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会知识】:传教节, 天主教九大影响中国的传教士!

2016-10-17 海鸥传信


1阿罗本


教会从唐朝开始便已经传入中国了!


阿罗本,聂斯托利派异端从传教士,是已知的第一个来华传教士。唐贞观九年(635)从波斯到唐帝国京城长安,是大秦传教士入中国的第一人。所传聂斯托利派也被教会称为景教。


阿罗本原是叙利亚人,以后到了波斯,在那儿受到景教的薰陶,领受圣执,成了司铎。阿罗本在中国给人的印象,是一位端庄肃穆、谦诚有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中年学者,颇有儒家风范,所以立刻就被皇帝接纳,迎为上宾。他来华时,携带了530部经书。


唐太宗曾亲自审阅部分翻译成中文的经书,并听他宣讲道理。太宗发现他所讲的以及所带来的经书,不仅内容丰富、言之有物,而且在中国又自成一家之言,对治国安世会有贡献,于是就给阿罗本及他的随从人员留华传教的权力。


在传教期间,阿罗本还得到宰相房玄龄、大臣魏徵等人的协助,进行的很顺利。 唐太宗亲自下诏谕令景教在国内可以自由公开传布,并且在京师长安的义宁坊地方,兴建景教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同时把自己的肖像转塑在景教寺的墙壁上。 


阿罗本来华后,建立景教寺,翻译经书,将福音真光带给了华夏。3年内,陆续由波斯东来的传教士,增至二十一位。阿罗本传教工作除了讲授景教教义外,还很重视宗教生活:穿着僧人服装,留着胡须,削掉头发,诵念日课等。


650年唐高宗继位,对景教更加提倡,敕令在全国各州,建立景教寺,并且仍旧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王,这时的景教,已经传遍全国各大城市。 


2孟高维诺



孟高维诺(Montecorvino),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先驱,是中国第一个天主教教区的创始人,也是以教廷正式使节名义来华的第一人


生于意大利南方萨莱诺城附近的一个村庄,家境小康,壮年时入方济各会成为修士。他天资聪敏,生活严肃刻苦,不久即晋升神父,并被任命为青年修士的导师,但他内心非常渴望到远方去传教。


1283年,36岁的孟高维诺带领30多位传教士,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遥远旅程,行程十分艰险,随行的所有同伴全部丧生。孤身一人的孟高维诺在圣多默宗徒遗迹旁安葬了他的同伴,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历时11年的时间,孟高维诺终于在1294年春天踏上了福建泉州港。


此后,他又步行了两千公里的路程,才抵达元朝都城大都(北京),孟高维诺晋见了中国皇帝,呈上教宗文书,元成宗铁木尔高兴地接待了他,待之以上宾之礼,并准他在京城居住和传教,物质所需由朝廷供给。


开教伊始,年逾四十的孟高维诺开始学习当地语言文字,与阔里吉思合译了全部拉丁文日课经,以及主要弥撒祷文,并将《新旧约圣经》和《旧约圣经·诗篇》译成蒙文,力求圣事活动适应当地礼仪风俗。


1299年,孟高维诺在京建一教堂,同时收养了40多名孤儿,教授他们拉丁文、音乐以及教会礼仪,着手培育接班人。 1305、1306年,孟高维诺先后两次致信教宗,请求增派传教人生。


时任教宗的克莱孟五世得闻孟高维诺的传教成绩,不胜欣喜。当派7位方济各会士并祝圣为主教,打发他们来华。同时,致函孟高维诺,谕令他在北京设总主教区,并任总主教及远东宗主教,统管中国教务,具有简授主教、划分教区、管理神职班之全权。此权,也同时授于孟高维诺之后的继承人。


1313年,七位主教,除一人未能东行,三人病逝于印度,只有哲拉德、斐莱格林和安德鲁三位到达了中国。三位主教即为孟高维诺总主教举行了祝圣礼,从此,即在总主教领导下,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更加向前迈进了一步。


 孟高维诺总主教1328年逝世于北京,享年81岁。据史料称:孟高维诺总主教去世后,北京居民不分贵贱,同声哀恸,出殡之日教徒和非教徒送他至墓地,深表痛悼。他的墓地,此后成为民众虔敬巡礼之处。


孟高维诺辞世之后,因种种原因,再无人继任主教之职,他苦心建立的中国天主教会声势渐弱。1368年元朝帝国崩溃,随之,中国教会也就从此湮灭。


孟高维诺京传教牧灵34年,长期独自一人,严以律己、遵纪守法、友善待人,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说:“总主教劝化了很多人信奉天主教。他为人正直热心,深得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们爱戴,皇帝本人也对他非常敬重。”




明朝时期, 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外交使节,其他外国人一律不准入境。前往中国的路充满了艰难和未知,可是一批又一批的传教士不畏艰难,前赴后继,将真理之光带到了华夏!



3圣方济各·沙勿略



方济各·沙勿略(San Francisco Javier),西班牙籍天主教传教士,是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教会称之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传教士”,是“传教士的主保”。沙勿略首先将天主教信仰传播到亚洲的马六甲和日本,他一生的夙愿就是把基督福音传播到中国。


1540年,方济各·沙勿略奉教廷派遣前往东方宣教。他在印度、南洋群岛等地宣教7年,取得很大成功。1549年8月15日,沙勿略抵达日本鹿儿岛。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带领1千多名日本人认识真道,受洗归入主的名下。然而,他也遇到预想不到的情况。当他和日本的知识分子辩论时,日本文人反诘到“如果你的宗教所言为真,为什么在中国却没有听说过呢?”于是,他决定到中国宣教。



1552年8月沙勿略乘“圣十字”号,历时四个月抵达距广东台山县正南30海里的上川岛。由于明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外交使节,其他外国人一律不准入境。不久,沙勿略得知明朝政府严禁使团入境,入华前景什么渺茫。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宣教的心志,他在岛上建立一座小教堂,作为入华的基地。并通过和暹罗使团协商,谋求一个席位随使团朝见中国皇帝。

就在方济各·沙勿略积极筹划来华宣教之时,病魔袭击了这位主的忠仆,他不幸染上了疟疾,由于缺医少药,12月3日凌晨,方济各·沙勿略在上川岛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侍奉道路,在主怀里安息。
正如主耶稣所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方济各·沙勿略虽然没能踏上中国大陆,实现其来华宣教的愿望。但是,他的宣教热情却激发了不少欧洲宣教士,他们怀着对基督和中国人的热爱,远涉重洋来到中国。终于击碎“磐石”,使福音在中华大地扎根。


4罗明坚


罗明坚是“传教士汉学时期”西方汉学的真正奠基人之一。他在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在中国典籍的西译方面,在以中文形式从事写作方面,在向西方介绍中国制图学方面都开创了来华耶稣会士之先,为以后的西方汉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应与利玛窦齐名,同时被称为:西方汉学之父


罗明坚神父,字复初,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味诺撒区,斯皮那早拉城。曾获民法与教会法博士学位。二十九岁方入耶稣会。获准来东方担任传教的工作。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 ,罗神父伴同耶稣会士阿瓜未哇·罗多福、巴范济、利玛窦、斯皮诺拉等传教士由里斯本登洛东来。万历七年(1579年)七月,罗明坚神父来到澳门。



万历十年(1582年),罗神父在广州把天主十诫译成中文,向我国人士乘机宣讲。这取名<祖传天主十诫>的经文于次年在肇庆出版,这篇《祖传天主十诫》,可说是第一篇教会在中国的中文经言



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年底,罗明坚神父撰写《天主圣教实录》,是在华天主教的第一册中文教理书籍,是一本适应国学人士的护教书。读后使人感到它的内容和我国的中庸思想很是吻合,使人能判别善恶,彷佛拨云雾而见青天。不仅流传于中国,而且还远及菲律宾、安南、日本等处,并且它的样本还远达欧洲,


罗明坚早最早把西洋钟表带到中国,首次将西方油画携入中国内地。当时地方官员在检查罗明坚所携带的物品时,发现了一些“笔致精细的彩绘圣像画”。


最早翻译朱熹著作的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他首次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并将朱熹理学介绍到了欧洲。


中国最早的一本<葡汉字典>就是由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罗明坚在澳编写,他还用拉丁字母编订了汉语拼音,其核心内容一直引用至今。


5利玛窦



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原名中文直译为马泰奥·里奇,利玛窦是他的汉名,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3年(明朝)来到中国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


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1610年5月11日,因病卒于北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允许了一个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安葬。


1580年利玛窦年被授予神职神父,他接到命令前往澳门帮助罗明坚进入中国的尝试。



1583年9月利玛窦与罗明坚进入中国,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利玛窦出版了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并用中文和罗明坚起草了第一部《祖传天主十诫 》 。
1589年广东新任总督把传教士驱逐出肇庆。 
1595年利玛窦在南昌停留,在那儿建立了第三个传教驻地,并出版了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 》。
在1597年利玛窦被任命为中国传教的主管。
1600年,利玛窦出发前往北京,但是被当权宦官在途中抓住,利玛窦被关押到天津的城堡里长达一年。  同年,利玛窦作为欧洲使节被召命带进紫禁城。
利玛窦的贡献:

  

出版了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图起名为《两仪玄览图》,以及其他著作如 《天主实义》,《天主教要》和《二十五言》。


1607 年利玛窦与朋友徐光启合作,出版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前六回的译本。许多中文词汇和汉字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例如汉字“欧”。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 。


1608年印刷《畸人十篇》,并在同年开始编纂他的历史著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评价利玛窦说:“今天,利玛窦的形象以及他的著作,重新呈现到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中,象征着中国现代化步伐发展的进程。



6艾儒略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字思及,明代继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是他的汉文名字。1582年生于意大利布雷西亚城,自1613年起在中国传教36年



艾儒略不仅是个神学家,也是个精通数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学者,是利玛窦之后最精通中国文化的耶稣会士,也是最重要的天主教来华传教士之一,在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中被尊称为“西来孔子”的也仅此一人,他在西学东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艾儒略来华36年,被认为是自利玛窦以来耶稣会传教士中最精通汉语的一位。在中国传教期间,他出版了二十二种著作,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是西学东渐中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传教过程中,还在泉州发现过古代景教文物,在开封曾拜访过犹太人后裔。


艾儒略晚年严重营养不良,疾病缠身,依然坚持传教,直至1649年6月10日在延平去世。其灵柩被移往福州,葬于城外十字山。


他在中国的36年中有25年在福建活动。在闽期间,他到过福州、兴化(今莆田)、泉州、建州(今建阳)、福宁(今宁德、福安)、延平、邵武、汀州(今长汀)、漳州等地传教,共建大堂22座,小堂不计其数,受洗礼的达万余人。


出版汉语著作:


《万国全图》、《职方外纪》、《西学凡》及《张弥额尔遗迹》,前三部作品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地理、耶稣会的教育制度。《职方外纪》一书的写作目的在于使人“溯流穷源、寻末求本”,此后一直到19世纪,该书在中国都被用作学习欧洲地理的教材。


《性学粗述》、《三山论学纪》、《涤罪正规》、《悔罪要旨》、《耶稣圣体祷文》、《万物真原》、《扬淇园园先生事迹》、《弥撒祭义》、《利西泰先生行迹》、《几何要法》、《出像经解》、《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天主降生引义》、《西方答问》、《圣梦歌》、《四字经》、《圣体要理》、《五十言余》等十八种书,涉及神学、哲学、数学、医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


7   汤若望   



汤若望(John Schall Von Bell),德国人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闯王、清等三个朝代。死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旁。雍正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一级正品)。由汤若望主编的阴阳合历的《时宪历》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农历的基础。


1592年汤若望出生在德国科隆的贵族家庭,20岁加入耶稣会,立志到遥远的中国传教,并于1619年飘洋过海抵达澳门。在漫长的旅途中,很多乘客包括他的传教士同道死于疾病。登陆之后也不等于从此旅途平安。当时,西方传教士正受到中国官方打压,少数教士在皈依天主教的大臣徐光启等人的庇护下暂时得以安全。


汤若望以其天文历法方面的学识和技能受到清廷的保护,受命继续修正历法。汤若望告诉新的统治者,西洋历法比前朝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都要准。他还准确地预测出了日食。于是,摄政王多尔衮大胆启用汤若望修订历法,终于推出了大清《时宪历》,颁行天下。《时宪历》的封面上赫然题写着“依西洋新法”。

 

顺治七年,清政府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侧重建教堂。汤若望将利马窦建的一座经堂扩大,建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座大教堂(南堂)。


汤若望工作的地点则是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在古观象台工作的传教士有50多人,汤若望是其中最主要的传教士,还担任台长,即钦天监监正,也就是天文局局长


他多次加衔进级,官至通政使,赏正一品顶戴,免三拜九叩,可直接入朝面君。顺治皇帝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封他为“通玄教师”,连祖先三代都追赐一品封典。 


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康熙皇帝年幼,大臣鳌拜主政,杨光先发动教难,汤若望遭到迫害。 1664年,朝廷逮捕了以汤若望为首的钦天监领导班子,罪状之一是为某亲王选择葬礼日时用错了五行。好几名中国天文官员被斩首甚至凌迟处死慧星出现和京师地震让朝廷免去了汤若望的死罪。


1666年,年迈体衰的汤若望被软禁在家,在北京去世。 


1668年,康熙亲政,除掉了鳌拜。在新的政治气候下,汤若望的助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对杨光先提出挑战。双方在王公大臣面前比试测算日影。南怀仁推算无误,而杨光先的手下计算失准。1669年,朝廷罢黜杨光先,让南怀仁入主钦天监,恢复了西洋历法。




同年,康熙皇帝为死去的汤若望平反昭雪,重新为他举行葬礼,并发表祭文称赞他“鞠躬尽瘁”、“恤死报勤”。



8南怀仁



他为人谦虚热诚,急人所急,不遗余力;但律己甚严,视世荣如敝屣,坚守神贫,苦身克己;他恪守修会职责,视富贵如浮云。



南怀仁,字敦伯, 1623年10月9日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的一个叫做“彼滕”(Pittem)的小镇,1641年9月29日入耶稣会,1658年来华,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当时国家天文台(钦天监)最高负责人,官至工部侍郎,正二品。


1660年6月9日抵达北京开始做汤若望的助手,对这位长辈非常敬重,尽心竭力地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对南怀仁也很满意。在一封给耶稣会总会长的信中,他对南怀仁在钦天监的工作是这样评价的:“他不仅掌握了这方面的科学,而且谦虚,坦诚;当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做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了。”


杨光先等人诬陷南怀仁与汤若望,既清初著名的"历狱"事件,这是一场因历法之争而起,波及全国的教难康熙三年(1664)九月,在北京的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利类思、安文思被关押审讯,随后各地拘押传教士达30多人并在后来被遣送广东。


当时汤若望年迈体衰,语言不清,每当受审时,都是南怀仁陪他出庭,代他申辩。在监狱中,南怀仁对他的这位前辈也是关怀照顾备至,甚至放弃了自己可以出狱的机会,直到为汤若望办理后事。




康熙亲政后,即开始为汤若望平反。南怀仁的天文历算知识对“冤案”的平反起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确立了他自己在天文历算方面的威望。从此,南怀仁又被任用,从事天文历法工作。




1671年,康熙终于公布皇谕:天主教教义教规曾被不公正地查禁,今查明并无违反国家利益庶民职守之道。为此,凡被逐教士可回原堂从事本职。谕旨并为汤若望公开平反昭雪,恢复原赐荣衔,又拨巨款为其修建坟墓。  


1675年,南怀仁又作出了为人称誉的业绩。当时吴三桂叛乱,并挫败清军。因吴三桂叛军盘据山区,非大炮就无法进攻。南怀仁当时把汤若望所铸火炮修复。除此之外,南怀仁从事于其他有利国计民生的大量工程:如开掘运河,疏通河道。在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他从不忽视宣传信仰方面的本职任务。



1676年,南怀仁被任命为耶稣会副省会长。
南怀仁一直怀著为主致命的期望,他以高度的耐力承受了病中的剧烈痛苦。


1688年,领受终傅圣事之后,安逝于主怀,享年六十五岁。


9抗日神父——雷鸣远



雷鸣远神父(Vincent Lebbe,1877年-1940年),字振声,圣名味增爵,本籍比利时遣使会神父,也是两个中国修会耀汉小兄弟会和德来小姊妹会的创始人。他于1927年加入中国国籍,于中日战争初期,组织救济团队,救治中国各地平民。


1901年,雷鸣远随北京教区的樊国梁主教乘船来华。1902年在北京成为神父。

雷鸣远到达中国传教后,他努力学习中国文化,读中国书,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国语,用毛笔写漂亮的行书。


雷鸣远神父在天津



1912年,从北京教区分出天津教区,传教成绩奇佳的雷鸣远便升任这个新教区的副主教。1915年10月10日,雷鸣远和中国天主教徒在天津租界以外的南市荣业大街创办《益世报》


雷鸣远批评由外国各个修会代表本国利益控制中国天主教的作法,提出“中国归中国人,中国人归基督”的口号,积极推动教廷任命中国籍主教。为实现这个梦想,他受到修会的排挤。


雷鸣远继续努力,向教廷上万言书,后来得以面见教宗陈情,举荐了6位中国主教的人选(海门教区朱开敏、蒲圻教区成和德、汾阳教区陈国砥、宣化教区赵怀义、台州教区胡若山、安国教区孙德桢)。终于在1926年10月28日,首批六位中国主教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殿由教宗庇护十一世亲自祝圣。在参加祝圣典礼时,雷鸣远喜极而泣达两小时之久,说:“主啊!现在可以放你的仆人平安而去。”


全牺牲、真爱人、常喜乐



1927年,雷鸣远申请中国国籍获准,始被法国放行来华,在安国教区更积极地传教,并创立了耀汉小兄弟会(1928年)和德来小姊妹会。雷鸣远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极力主张抗日。


1933年热河长城抗战,他带领教友前去抢救伤兵;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以后,雷鸣远神父率领教友共六百余人,组织战地服务团、救护队,在太行山和中条山一带抢救伤兵,救济难民,教育失学儿童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




1940年3月9日,雷鸣远神父被俘虏,关押在太行山山区的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被当作国民政府间谍受到6个星期的洗脑和酷刑,40多天后,经国民政府交涉,雷鸣远被释放,但已罹患重病

1940年6月24日,雷鸣远因黄疸病逝世于歌乐山。 有挽联如下:“鸣远司铎灵鉴:博爱之谓仁救世精神无愧基督,威武不能屈毕生事业尽瘁中华。
因着雷神父在抗战期间毁家纾难,组织救护队救护伤兵,而获入祠忠烈祠的殊荣,且为唯一外藉人士分别在天津及台北忠烈祠都有牌位,以供人瞻仰、致敬和追思。




雷神父的一生表现出真正传教士“全牺牲、真爱人、常喜乐”的精神。他是一位先知性的人物,似乎是长空下的一阵长啸,又如圣若翰洗者在旷野中的呼声,他为真理正义奋斗,提出福音原则,为中国打开一条出路,为当时的中国撒下了美好的种子。


传教节,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伟大传教士,带着知识,带着真理,踏上生死未卜的旅程,走进陌生贫瘠的土地,凭着满腔热诚,将福音的种子洒遍华夏大地!


是谁,首先将福音带到了中国?

是谁,历时11年,失去所有同伴,才踏上中华大地?

是谁,壮志未酬,至死念念不忘这片陌生的土地?

是谁,皓首穷经,学习汉语,翻译经典,给中国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是谁,心系中华,促进本土化,积极抗日,配享宗祠殊荣?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传教士的精神,去福传,去服务,去牺牲,去爱人!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好上多少倍,我们现在的资源比他们丰富了多少,他们穷尽一生的努力,为我们换了今天如此便利的一起,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随他们的脚步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