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江堰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名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系列重要论述指示精神,坚定践行人才强国战略,精准落实中央和省委、成都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特别是施小琳书记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关于加快建设考古人才队伍的要求,2023年10月27日将举办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峰荟,搭建交流平台,汇聚专家智慧,发现、引进、培养、用好文化遗产人才,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成果和管理模式,探索以人才赋能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利用的都江堰实践和成都经验。为此,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都江堰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报道。


据了解,都江堰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城区西北,为战国末期秦昭王时(公元前277~238年),蜀郡守李冰主持创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历代治理完善,其功能由古代的防洪、灌溉、航运等发展至近代,已成为科学完备的无坝引水、分流、排沙、泄洪、灌溉及工业用水等综合性水利工程。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都江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列入为世界自然遗产,包括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在内。2018年8月14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通过都江堰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内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玉垒关、斗犀台等古建筑。



02
青城山古建筑群


青城山古建筑群位于青城山镇青城社区,包括天师洞、朝阳洞、上清宫、真武宫、圆明宫、玉清宫、天然图画坊、五洞天及接仙桥、凝翠桥、山荫亭等10处建筑。青城山古建筑群融自然风光于一体,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在选址、总体构成、平面布局、空间处理诸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青城山古建筑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灵岩寺及千佛塔


灵岩寺位于灌口街道灵岩社区九组城北灵岩峰绝壁下,始建于隋,名光化寺,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灵岩寺,坐北朝南,进山门拾级而上,依次为长亭、天王殿、韦驮殿、大雄殿,东有接引殿,西为罗汉堂。接引殿两侧厢房与东面禅堂、客房、斋堂等相连接,组成规模宏大、古朴典雅的建筑群体。嘉庆初年,寺旁建东岳庙和喜雨坊,寺内有灵窦泉、飞来石、黑风洞、灵石慈光石窟等胜迹,附近有唐代千佛塔、藏经洞、东岳庙、喜雨坊及棋盘石等文物古迹,其建筑为悬山顶,抬梁式结构。



千佛塔位寺东北角,建于唐代,为石雕钟式塔,通高3米,底围7.5米。塔身13层,皆雕刻佛像,共1054余尊,现存8百余尊,故名千佛塔。宋范成大有诗云:“五桥今日新知路,千佛当年旧缀名”。其形制奇特,雕刻精美,世所罕见。寺西北侧山崖有唐代藏经洞,残存约5平方米台地,上下四层沿岩壁依次重叠堆放石刻经板,经板间用开元通宝分隔,洞壁经人为修整;青石磨制经板约160块,经板两面均刻有楷书经文。1991年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灵岩寺及千佛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奎光塔


位于奎光塔街道奎光社区,古为石塔,为邑人所建,明末毁于洪水,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县令周因培主持重建。塔坐南向北,为六角十七层砖砌密檐式空心塔,高52.67米。奎光塔外观分为基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东西长11.8米、南北宽11.3米、高1.8米,北面设九阶垂带踏道。塔身底层十分高大,塔檐和塔身往上逐层梯次内收,递收率逐层略有加大,使塔的外廓呈缓和的卷杀形状。塔内1~5层,相当于塔外1~9层,设砖砌马蹄形塔心柱,置穹隆顶的塔心室和券拱顶的观景回廊,2~5层每层高度相当于塔外部两层,有宽0.8米的螺旋石梯可登。10~17层中空、无梯。塔各层六面均设壸门式小窗,以采光和通风。塔顶为六角攒尖顶,上置塔刹。奎光塔属于明清时期逐渐演变形成的文峰塔类型,是研究地方文化历史和建筑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2013年3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文公布奎光塔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
灌口城隍庙


灌口城隍庙位于灌口街道玉垒山,始建年代不详,乾隆47年(1782年)重建,光绪三年(1877年)遭火灾,次年重建。现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4平方米。庙坐北向南、背山面城而建,依山势分上下两区,上区马王殿、城隍殿、娘娘殿等,建于山窝台地上,依等高线向东西两面横向展开,均为穿斗式木构架,歇山或悬山顶建筑。下区十殿、灵官楼等建于山脚松茂古道旁,十殿建筑布置在一条笔直上行梯道两侧,呈对称跌落布局,各间相邻的山墙出屋面飞檐为二重三重相间,疏密得宜,错落有序。庙是历史上灌县城隍的祭祀建筑,是城市历史见证。建筑群巧妙地利用山形地貌,建筑布局独具匠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2013年3月,国务院国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
茶马古道-松茂古道龙池段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商贸往来的重要商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是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线性遗产。茶马古道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西藏、青海和甘肃等省区,其中四川省主要包括川藏南线、川藏北线、川滇线、川黔线。川藏北线,自成都出发,经都江堰、汶川、马尔康、德格等地抵达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茶马古道-松茂古道,古称冉马龙山道,是古代成都平原连接松潘和茂县的重要通道。始于都江堰市止于松潘,全长350千米,是成都平原联结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纽带。茶马古道-松茂古道龙池段位于龙池镇云华社区,长约700米,由自然山石铺成,最宽3米,最窄0.7至0.8米,曲折宛延,盘山而上。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茶马古道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7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芒城遗址


芒城遗址位于青城山镇芒城社区。遗址内外双重城墙,宽5~20米,高1~3米,内外城墙间有宽约20米的壕沟。城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3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1996~1999年进行四次发掘,表明这是一处距今45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这一发现将都江堰市文明史往前推进2000多年。出土有大量石器和陶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残片。修复代表性器物有喇叭口高领罐、绳纹花边罐和宽沿平底尊等。1996年,该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8
玉堂窑址


玉堂窑址分布于玉堂街道凤岐和梅花社区,为唐早期至宋晚期青瓷系列窑场,面积约2.5平方公里。据记载,该窑址有18个窑包,称上九堆、下九堆,目前仅发现17处窑包。窑包范围内随处可见废弃瓷片和少量窑具,有的地方堆积层厚5~10米。四川省博物馆和灌县文管所于1977年进行试掘,清理一座斜坡式龙窑,出土各种器物,包括生活用具、文具、玩具、冥器等22个种类的瓷器上千件。同时出土开元通宝、皇宋通宝等唐宋钱币和支钉、垫圈、垫板等窑具。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1
文庙及魁星阁


文庙位于灌口街道文庙社区文庙街52号。始建于五代,明末毁,清康熙二十七年(168年)重建。乾隆43年大加整修,增建庙门、东西庑、钟鼓楼、祭器库、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及泮池、万仞宫墙等建筑,设教谕、训导两署于此。庙内松柏掩映,建筑庄严。大成殿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7平方米。大殿为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15.8米、进深五间11.4米、高15米,四周回廊,素面石作台阶,垂带踏道。暮途穷泮池为条石砌筑,长17.8米、宽7.8米,后两解成弧形,设拱桥三道,正中桥宽2.25米,两侧桥宽1.8米,原有石栏杆已全无,现设栏杆为砼栏杆。万仞宫墙全长19.88米,高7.75米、厚0.73米,墙帽叠涩出檐,成庑殿式,墙身嵌入石刻万仞宫墙大字,字径1.56×1.6米,照壁墙保存较为完好。



魁星阁位于灌口街道文庙社区北金龟山山顶。因塔周身呈红色,又名红塔子。始建不详,清乾隆二十五年重建。塔建筑面积33平方米,占地364平方米。坐西向东,为仿楼阁式实心砖石塔。塔平面为六角形、共6层,通高25米。底层和二层石作,第一层塔身自基础起用红沙石错缝平砌,第14层有拉石凸出于外,每边2个、每角1个,15、16层石料厚度约为下面石料的一半,16层石料开始叠,其上用8层青砖叠涩出檐,再上有青砖1层作屋面,角为爪角;第二层塔身自底檐起用红沙石错缝平砌,第8层有拉石凸出于外,每边、每角各1个,其上用7层青砖叠涩出檐,余同一层;东西两面开壶门,又用青砖、泥灰仿栏杆。三层下部用青砖砌筑梅花洞口栏杆,三~六层六面均有壶门,四~六层,六角均有木柱,其上仿垂花门。顶为六角攒尖顶。魁星阁为研究清代塔的建造提供了实物依据。2012年7月公布文庙及魁星阁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2
大观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青城山镇丽江社区西300米青峰山。始建于元代,明代毁于火,清雍正、光绪年间相继重建。现仅存藏经楼、川主楼、客房、厢房、牌坊、普同塔等建筑。该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沿石阶拾级而上,依次为山门,右侧飞马灵官照壁、石灯杆,再右为燃灯殿,左侧莹华殿,再上为福地重光牌坊,川主楼、藏经楼,楼间两侧为厢房,藏经楼右侧普同塔,左侧为客房。都江堰普照寺为研究四川地区清代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7月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3
懋功寺


懋功寺又名清真宝瓶寺,位于灌口街道南桥社区宝瓶巷24号,建于民国十一年(1925年),系小金县(原懋功县)伊斯兰教徒外迁灌县而建,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北依城墙、南临内江,占地面积2345平方米,其中文物建筑占地798平方米,建筑面积931平方米。主要建筑依宗教用途布置,沿山门向西,依次是左右厢房、礼拜殿,山门北侧为厨房、南侧为浴室。主要建筑结构为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均有宽敞的柱廊,外墙具有中亚建筑风格,外观有中西合璧特点。礼拜殿面阔3间15米,进深三间12.2米。两侧厢房面阔三间11.7米,进深4.5米。该寺是都江堰市保存较好、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建筑群之一。2012年7月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4
蒲阳兴隆桥


蒲阳兴隆桥位于蒲阳街道和平社区,横跨花子河,该桥修建于民国时期,南北走向,全木结构,一墩两孔,桥墩石质,桥面由6根长15米、径1.5米的圆木构架,上铺设条木,桥全长31.59米、宽5.03米,占地158.6平方米。桥南北两端有七级石阶,桥梁架为穿斗式木质结构,重檐悬山顶小青瓦桥面,桥两头龙门刻有花卉雕花吊墩,共40根柱头,从石阶到桥的第一柱间距1.67米,外沿左边一柱和二柱间距2.42米,外沿一柱和内沿一柱间距1.2米,内沿一柱和二柱间距1.82米,从二柱开始,内沿和外沿柱头平行相同,中间距0.90米,二柱到三柱间距2.82米,三柱至四柱间距2.82米,四柱至五柱间距2.76米,五至六柱间距3米,六至七柱间距2.8米,七至八柱2.8米,八至九柱间距2.76米,九至十柱间距1.85米,左右内柱间距3.15米,桥通高4.25米。2012年7月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5
青城山建福宫


青城山建福宫位于青城山镇青城社区,赤城阁西北,青城山山门北侧,为青城山道教主要宫观之一。始建于唐,称丈人观。南宋淳熙二年范成大奏请改为今名,宝祐年间毁于地震引发的滑坡。清光绪十四年(1888)重建。建筑群布置在清溪沟侧一台地上、依地势由东向西纵向展开,占地2832平方米,建筑面积1119平方米。沿轴线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及厢房等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建筑,东北部为园林,与环境配合的自然贴切。宁封殿面阔三间13.6米,进深五间12.1米,高9.4米,三重檐悬山顶,穿斗式梁架。老君殿面阔五间24米,进深三间14.5米,高10.2米,歇山顶。建福宫在选址、总体构成、平面布局、建筑空间处理和艺术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成就;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发展、演变,对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6
青城山摩崖石刻


青城山摩崖石刻共有4处,最早的有唐初的“大字岩”摩崖石刻,也有清朝和民国时期名人留书,分别为“云巢”“云根”、观日亭石刻,各石刻分别位于青城山山脚、山腰和山峰处。“大字岩”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难寻踪迹,其余石刻虽已历经数年,但仍然字迹清晰,保存完整。青城山摩崖石刻数量虽不多,但同青城山古建筑群相互辉映,对于提升青城山整体文化品位,有着点睛之用。2007年6月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7
三佛洞摩崖造像


三佛洞摩崖造像位于青城山镇滨江社区,凿于唐代,崖面坐北向南,1988年评为都江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龛分布在长7.9米,高2.6米的砂石崖壁上,共9龛83尊,大小不一,面积23平方米。其中大龛第3龛和小龛第5龛风蚀严重,形象模糊。龛为矩形,敞口拱顶。1号龛高1.8米,宽1.45米,深0.45米,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三力士。佛高1.09米,二弟子均高0.84米,二菩萨左高0.9米,右高0.85米,二力士左高0.64米,右高0.67米。2号龛高1.75米,宽1.27米,深1米,内刻一佛二菩萨七罗汉。3龛高1.58米,宽1.4米,深0.85米,内刻三身佛,诸弟子54尊。该造像造型精美,数量众多,体现我国古代灿烂多姿的佛教艺术,并为研究唐代成都地区摩崖造像艺术、宗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2012年7月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8
宣威门古城墙


宣威门古城墙位于灌口街道南桥社区都江堰景区内,西街尽头。始建于宋,明弘治间改土木结构城门为石结构,长约2千米,宣威门城墙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城门坐南向北,重檐悬山顶,抬梁式建筑。高8.4米、厚11.2米,门洞为石作素面券拱,门洞宽5.05米(背面5.62米)、进深11.1米、前面高4.75米(背面5.42米);城垛宽0.8米、高0.57米、厚0.4米,垛洞:0.21×0.24米。城楼为木结构重檐悬山顶,面阔三间7米、进深二间4.1米、高二层10.5米,底层有回廊、宽2.7米;城楼东内侧有石梯通至城上。石作城墙,西起斗犀台,依玉垒山脊向东蜿蜒绕至城北今烈士陵园附近止,长约2千米,高约5.3、厚10~11.2米不等。宣威门城墙对研究明清时期都江堰城区的社会、历史等具有较大的价值。2012年7月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1
官家花园


官家花园位于聚源镇崇德社区,修建于清代,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788平方米。建筑群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沿轴线依次为照壁、门厅、过厅、花园、正房,罩房,东西两侧为厢房,西面为仓库及雇工住房,东面为客房及假山、鱼池等花园设施。建筑为穿斗式木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木格花窗多已经被改建为现代玻璃窗,房前有廊以避风雨,方砖墁地,青石作阶。门厅前50米处,置砖砌歇山顶照壁,长10.8米,厚1米,高6.2米,上刻有精美花鸟动物图案,大门外两侧为八字墙;正房面阔3间14.9米,进深14米,高为10米,设有前檐,立五根直径0.5米的立柱,柱间距为4.7米;四周空斗围墙高2.5米。该建筑是都江堰市仅存的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为研究清代建筑的布局、结构、建筑风格提供了大量的依据。2013年9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2
横山子古窑址


横山子古窑址分布于天马镇、聚源镇和郫都区唐昌镇。1964年,川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调查中发现22个窑址,南北长约5公里。都江堰市境内有横山子、罗家窑、周家窑等。现存范围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地面可见两处窑址推积,为青釉窑系,堆积层厚2.2米,出土有南齐永元、隋、初唐各种器物,其中窑具四类8式,器皿造型8类25式,计320余件。窑址为研究南齐、隋、唐时期陶瓷器制造业在该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3
马祖寺大殿


马祖寺大殿位于石羊镇马祖社区,又名承天寺三佛殿,始建于唐代,为西川著名丛林寺庙之一,旧有一马祖、二迎祥、三昭觉、四草堂之说,清康熙八年(1699)重建,现仅存大殿,为清雍正十一年(1672年)所建。坐北向南,建筑形式为穿斗式木梁架、歇山顶,小青瓦屋面,面阔五间24米,进深14米,通高10(檐高6米)米,台基高0.2米,占地面积504平方米。寺内有嘉庆碑1通,高1.34米,宽1.04米。马祖寺大殿为研究清代四川地区寺庙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2013年9月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4
上皇观


上皇观位于玉堂街道两河社区八卦台下,始建于晋,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重建,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建筑群座西北向东南,沿中轴线上行,依次为山门、前殿、东西厢房、正殿及正殿东北侧的生活区。整个建筑群均为穿斗式木梁架(前殿和正殿明间采用抬梁式)、悬山顶,小青瓦屋面。正殿明间东侧檐柱与金柱之间步枋上悬挂光绪十五年(1889)铁钟一口。观前有500余级石板台阶,台阶两侧各有一排高大的乔木,有杉木、楠木等,其中有唐代古杉1株。



清咸丰年间,在上皇观掘地出土一铁鼎形炉,通高1.3米、径0.87米,重约千斤。鼎身铸飞龙八条,神态各异,云纹花卉,生动自然。据史料记载,该鼎为唐睿宗第八女玉真公主在此悟道时使用,人称飞龙铁鼎。1977年10月,原灌县文管所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将该鼎移至伏龙观陈列,后经专家鉴定,该鼎为明代铸造,更名为明龙纹铁炉,现为一级文物。2020年7月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管 |  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主办 |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主编 |  赵龙魁

责编 |  陶雪娅

编委 |  云朝清

编辑 |  陈   诚

来源 |  都江堰市文体旅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