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在上海读大学的沧州学子,过年拍下了春节里的“乡愁”!很多人看哭了

2018-03-05 掌控沧州


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沧州盐山学子冯玉卫,过年回家期间拍摄了一部关于乡村题材的《岁末一刻》微纪录片,该片主题内容侧重乡村普通生活画面叙述。片子在画面内容、语言叙述上也略有瑕疵。


乡村美好,城市才更健康。因此,也希望我们通过本片中的每一幅画面,发现农村环境保护、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农村养老、就医、美丽乡村建设等等问题,并给出你们的答案。 

微记录片:《岁末一刻》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669q82y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片详实地记录了春节期间盐山某农村居民所进行的主要活动。

主要围绕村民们的普通生活,以及该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在时间线索上,片中所叙述的内容可分为除夕前一星期、除夕当天、扫墓日(正月初一及初二);拍摄时,则着重选取了某些场景,譬如,村中的集市、婚礼、供奉仪式以及宗族家庭的集体扫墓活动等等。

本片是对春节期间拍摄点村民生活面貌的真实写照。

岁末一刻

(文案脚本)


农历的年末,是中国行走在路上的时刻。和家人共同除旧岁、迎新年,是许多中国人在农历年行将结束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愿望。短暂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由此而产生。

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户籍被划分在城市之外,但在城市的许多地方,你都能看到他们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城市,对他们并不陌生。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对“年”有着更独特的情节。他们,也是这一人口迁移中的主力军。也许你已经熟知他们,但他们的“年”,你又了解吗?

近年来,纯靠务农为生的农民已成少数。大多年轻人,会选择去县镇或城市中务工。而他们往往要赶在除夕前几天,才能回到家中。因此,迎接新年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多是由留守的老人来完成。

清扫房屋是主要工作之一。由于村庄自来水只能每两天并且限时段地供应。因此,清扫工作也要随之来安排。临近自来水供应时段,村民要用开水或火把将结冰的管道烫开,以便及时将水储入自家的水桶。这样,就便于清扫工作的进行。家中清扫出的纸箱、衣物等废旧品,人们则会在筛选后送往邻村的废品站售卖。但废品站并非是在“经营”的。它只是某一农民家中的后院。废品站生意也属该农民的“副业”。因此,在废品的分类定价上,也无绝对的标准。一般而言,一户普通村民家庭中的废品可卖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除去清扫房屋外,采购食品、物品等也是准备工作之一。集市是人们采购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地方。商贩们定期统一到村庄内摆摊售卖商品,就构成了集市。这里每隔六天有一次集市,本村村民及邻近村庄村民,都会来集市上购买所需的物品,俗称“赶集”。集市上商品类目繁多,涵盖衣、食、住、行、用等诸多方面,足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除此之外,村庄内也有村民自己经营的小商店。本村无集市时,小商店内的商品也能满足村民所需。

待所有物品准备齐全,则开始着手准备过年的食物。这里讲究“年终大荤大补”,以祈求来年能够好运。另外,所准备的食物也要用以招待亲友及作供奉,所以荤食居多,偏油腻。

过年所需各类物品准备齐全后,人们则利用年前所剩的时间做些其他工作。许多人平时太过劳累,身体往往留有疾病,因此“看病”,也是人们年末的一项重要工作。县城医院是大多人的选择,这里医疗条件较好,费用也相较易于接受。并且,一些医生已积攒了良好的口碑。在这里看病,能使人们放心。

对于供奉神明,人们的安排不尽相同。近期若逢重要事项,如房屋动迁等,则会着重安排时间对神明进行供奉。并且,对不同事项,须额外供奉不同神明,请其到家中庇护,俗称“请神”。

除夕前几日,亲朋好友大都已返乡。因此婚礼也多在此期间举办。婚礼前一天,家中有喜事者要先行宴请亲朋好友。而赴宴的人们也会帮助其操持杂务。尤其新郎父辈的长者们,要主动承担起责任,去处理婚礼中的各种烦琐事项。婚礼当天,宴请的范围则更为广泛,不再拘泥于血缘远近。至于婚礼的形式,多已不再由村中主事者安排,而交由婚庆公司策划。

除夕当天,是最忙的一天。这天,人们要一早起床,忙碌各种事项。首先是家谱的布置。要将其张贴在厅堂正中,确保来客一进门就能看见。家谱前须设置贡品、香炉等。其中,贡品要有肉类、馒头、炸食等,并按一定次序摆放。按照习俗,刚逝世的亲人在三年内不能写入家谱,要单独供奉;在摆放家谱的同时,其他人须外出“请神”。请神的地点在马路旁,在烧香、叩拜之后,点燃一串鞭炮,然后将请神用的烧纸带回家,裹在一根木棍上,并用黑线系住。这支木棍被称作“拦门棍”,即寓意请神明到门前,佑护家中平安。请神时所烧的香,也要取一支带回,插在家谱前的香炉中。

按照习俗,下午则是准备水饺。由于供奉需要,所以除夕这一天所包的水饺比往常要多。这时则需要全家协力。通常在包水饺时,也会准备一至两个放置了小物件的特殊水饺,寓指其中蕴含着好运气。在准备好水饺之后,也要准备近几天所要用到的烧纸。春节期间,供奉、扫墓需用到大量的烧纸。不同用处的烧纸需作不同的准备。譬如,作扫墓用的烧纸即有特殊叠法。而煮水饺的时间,要早于平时晚饭时间一个小时左右。水饺刚出锅时,要在家门外燃放鞭炮或烟花。同时,也要将水饺盛于数个碗中,以摆放在家中的不同位置作供奉用。也需要将烧纸在家中不同位置燃烧一遍。这些工作完成后,便要同大家族的成员一起,去亲邻家拜年。每年除夕夜拜年的这一刻,也是一个大家族中成员齐聚的时刻。

正月初一及初二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俗称“上坟”。女性会选择在这个时段回到祖籍,祭奠亲人。而男性则是与家族成员共同扫墓。初一祭扫年代较为久远的祖坟,初二则祭扫年代较近的新坟。同拜年一样,扫墓的队伍也是由一个大家族中血缘关系较近的成员组成,但范围广于拜年队伍,且成员仅限男性。每年年末,家族成员会凑钱购置作扫墓用的烟花、鞭炮,并放置在一起。在扫墓时统一取出,在坟墓前燃放。扫墓当天,家族成员们也要一早起床集合,按照一定的路线,依次走过家族的各个坟墓,祭拜每个逝去的亲人。

扫墓是村民在过年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扫墓结束后,这一个“年”已算是划上了句号。村民们,也将去迎接新的旅途上的曙光,开始又一轮的奔波。“年”,既是行程的终点,也是起点。那么,下一个他们的“年”,又会是什么模样呢?

个人简介及拍摄初衷

冯玉卫,23岁,盐山县圣佛镇籍村民,就读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2015年9月参军,服役于某市公安消防总队,期间兼任中队文书。所拍摄的复退老兵留念视频被评为支队优秀作品;多次担任支队读书会活动的策划人、主讲人;曾与战友一同赴上海电视台接受采访,弘扬部队优秀文化等等。

退伍后回到盐山,深感家乡变化之大。因此,萌生了为家乡拍摄一支小型纪录片的想法。而在宏观的维度来看,反映农民真实生活的影像似乎也是少数,或难以引起关注。在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乡土文化不仅仅被边缘化,更是被污名化。同商业品牌、娱乐大亨等塑造的“精致”文化相比,乡土文化显然是“无足轻重”、“粗俗”的。

农民群体之所以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不仅仅是因其经济水平上的弱势,可能更重要的是其群体内部的文化不被关注、认可。提起农村的烧香拜神,就是迷信;提起上坟,就是愚孝。我个人认为,理解应当先于评判。我们应当理解为何农民“执着”于烧香、上坟?或许是因为保障制度的缺位,让农民只能在神像前寻求精神的慰藉;或许上坟有着维系家族和睦等潜在意义,它仅是血缘纽带作用的一个具体体现。

而要使人们理解农村的文化,认识到农民的生活现状,首先是要有能“博眼球”的资料。毫无疑问,图像时代,最好的资料传播载体,一定是图像。因此,我共拍摄了400余段素材,其中的所有场景均未事先编排,希望能详实、客观地反映出农村生活的一面。不过苦于时间有限,且设备、人力不够,因此,所制作的视频瑕疵较多。

至于为何希望这则视频得到传播,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它,能使家乡的朋友增强对故乡的归属感、认同感;一方面也希望家乡外的人,能客观地了解盐山本地的风貌。若能对农村的发展带来推动,更好!

片  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1334jq3hjo&width=500&height=375&auto=0

剧  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