枣妈和恺摩


Hi,大家好,我是枣枣,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大孩子了,家里住着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狗狗叫Floppy,是我的好朋友。

我也是钢琴、画画、手工圈里低调的小达人。只不过我还没有微信,大家可以加我妈妈(枣妈:Julycheng),围观我跟Floppy的幸福生活。lovekids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