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小学一年级学什么?

2016-04-01 日月星辰 枣妈和恺摩
枣枣
Hi,大家好,我是枣枣,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大孩子了,家里住着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狗狗叫Floopy,是我的好朋友。我也是钢琴、芭蕾、画画、手工圈里低调的小达人,只不过我还没有微信,大家可以加我妈妈(枣妈:Julycheng),围观我跟Floopy的幸福生活。


美国小学一年级学什么


写这个题材的想法来源于儿子期末的时候从学校带回很多一个学期完成的作业作品。要知道近年来随着校园枪击事件的增多,美国小学的安全措施越发严格,儿子学校用围墙围得严严实实,家长接送都只能到大门口,如果不是去做义工连教室的门也很难踏进,一年一次的家长会对我们老中家长来说更是杯水车薪,所以我赶紧抓住机会从作业中了解了一下学校的教学风格和儿子的思想动态。以下是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抛砖引玉。


语 文

先从最基本的语文说起吧。要说美国的学校真是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光是课堂上写的作文就拿回几大本,还不算平时每天课后完成的作业。经常听到国内的朋友们反映写作难,小朋友总是不知道写什么。想想自己小时候也一样,常常为记有趣的一天,记一次XX活动之类的的八股题目抓狂。看了儿子的作文, 发现老师给的题目都相当有趣并符合小朋友喜欢想象的心理特点:如果我是百万富翁,如果我有时光穿梭机,如果我有frozen power(估计没有小朋友不知道冰雪皇后了吧),我在寒假里做过最炫酷的事,如果我是老师,如果我可以改变世界,如果我可以和一个人/动物交换生命等等。


文章内容自然也是天马行空,比如儿子想要和蟒蛇交换生命,这样他就可以吃到新鲜的老鼠(真没想到他还好这一口儿);如果他有冰冻的力量他就可以把坏人冻起来并把他们粘在地上;如果他有快速的力量(fast power)他会在零分钟内写完作业然后出去玩。别说儿子,老妈我看到这些题目都感觉心痒痒的。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作文是异想天开意淫无极限,我倒是觉得这种改变世界的情怀和想象力如果从小在每个小朋友心里埋下种子,将来也许真的会多一些改变世界的人。


除了鼓励想象力的文章之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小朋友自己和家庭的。儿子在一篇专门讲弟弟的文章里写道:“My brother is peach。” 我和他爹面面相觑,这是说弟弟长得像桃子么。问过才知道,人家的意思是说弟弟的肤色是桃色的。原来如此,弟弟的肤色比较粉嫩,用桃色来形容果然格外亲切和恰到好处。儿子还在自制的家庭书(My Family Book)中写道“我的妈妈是个诚实的人,她喜欢在晚上给我讲故事。” 天知道诚实和讲故事有什么联系,不过还是要感谢儿子仍然记得我给他讲故事的日子。自从上了一年级认的字多了以后儿子已经更习惯自己看书,有时就连我主动要求给讲个故事人家都嫌不如自己看得快。在此鼓励一下依然被娃缠着每天把同一个故事重复几遍的爸妈们(我自己也在继续被老二纠缠中),这种当时感觉不胜其烦的日子真的一闪就过去了,而对娃阅读兴趣的培养却是终身受用的。



再来说说阅读写作的融会贯通。儿子的读书笔记通常有三个部分:图画,正文,和思考地图(thinking map)。小朋友通过图画还原故事中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场景,在正文中写明主人公是谁,做了什么事情,小朋友对主人公的做法有何评价,喜欢或者不喜欢,为什么。思考地图用来展示人物关系,因果关系,时间推移,分类总结等等抽象概念。同样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科学,健康,历史和社会科学等课程,好处在于小朋友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文字,图画,色彩,图表)来梳理思想,吸收理解所学的知识。




为了鼓励学生的阅读习惯,学校推出一项专门的奖励措施叫作 Project Red (红色项目)。儿子每个月头一天会拿回一张红色的月历,每天自由阅读15分钟后由家长在月历上签字证明,并写完月历背后的五个读书笔记在月末交回给老师就可以拿到一本免费图书。儿子之前很抵触写读书笔记,拿过几次免费书之后也就不那么抗拒了,原来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领取一本作为奖励的图书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我去学校做义工的时候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张课桌上都摆着一个小书架,小朋友们在正式上课前会自觉丛书架里找书看,既维持了纪律又起到了很好的收心效果,特别是刚从课间放风回来的时候。


写了这么多还有一点要特别提一下,那就是儿子的语文课是没有固定课本的,小朋友们通过博览群书写畅所欲言的文章来逐渐养成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的习惯。



数 学



写了语文自然少不了数学。这一章其实有点赶鸭子上架,笨妈我从小到大数学成绩最差,到今天算个日期啥的还忍不住掰一下手指,所以对儿子的数学成绩也从来没有过高期待。言归正传,儿子所在的学区两年前开始实施新的教学大纲Common Core Standards (共同核心标准),其中对数学教学要求的改动最大。简单的说就是从过去考察答案的正确性转变为考察解题的过程。以图中的例子来说明吧。


题目:用图表和文字来说明你怎样解答这个问题。杰克有4块大石头,4块中等的石头,7块小石头。杰克一共有几块石头?


这么简单的题目让国内家长们见笑了,不过美国这边的要求不太一样,如果只回答15是得不到分的。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求学生要读懂并理解文字题目,然后分别用图表和算式来演示解答过程,最后将答题思路和答案用文字写出来。图中左上方的圈圈表示石头,圈里分别写上LMS代表大中小,图中右上方的算式不用我讲了,算式左边写的单词是double,意思是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相同数字相加的方法(4+4=8)。图下面的文字说明翻成中文意思是:“首先我写了数学算式:4+4+7=———。接下来我把4和4加在一起从而得到8。然后我把7拿下来。之后我把8和7加在一起。我的答案是15,杰克有15块石头。” (此处照搬儿子的断句)。至此一道题才算做完,有这个功夫估计国内小朋友一张卷子都做完了。有朋友说这是语文数学一起考了,Bingo! 对这种教学要求我的感觉是,好处在于防止学生之间互相抄袭,通过图表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便于小朋友理解,以及顺便锻炼了读写能力。不过习惯了中式教育的人难免感觉过于繁琐和多此一举。儿子刚开始接触这种数学教育的时候也很不适应,要么读不懂题目,要么丢三落四一会忘了算式一会忘了文字说明,拿回来的数学作业常被老师写满评语。在此要佩服一下自己的神经大条,我本着眼不见心不烦一切交给学校和老师的精神把数学作业悉数扔进垃圾桶(语文作业才往往是保留对象,因为很爱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文字和配图),实在错太多了才让他爹辅导一下。没想到一年下来进步还不小,数学课程全部掌握(美国的评分系统也大有不同容我稍后细讲,全部掌握Meeting Proficiency就算是最好成绩了),问他最喜欢哪一科,竟然回答“数学”。


以下是Common Core教学大纲对一年级数学的要求,供大家参考:

  • 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

  • 数到120

  • 明白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区别并能够对10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

  • 明白度量的概念,可以通过某一个基准单位来比长短

  • 可以在传统时钟和电子时钟上辨认时间精确到半小时

  • 对数据进行分类解释(最多三类),比如每一种东西各有多少个

  • 理解并会画二维(比如三角形)和三维(比如圆柱形)的几何图形

  • 理解简单的分数(二分之一,四分之一)



说白了就是什么都学一点,但是每项要求都不深入。鉴于本人水平有限,数学就只能写这么多了。本想做个比较研究,可惜已经完全忘了自己一年级学的什么,欢迎对数学教育有研究的家长们多多补充和发表见解。



人格培养


写这一章的初衷来自于儿子期末带回的一个信封,上面写着“表扬信,到家前不许偷看!” 打开一看原来是别的同学写给儿子的表扬信,都是老师教的统一格式:Thank you for being XX. I liked it when you ___. (感谢你因为XX原因。我喜欢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 儿子喜滋滋地读完每一封信,大部分同学说儿子友好,有趣,和善,他们喜欢和儿子一起玩之类。有两封信比较特别,一封是女生写的,“I liked it when you said I’m pretty”(我喜欢当你说我漂亮的时候)。儿子看到这封信笑倒在床上,死活不承认说过人家漂亮。你小子不承认也罢,反正人家姑娘是记在心里了。另一封来自儿子最要好的朋友,”Thank you for being honest. I liked it when you played the right way in soccer” (谢谢你的诚实,我喜欢你在踢足球的时候遵守规则)。


看到这封信,我特别感谢老师让同学们互相写表扬信的做法和这个好朋友的评语。我一直觉得儿子在遵守规则方面比较欠缺,经常喜欢偷懒和占个小便宜,比如训练时教练让摸地跑他没摸到地就接着跑,跟他说过很多遍效果也不大。而这个好朋友的评语无形中成为一种鞭策,比老妈的教导管用多了。儿子在看过评语几天后还自己回味起来跟我说:“妈妈你记得Justin给我写的信吗,他说我踢足球遵守规则,因为其他人不遵守规则。”我赶紧趁热打铁,“对啊,所以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踢,自己遵守规则,自然会有人认可你的做法。”


写到这儿让我想起儿子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跟朋友有关的事。有一次我和儿子聊天,问他在学校都做了什么开不开心,聊着聊着儿子竟然哭起来了,很伤心地说他没有朋友,别的小朋友不跟他玩。我当时颇有点震惊,儿子从两岁上幼儿园起身边一直有玩得很好的小朋友,怎么上了一年级突然没有朋友了?在我看来情绪问题可是比成绩不合格更严重的大事。我一方面提醒儿子自己反省一下有没有对别的小朋友不友好,说过伤害别人的话或是做过让别人不开心的事,然后跟他说我会去跟老师谈一谈这个问题。我趁家长会的机会向班主任反映了儿子的情绪问题。班主任也很惊讶,说儿子课堂上表现很好,跟别的同学相处很融洽,也许是课间活动的时候和其他小朋友产生了什么矛盾。班主任说她一直有教育小朋友们如何处理好同学朋友关系,如果觉得不开心或受到伤害可以选择自己走开冷静一下,向对方说明自己的感受,以及向老师和工作人员求助。班主任答应会更多注意儿子的情绪以及观察有没有欺凌的现象。我接着向儿子的课后班老师反映了同样问题,得到类似的回复。过了两三个星期,老师们主动向我反馈说经过她们的进一步观察特别是留意儿子课间活动的表现,儿子和同学之间玩得很好,不存在欺凌或被欺凌的问题。也许儿子当初只是因为某一件事情不开心,也许是老师的重视和引导起了作用,儿子很快又恢复了灿烂的笑容,再没有为朋友之间的矛盾哭过,在日记中也越来越多地提到和朋友们一起玩的开心瞬间。


美国学校没有思想品德课,不过对小朋友道德和人格方面的培养却是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记得刚上学前班的时候老师就让同学们互相画近似真人大小的肖像,既锻炼了观察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儿子一年级班上有个小桌子上面摆了许多小桶,每个小桶里有一些彩色的小绒球。儿子告诉我这是用来鼓励大家互相关爱的,如果你觉得谁帮了你的忙或是对你说了友善的话你就在他的桶里放上一颗小绒球。我感觉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鼓励配合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绝对是端正行为的有效方式。学校还有很多鼓励良好品行的措施(注意不是和成绩挂钩的,成绩差的学生一样可以得到行为奖励):比如遵守课堂纪律,保持安静,尊重他人,帮助同学,使用友善的语言可以得到印章和伪币,每个月有一次机会用积攒的伪币去兑换小奖品,用不完的伪币还可以攒下来下次兑换更有吸引力的奖品,顺带着把delayed gratification (延迟满足)和理财观念也培养了。


儿子课后班更有通过分配工作的方式来增强小朋友的责任心,参与意识,和互助精神。课后班是放学后的托管班,因为一年级小朋友下午两点就放学了,上班的家长可以付钱让小朋友在课后班待到六点,课后班负责辅导作业,组织课外活动和提供零食。有一次我去接儿子,看到课后班的黑板上写着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和他们工作职责。儿子的头衔是Bathroom Monitor。我当时心想这是个什么莫名其妙的工作,难道去看厕所吗?老师告诉我为了安全起见,小朋友不可以一个人去上厕所,一定要结伴而行,儿子的工作就是陪别的小朋友上厕所,当然,男生陪男生女生陪女生。公平起见,工作也会定期轮换,儿子过一段时间还有机会负责整理图书和打扫课桌等其他工作。


我一直觉得小学阶段人格培养的重要性胜过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很高兴看到学校和老师为此付出的努力。没有过高的期许,希望儿子可以长大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成 绩 评 估


记得儿子学期刚结束的时候跟在国内的奶奶视频,奶奶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你期末考得怎么样啊?” 当时全家都愣住了,半响他爹才闷声答道:“美国这边没有期末考试”。当然不是所有年级都没有期末考试,至少儿子小学没有。对啊,儿子不仅没有期末考试,而且期末的一周是最轻松愉快的一周,没有作业,可以带自己最爱的图书和毛绒玩具到班上分享,教学活动以各种庆祝为主,什么运动会野餐会之类。奶奶的话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常被问起同样问题,我当时是巴不得被问成绩的,可以趁机得瑟一下,现在想来那些考得不是很理想的小朋友要在一个假期里被无数次问到以上问题该是多么添堵的一件事。


没有期末考怎么评估成绩呢?看看成绩单吧。儿子学校分三个学期(8月到11月,11月到2月,2月到5月,学期和寒暑假并不完全吻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安排),分别用T1T2T3表示。语文和数学的成绩用MPDE表示。

M: Meeting Proficiency 熟练掌握

P: Progressing 进步

D: Developing 发展中

E: Exploring 探索中

M为最高评级

E为最低评级


记得学区里刚刚实行新的共同核心教育大纲时学校给家长们开会,特别提醒家长们如果前两个学期小朋友达不到全部掌握M的标准不用担心,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一年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就好比一场马拉松赛跑,中间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重要的是大家都能跑过终点。所以到最后一个学期如果每个同学都能全部掌握所学知识,那么皆大欢喜,完全不必要计较谁学得最好。





从儿子的成绩单上可以看出儿子大部分的考核项目也经过了从D到P再到M的进步过程,反映出一个学年的学习曲线。最终的成绩是基于老师一个学期的观察和平时的小测验,不存在靠期末考试一锤子定音的问题。每个课程除了达标方面的评估还有Effort一项,就是学生的努力程度。

O: Outstanding 非常努力

S: Satisfactory 令人满意

N: Not Consistent 不能坚持,经常需要老师提醒

U: Unsatisfactory 不够努力


语文数学以外的副科比如艺术科学历史以及学习态度和遵守纪律状况也使用相同的Effort系统评估。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将能力和努力程度分开评估的方式,如此因为各种原因(比如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y)成绩不够好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努力来得到老师的认可,而不是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要说这么复杂的成绩单连家长都要研究个半天,小朋友自己根本看不懂,不存在小朋友之间相互比较成绩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小朋友的成绩隐私相当保护,成绩单放在专门的信封里由老师个别放进小朋友的书包带回家,儿子自己都常常不知道带了成绩单回家,要老妈照着学校的日历赶在发成绩那一天去书包里找。记得学校开放日当天,老师特意在家长签到的桌子上贴个条子,“为了保护学生隐私老师不会和家长讨论学生的学习表现”,原因是开放日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到场参观,防止别人听到。


那老师什么时候和家长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呢?家长会上是一定要说的了。和我自己小时候全班一起开家长会不同,儿子的家长会是单独开的,每个家长可以和老师交流二十分钟。不可免俗的,我见到老师也是迫不及待想问儿子成绩如何这类的问题。老师的回答基本是顾左右而言他,拿了许多儿子作业给我看,告诉我儿子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什么地方需要努力,比如写作文学会了使用表示开头,过渡和结尾的句子,但是标点符号还容易混淆,工整程度也有待提高。我继续追问,听说阅读是按照水平分班上课,那我儿子在哪个阅读班呢?老师看穿我的心思,继续打马虎眼,你儿子的阅读水平在年级要求之上,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我们不希望家长把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做比较。这下轮到我反省了,老师给出的方向很明确,如果想要帮助小朋友学得更好照着老师说的不足之处去努力就是了,又何必在乎名次呢?传统的名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小朋友的学习状况,又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小朋友和家长的虚荣心?


写到这儿我突然很想知道这种排除了期末考试和名次压力的教育制度带给小朋友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我问儿子,你喜欢上学吗?“喜欢。” 为什么?“因为可以和朋友一起玩。” 那你喜欢学习吗?“喜欢。” 为什么?“没有原因。” 好吧,不需要原因,你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就很好了。


最后用儿子自己写的年报(Year Book)结束本文。

一年级最棒的事:Writing in class (在课堂上写作)

一年级最重要的事:To have fun(开心)

一年级我最喜欢的事: Playing with my friends (和朋友一起玩)

一年级的首要规矩:Pay attention (集中注意力)

一年级最困难的事:Doing math by yourself in class (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数学作业)




后记:一路写儿子的教育一路反思自己的教育。老妈我从小也算是个准学霸(在我们那个小山沟的子弟学校里),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家长的骄傲老师的认可还有最终跳出龙门回归大城市。不知不觉中,成绩成了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而内心深处的理想与激情却日渐模糊。高中时因为理科整体成绩更好而放弃了心爱的文科外语专业,上大学又因为不愿意学纯理工科专业而选择了文理兼收的中性专业,不可避免的,在混混沌沌中虚度了大学四年之后彻底迷失方向,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最终经历了漫长的专业转型和一切从零开始,虽然做上了自己还算擅长的工作,但毕竟是谋生手段多于真心热爱。寄希望下一代可以在简单宽松的环境中自在生长,活出自己的精彩。


点击文章标题,阅读枣妈精选文章

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了解清明节!

最全海淘吸管杯使用大全(囊括品牌,实际使用经验)

孩子可以穿旧衣,但是不能没审美!

毒疫苗防不胜防,带孩子去香港打疫苗全攻略!



枣妈和恺摩Hi,大家好,我是枣枣,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大孩子了,家里住着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狗狗叫Floopy,是我的好朋友。我也是钢琴、画画、手工圈里低调的小达人。只不过我还没有微信,大家可以加我妈妈(枣妈:Julycheng),围观我跟Floopy的幸福生活。

lovekids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