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香港的贵族教育,高瞻远瞩,名人辈出!
在香港岛南区的数码港,这里风景如画,亚洲首富李嘉诚幼子李泽楷早年曾在这里兴建起无敌海景豪宅贝沙湾,就在贝沙湾旁边,坐落着一座新兴不久的国际学校——弘立书院。
尽管只有10年的历史,但弘立书院因为着重中英文双母语教学,颇受内地菁英的青睐。如果你愿意支付一笔不菲的学费,且一家人顺利通过面试,你的小孩就可以与内地互联网的领军人物以及香港前特首董建华的后代成为校友。
弘立书院只是一个个案,由于内地的教育制度长期被诟病,香港城市相对国际化,且与内地有地缘接近性,再加之香港国际学校的学费较比内地便宜,因此不少内地的菁英近年愿意把子女送到香港的国际学校读书学习。
遍布香港
尽管弹丸之地的香港,国际学校数目令人咋舌。据英国的国际学校咨询公司统计,如以部分或全部英语授课的标准界定,香港的国际学校数量已由2000年的92所拓展到截至目前的171所,招生人数也增长了93%,由3.4万人次升至6.6万人次。
与内地国际学校牌照限制、只能招收持外国护照的子女不同,香港的国际学校可以招收一定比例的本地家庭子女。根据香港教育局定义,国际学校泛指那些提供非本地课程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不会参加本地的公开考试,与香港其他私立学校一样,它们主要以自负盈亏的方式运作,并自行选定课程及入学要求。
在香港的教育体系中,香港的学校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官立和资助学校,也就是公立学校,提供免费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但学校必须教授教育局指引编排的核心课程;另一类直资和私立学校则收取学费,它们由办学团体设立,可自订课程、收费及入学要求,其中直资学校享有部分政府津贴,私立学校因没有政府资助,属自资经营,享有完全独立的自主权;还有一类即为国际学校,照顾在港外籍员工子女的教育需求,生源包括外籍及本地家庭学生,按早前规定国际学校招收香港本地学生的比例不得超过30%,但多家学校表示这一比例也在放宽中。
在香港,国际学校兴办的初衷,主要是为那些国际企业或机构外派到香港的员工,因为他们在香港只是过渡或短暂停留,他们的子女未来会回到国籍国度继续学习,为了更加适应原籍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其子女需要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学习。
因此,香港的国际学校也是根据不同的“教育体制国度”区分,譬如美国国际学校,加拿大国际学校,法国国际学校,德瑞国际学校,新加坡国际学校,甚至还有韩国国际学校及挪威国际学校等等。这些学校开办本国及国际文凭项目(IB)等课程。
不过对于一些国际学校,如果持有该国的护照,在申请国际学校时有一定的优先权,即照顾本国公民。譬如位于山顶的德瑞国际学校,提供德语和英语的两种体系的课程,如果是持有德国护照的家庭,在申请德语体系课程时,具有优先权。
但近年来,由于香港本地家长不满本地教育体制,且希望子女更加国际化,因此也争相将子女送往国际学校。“我认为171所的统计结果,可能有些多,这个统计是按照他们标准下的国际学校,但是香港的国际学校肯定也已超过100所了。”弘立书院总校长查永茂(Malcolm Pritchard)用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向财新记者介绍。
名人效应
弘立书院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港大前副校长程介明等人牵头创办。在弘立书院的校舍中,参天的面包树挺拔独立,贯穿半开放式的校舍安静生长。
这所提供小学预备班至高中13年课程的学校,刚刚庆祝建校10周年,备受内地在港工作的专业人士青睐。高盛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现任上达资本创始合伙人的张奕任学校基金会董事。而腾讯的三名创始人,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腾讯前首席行政官陈一丹以及即将卸任首席技术官的张志东及其家人都是“弘立书院课程”的捐助者。
“董建华的三个孙女都在这里读书,两个已经毕业。”有接近学校的消息人士向财新记者说到。和名流和社会贤达子女作同学,或是令到部分家长对于国际学校热衷的原因之一。
香港另一富豪李嘉诚的后代也曾经被拍到,其长孙就读于香港老牌国际学校汉基,汉基深受不少香港本地富豪垂青。而内地一位互联网创始人的女儿后来就转学到此。
要想进入这些香港知名的国际学校,购买昂贵债券或是法门之一。就在5月23日,位于香港南区深湾的国际学校——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刚刚宣布,首次发行公司债券,每张面额250万港元。这次发行的公司债券,名额不多于100个,对象以国际企业为主即总收入2.5亿港元。学校指出,债券收入将作为学校基建工程及发展之用。持有债券企业可享优先安排员工及董事的子女入读,但一旦出售债券将丧失学位。
天价债券
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去年首推个人债券,获得超额认购11倍认购,校方指目前共约1700名学生当中,持债券入学占约300人。该校早前发行第二批个人债券,每张面额80万港元,持有人可提名一名子女享有额外评估机会,并可优先获得取录入读一年级。
目前,在沪江维多利亚学校的学生中,有15%来自外地,85%则是本地生,持有外国护照或仅是父母其中一方为外国人的学生,也计入本地生中。
哈罗香港则共发行了面值60万港元的债券及300万港元的资本证明书,第一批已售罄,家长可申请加入到等待名单(waiting list),资本证明书及债券的购买者不能保证入学,但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录取,两者都是无息的,持有人毕业时可以转让或由学校赎回。
目前香港最贵的国际学校债券是弘立书院,本金券面值600万港元,获提名学童可获优先入学考虑及两次入学评估机会,只可转让,不获退款。学校同时规定,本金券转让,本金券获得的利润,将由持有人及学校基金会均分。
而在香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校汉基,学生家长须一次性支付“个人提名权”即7.5万港元,或者可以选择每年交纳建校费,该部分从2012至2013学年新入 学的学生起,已由过去的7500港元每年涨价至1.75万港元每年。“企业提名权”下的学生也可免交建校费,汉基发行了面值为100万港元10年期赎回的 “企业提名权”(债券)。
不过学校都表示,即使购买这些天价债券,也不能百分百保证可以入读心仪的国际学校,只是增加录取的几率。
本地化思维
大部分在香港的国际学校均设有中文选修或必修课,但它们中尤其是全球化布局的国际学校,如何保持办学传统,且兼顾本地化,是考验这些国际学校的智慧。尤其近几年,中文在国际舞台上变得举足轻重,不少在香港的外派人士都希望子女掌握中文,而内地菁英更希望子女保留用中文学习的传统。
可以看到一些国际学校主打着重中国文化和中文学习特色。譬如弘立书院办学理念是“Independence, Chinese and Global”,学校网页对此的中文解读是,思想、行动具有独立性,根植于中国文化,拥有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永远追求卓越。
课程设置上,弘立书院更是独树一帜,普通话的比例随着年级由多到少,中文授课由小学预备班的占比70%,逐渐递减到10年级(相当于高一)的20%,最后两年比例视乎学生选读的大学预科项目。校长解释是为学生打好中文基础。
今年上半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在内地有着“最贵高中”之称的国际学校Nord Anglia Education(下简称NAE),也是将中文定为必修课的学校之一,规定1至7年级的学生每天都要上中文课,同时他们也会学习中国历史及文化,庆祝中国节日。
NAE香港分校校长Brian Cooklin(布莱恩库克林)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注重让学生们融入香港本地文化,在开设IB课程的同时,也会组织学生们参观香港博物馆,组织游学,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我相信有一部分是来自内地、在香港工作的家长,他们表示希望能从北京、上海搬到污染较小的地方生活。”他指出。
不过,有着400多年历史、培育过7名英国首相的老牌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则强调在港教学理念的不变。梁念坚回应本地化可能时坦言:“哈罗为什么在英国做的很成功,我们理念始终不变,核心价值观就是领导一个更美好的未来(Leadership for a Better World)。中文课程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他指出,哈罗在北京、香港都设有中文课程,但一定不会是必修课,只是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中文,哈罗要求学生掌握两门现代外语。他同时表示,不会去特别教授中国历史,但可以作为选修课,虽然有本地学生,但哈罗香港作为本地的国际学校,不需满足本地的教学要求。
目标常春藤
NAE是香港国际学校市场不折不扣的新生代,其在本地开设的首间分校将于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我们今年招收了400多名学生,他们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库克林骄傲地向财新记者指出,NAE学校中,平均约20%的毕业生会入读国际知名一流大学。
也许是从内地教育制度中脱颖而出的缘故,这些内地菁英们始终不能割舍升学率情节。升读美国常春藤高校的比率,是这些内地菁英们为子女选择香港国际学校的重要指标之一。他们其中不少首选汉基和弘立。
汉基的升学结果有目共睹,该校网页显示,2013届毕业生共108人参加了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考试,他们中的97%顺利完成了获得文凭的全部要求,平均分为38分,全球平均分约在30分,有7名学生获45分满分,12%的学生获得双语文凭。
据财新记者统计,汉基毕业生中有8人入读美国常春藤高校,1人入读斯坦福大学,5人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或洛杉矶分校,4人入读剑桥,4人入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6人入读香港大学,5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
弘立书院的考试平均分则稍逊汉基,其公布的2013年毕业生情况显示,弘立的总体合格率同样是97%,但34.5的平均分虽不及汉基,不过其33名学生中有22人获得了双语文凭,占比66.7%,获得者被认为是中英文都达到或接近母语水平。
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人获布朗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录取,弘立书院同时获邀清华大学校长推荐计划,可推荐一名学生直接入读清华大学。
另一家口碑颇佳的香港国际学校,也是香港鲜有开设AP课程的香港国际学校,毕业生主要选择美国大学。据财新记者就2013毕业生名单统计,有12名学生入读美国常春藤高校,亦有8人考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
AP课程,是美国大学的先修课程,优秀的高中学生可选修这些大学水平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申请时的竞争力,同时由于AP的学分为大多数美国高校所承认,还可以缩短大学时间、节约学费。
担忧中文
“有些人认为东方家长会逼迫孩子做很多作业,提高成绩。但我不认为全球的家长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想要孩子开心,有个更好的未来,希望老师可以帮助到他们。”NAE香港分校校长库克林说到。
这些曾经在内地接受教育的菁英们,普遍希望第二代的教育环境可以更为轻松,以及建立更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库克林指出,学业负担是家长们转向国际学校的一个重要考虑。一些家长抱怨,在香港一个5岁的小学生每天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这简直是疯了,是对家长的惩罚。他们需要和兄弟姐妹玩,和家人互动的时间。”他表示,还有前来咨询的家长考虑转学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可能掌握了考试的技能,但连一些“普通的”知识都不懂。
不少内地菁英为子女选择国际学校,主要是希望子女能有“全人”的教育。以IB小学课程为例,课程分布在语言、社会研究、数学、艺术、科学、体育及社会与个人教育等六大主题中,学生必须从每个模块里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中学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文学与设计。
“国际学校的学生普遍充满求知欲,最大与本地学校学生不同是,阅读能力普遍很强,我很惊讶一名8岁学生,可以读完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甚至外出吃饭还带本书。”在香港从事国际贸易的一名内地家长说到,她正在考虑为子女在入读国际学校或本地学校中作出选择。
不过,这些家长也开始出现一些担忧。其中最大的担忧就是中文水平,担心子女未来失去竞争力。一位在港央企的中层,将女儿送到香港一所国际学校,在感慨学校活动多姿多彩,孩子很小就具有较强的Presentation Skill(演讲表达技巧)的同时,他也开始担心女儿的中文水平,“英文已经成为她的母语,以目前的发展趋势,她长大以后不太可能像我,进入央企工作了。”
这种担忧并不在少数,一名在香港从事投资的人士说到,“我每周都要带在香港国际学校读书的儿子去补习中文,尤其中文写作。我在家里强迫他必须跟我讲中文。”弘立书院总校长查永茂在接受采访时说到:“中文写一手漂亮的字,要早学,所以我们从4、5岁就开始培训学生。中国人是多么珍惜自己的文字啊。”
更有内地菁英是行动派。一名在海外投行工作的内地人士向财新记者指出,中文非常难学,“在了解完香港学校的中文课程后,我已把儿子‘火速’送回北京,在当地读完小学,把中文底子打好后,在回到香港读国际学校。香港学校的中文课程太简单了。”
本文转自发现香港公众账号,资源来源于财新网(作者:戴甜 王端),由港漂圈整理编辑,特别感谢作者的分享。
点击文章标题,阅读恺摩最新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