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沧州大化这片拥有50多年历史的厂区即将征收!多少代沧州人曾在这里奋斗!

2017-10-19 掌控沧州

10月19日,运河区政府网发布通知,将对沧州大化化肥装置区进行征收,这片拥有50多年历史的厂区也将迎来新的时代。对于很多沧州来说,这片厂区承载了无数回忆。


今年8月,沧州市国资委发布的

《2017年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就提及这个项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和《河北省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实施细则》规定,现将沧州市国资委2017年部门预算公开如下:2017年建立沧州市公交集团、沧州大化等13家监管企业的清产核资数据库,逐步实现全覆盖,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管促跑办力度,加快沧州大化集团10万吨聚碳酸酯项目、沧州大化集团化肥装置区土地开发项目、沧州盐业集团华北木材产业园项目、沧州市建投集团智慧泊车项目等建设,壮大地方国有经济,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再看看在《河北日报》今年初的一篇报道


上世纪70年代,我国从荷兰、美国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装置,其中一套装置留在沧州,于1974年3月建立了沧州化肥厂(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并于1977年4月4日,成功实现首批尿素产品下线。其生产的“铁狮”牌尿素以及合成氨等产品供不应求,拉货的卡车经常在工厂门口排起“长龙”。

从1996年1月首套2万吨TDI项目奠基,到2012年5月总投资12亿元的单套TDI生产装置7万吨项目建成投产,沧州大化TDI年总产量达到了15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TDI生产厂家。

2013年开始,这个传统老国有企业的众多弊端纷纷显现,企业走下坡路,连续3年亏损,跌入建厂40多年以来最低谷;职工人心涣散,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企业完了;大量生产线停工,资产闲置。到2015年,企业亏损达8.2亿元。

“作为老国企,不止住‘出血点’,处置好‘僵尸企业’,就无法生存。”沧州大化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谢华生说,想要把企业从生死边缘拉回来,自救是唯一选择,有再大压力也不能退缩。

以生产化肥的沃原公司为例,尿素市场价格每吨1180元,而生产成本却高达1432元,价格严重倒挂,按完全成本计算,化肥装置运行一个月亏损额就达2319万元。2016年3月,企业果断停运了运行40多年的化肥装置。

紧接着,沧州大化对企业闲置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积极处置。2015年下半年,沧州大化调集各专业技术精英,对闲置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将可利用设备进行改造,重新投用,其他设备通过竞价方法处置变现,盘活闲置资产,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为给管理“瘦身”,减少行政成本,沧州大化大刀阔斧精减组织机构。实施干部聘任制,所有领导干部全部解聘。减少管理部门21个、岗位195个。全面推进薪酬变革,将运行多年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改为宽带薪酬制。

清理遗留问题,甩掉历史包袱,管理“瘦身”,沧州大化止住了“出血点”,重现生机与活力。


沧州大化化肥厂区

在沧州工业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沧州工业史上也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怎样的?

当年的真实影响有着哪些

不为人知、被掩埋在岁月深处的真相?

《沧州日报》的报道还原了历史


1    “北大荒”上建起化肥厂

  

1973年,燃化部在庐山开会,明确提出建设沧州化肥厂,性质为省属企业,引进的设备是美国、荷兰型,要求一年土建、一年安装、一年试车投产。随后,省里成立沧州化肥厂建设指挥部领导小组,沧州行署专员闫国钧任组长。


筹建建厂时需各种人才。闫国钧说:“那个背相机的黑大个儿来化肥厂吧!”杨长林就这样从《沧州日报》调到了大化,任宣传部长,开始用镜头记录大化建厂的点点滴滴。


沧州市北郊被称为“北大荒”,土地盐碱瘠薄,人们在这里挖坑养鱼,且这里距运河较近,取水方便,厂址就选在了这里。建厂初期的首要任务是平整土地,把坑洼不平的泥塘垫平。当时机械化作业施展不开,只能用小推车。其中有一幅摄于1973年、民工们用小推车推土的照片。杨长林说,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人们头顶烈日,脚踏不平的地面,工作起来很费力。取土来自赵官屯附近的村庄,48万立方米的土就是这么一车车从几里地外推过来的。


“说了算,定了干,天大困难也不变,打它一个歼灭战。”这是大化建设指挥部提出的口号。为了赶工期,也为了节省资金,他们搭建简易工棚,指挥部及设计施工等单位就在这里办公。简易工棚冬寒夏热,条件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工作热情高涨。一个外国人看到这个简易工棚后,感叹道:“住这么简陋的工棚,指挥这么现代化的建设,世界上我没见过。”




自力更生造出世界最大平板车

2  自力更生造出世界最大平板车


大化的设备是美国、荷兰型的,有300多吨重、50多米长。从国外运到天津新港下船后,怎么运到沧州,是一道难题。燃化部放出话来:如果沧州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厂子将改建到塘沽。经过研究,领导小组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大件改在黄骅李家堡码头卸船,用自制400吨的平板车从黄骅运到沧州。指挥部成立大板车攻关小组,主要成员三人,除闫国钧外,还有彭振栋和程铨。程铨是清华大学机械系的研究生,在反右中被下放到沧州。


1974年春节刚过,大板车攻关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没那么大的车间,盖了个席棚,以程铨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设计、制图、筹备物资材料。经过几天奋战,大板车的设计完成了。车身长30多米、宽3.8米、高3.45米,自重约140吨,牵引车轮12个,平板部分车轮104个。看到这雄伟的大板车蓝图,大家都心潮澎湃,兵分多路,齐头并进。最后关头,他们又再次攻关,解决了困扰多时的100多个车轮的专向配合问题,以及在大马力发动机上安装分动器,让牵引车的12个轮子均匀受力的问题。


在制造大板车的过程中,不仅沧州的各有关单位通力合作,部队也派来专家协助攻关。全车2.2万多个零部件,全靠大家协力打造。90多天后,全国首个400吨公路平板车制作完成。1974年5月1日,大板车试车一举成功!消息传至国外,《参考消息》转发了国外的报道,称赞中国制成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公路平板车。


就是这辆大板车,圆满地把“巨无霸”拉到了沧州,让化肥生产变为现实,让大化真的成了解决大家吃饱饭的“宝贝疙瘩”。


3  外国专家奋战一线


人们一提大化建设,就想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杨长林的老照片传递给我们的,还有更多。


1974年,一名外国专家和工人们在一线安装设备的照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怎么回事呢?杨长林说,大化的设备引进的是美国、荷兰型的,美国凯洛格公司是沧州这套设备的生产厂家。在设备进口开箱检验、设备安装及试车等重要环节中,外籍工程技术人员不辞辛苦奋战一线,有时宁可晚吃饭少休息,也要把事情办完。这是他亲眼目睹了的。当时来了多少外国人?杨长林的另一张照片告诉我们,肯定不少,因为当时大化成立了外事组,抽调了一批懂英语的翻译人才。由于外籍人员较多,他们有时人手不够,需要上午陪一个专家,下午陪另一个专家。


此时还是“文革”时期,和国外打交道是很敏感的,稍有不慎,个人前途是小,厂子建不起来,所有人的付出就要化为泡影。所以,这张照片尽管拍了,但一直没有公开发表,直到现在。


4  李先念称赞大化:“这真算高效了!


1978年5月12日,李先念到沧州化肥厂视察。杨长林不仅用镜头留存了这一历史瞬间,而且还把李先念与化肥厂总工程师钱望明的对话记录了下来,刊登在这部摄影集中。下面摘选其中的一部分。


李先念:沧州这套化肥装置在当前算什么水平?


钱望明:在当前是最先进的了。中国所有的化肥厂都是仿照苏联模式,原料是煤,生产效能低。这套设备用天然气,高效、低耗能、环保、安全,自动化程度高。


李先念:你说高效,高到什么程度?钱望明:从创造价值看,一个合成车间,它一天能创造25万元利润,全厂每年创造8000万元利税。化肥上到地里,能多打100万吨粮食。


李先念:(惊讶的)噢!这真算高效了!算是先进的生产力!自动化水平高,咱们工人能适应吗?


钱望明:在国外这样的厂子,操作工都是大学生,咱们的主题工人都是小化肥厂的老工人,得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李先念:看来,国家发展教育整体提高全民的文化很重要,先进的生产力还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


……


这种高效还体现在杨长林拍摄的一张合成氨车间总控制室的照片上。上世纪70年代初,世界还没有普及电脑,但是大化的合成氨车间已在进行计算机操作了。


来源:运河区政府网、沧州政府网、河北日报、沧州日报

央视今天专程来沧州,全天直播这片花海!轰动全国!


沧州最有钱的人是他们!最新胡润富豪榜发布,这3个沧州人的排位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