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愛的喜樂》論家庭之愛连载(五)

2016-12-07 海鸥传信


第五章

果实累累的爱


      爱总是带来生命。为此,夫妇之爱「并不耗尽于夫妇俩(......)。当夫妇彼此交付时,了献出自己以外,也成就了生育的事实──子女是夫妇之爱的活镜子,是夫妇结为一体的永恒标记,是为人父母的夫妇活生生及不可分离的结晶。」

迎接新生命

       家庭不仅是孕育新生命之地,也视生命为天主的恩赐。每一个新生命都「使我们体会到爱是无条件的,这样的爱不断让我们感到惊歎。预先被爱是美妙的:子女诞生之前,他们已经被爱了。」 这反映了天主的爱与众不同,祂总是採取主动,施予在先,因为子女「在作出任何值得被爱的事情之前,已经被爱了。」然而, 「许多孩子在生命的开端已遭受拒绝、遗弃, 甚至被剥夺其童年和未来。有人竟敢说:把孩子带到世上是做错了。好像在自我辩护,但这其实是羞耻的说法!(......)如果我们因成年人所犯的错而惩罚孩子,那麽有关人权和儿童权利的神圣宣言又有何用途?如果孩子在意料之外的情况下来到世上,父母和家裡其他成员应尽一切努力接受这孩子,视之为天主的恩赐,并负起责任以开放和关爱的态度,迎接这孩子。「对于诞生世上的孩子,成年人应不惜牺牲,而且没有任何牺牲是过于高昂或重大,为求孩子不会以为自己的诞生是个错误, 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受尽人生的折磨和任由人性的自大来遭蹋。」上主把新生儿託付给为人父母者,他们以迎接新生命开始,一生持续守护,并以永生的喜乐为终向。只要静静地默观生命最后的满全,父母将更意识到天主託付给他们的恩赐是何等宝贵。天主让父母为孩子命名,祂亦会以这名字,呼召祂的每个子女, 直至永远。

        大家庭使教会感到欣慰。在这些家庭中,使其开枝散叶。这不表示将圣若望保禄二世的劝诫抛诸脑后。他解释说,负责任的父母职不是指「无限制的生育繁殖,或是对生儿育女的意义一无所,而应是夫妇以明智和负责任的态度,运用他们不可剥夺的自由,同时考虑到社会和人口的需,以及他们个人的处境和合理的期望。


在怀孕期中的爱

      怀孕是既痛苦又奇妙的时期。母亲与天主合,成就新生命的奇迹。母职来自「女性机体的一种特别力量,具有创造的特性,与男人合作孕育和传生人类。」每个妇女都分享了「创世奥迹;这奥迹在人类的生殖中获得更新。」如圣咏诗人所说:「祢在我母胎中缔结了我」( 139:13)。每个在母腹内孕育的小生命,都是天主圣父和祂无穷圣爱内一个永恒的计划:「我还没有在母腹内形成你以前,我已认识了你; 在你还没有出离母胎以前,我已祝圣了你」( 1:5)。天主无时无刻惦记每个孩子。在孩子成孕的那刻起,造物主永恒的期望实现了。胚胎在成孕的一刻,已是何等珍贵!我们应效法圣父不受外表的规限,以祂慈爱的目光凝视这个孩子。

      怀孕的妇女藉著期盼孩子的来临,参与天主的计划。「所有母亲和父亲都曾在怀胎九月期间,期盼孩子的诞生。(......)没有期盼, 就不可能组成家庭。当家庭失去期盼的能力,子将无法成长,爱也无法成长,生命黯然失色, 日渐消逝。为基督徒夫妇来说,圣洗必然也是他们所期盼的。早在子女诞生前,父母已经以祈祷准备他们领受圣洗,把他们交託给耶稣。

      随著科技进步,今天我们已经可以预先得知孩子的髮色,或他们可能会患上什麽疾,因为早在胚胎阶段,新生命的身体特徵已经隐藏于其遗传基因。可是,只有创造孩子的天父了解一切。唯独祂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什麽是最珍贵和最重要的,因为祂认识这个孩子,认识他最深层的身分。在母腹内孕育孩子的母亲应祈求天主的光照,好能了解自己的骨肉,接受孩子真正的本性。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在不合适的时间诞生。他们应祈求上主医治和坚强他们,帮助他们全然接纳这个孩子,为能全心全意地期待。他们应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期盼的,这非常重要。孩子不是附属品,也不是为解决满足个人的期望。孩子是人,非常珍贵,不应被人利用, 以获取个人的益处。因此,这新生命是否对我们有益处,是否具有我们所喜欢的特质,是否能符合我们的计划或期盼,这一切全都不重要。这是因为「子女是恩赐。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爱子女,因为他是亲生骨肉,而不是因为他长得秀美,也不是因为他具有什麽特质。不!只因为他是亲生骨肉!是因为他的想法与我相像,或满足了我的期望。亲生骨肉就是亲生骨肉。」父母的爱是天主圣父的工具。天父慈爱地期待每个孩子的诞生,无条件地接受他,不求回报地迎接他。

       我以关切之情,对所有怀孕妇女呼吁:应保持你们的喜乐,不要让任何事物夺走为人母亲者内心的喜悦。你的孩子值得你感到欣喜。不要因恐惧、忧虑、别人的批评或其他问题,而剥夺你作为天主的工具、把新生命带到人间的喜乐。在留意要作什麽准备工作之馀,不必操心烦恼, 应效法玛利亚讚美说:「我的灵魂颂扬上主, 我的心神欢跃于天主,我的救主,因为祂垂顾了祂婢女的卑微」( 1:46-48)。在各种困难,保持平安和热忱,祈求上主保守你的喜乐, 好让你的孩子也感受到这份喜乐。


父母之爱


   「孩子诞生后,不但获得喂养和照顾,精神上也开始因爱而获得肯定。这爱藉由行动而传达,例如为孩子命名、教他们说话、慈爱地凝望他们,以及欢欣的微笑。如此,孩子体会到人与人的关系是美好的,它碰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获得自由,并使我们接受各人的差异、尊重别人、视他们为伙伴。(......)这就是爱,带来天主之爱的火花! 每个孩子都有权获得父母的爱;为使孩子健全和顺利地成长,双亲的爱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澳洲主教团所说,夫妇「各人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子女成长。尊重子女的尊,就是确认他们有需要和有权获得父母的照顾。」这裡所指的,不只是父母各自付出的,也是指他们之间的爱。这爱是孩子的生命之,有如迎接新生命的鸟巢,亦是家庭的根基。没有这爱,孩子就像可随意处置的物品。不论是男或女、父亲或母亲,都「与造物主天主的爱合作,有如天主的诠释者。」他们向子女展现上主的父爱和母爱,一同教导子女相互依存的价值,两个不同的人如何相处,如何彼此奉献和接受。如果因为难以避免的原因,导致一方或双方未能照顾子女,那麽必须寻求补救的方法, 帮助子女健全地成长。

今天,许多孩子和青年感到孑然一身,况比我们想像的更严重。许多妇女希望进修、工作、发展技能、追求个人的目标。我们必须承认这些愿望是合理的,也是值得追求的。然而,们也不能忽视子女需要母亲的照顾,尤其在初生的几个月。事实上,「女人在男人面前是母亲, 在她内孕育了新生命的主体,新生命是通过她而诞生于人世」。母亲的临在及女性特质的减弱导致世界形成严重的危机。我尊重女性主义, 但不是那些追求单一或否认母亲身分的女性主义。这是因为女性的伟大关乎她们的各种权利──这些权利虽是从她们不可剥夺的人性尊严所衍生的,但也是来自她们自身的女性才能,社会也不可缺少这些才能。妇女特有的能力,其是母亲的身分,也赋予她们义务,因此妇女在世上肩负特殊的使命,那是社会为众人的益处, 必须保障和保存的使命。

      事实上,「对于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不断蔓延,母亲是最强大的解决方法。(......)们见证了生命的美妙。」毫无疑问,「没有母亲的社会,将成为失去人性的社会,因为母亲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总是懂得实践温柔、奉献精神和道德力量。往往是母亲在子女开始学习祈祷和敬礼时,传达信仰神工最深层的意义 (......)。要是没有母亲,不但没有新的信徒, 信仰也会失去许多纯朴和深挚的热诚。(......) 各位母亲,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在家庭中发挥的角色,以及你们对教会和世界的贡献。」

      母亲以温柔和怜惜之情保护子女,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体验到世界是欢迎他的美好地,藉以帮助孩子培养自尊,从而发展建立亲密关系和同理心的能力。另一方面,父亲的角色在于帮助子女认识现实的限度,主要担当指导者, 带领孩子走进广阔和充满挑战的世界,学习努力和奋斗。父亲应具备清晰和喜乐的男性形像, 与妻子一起表达关爱和接纳。父母的照顾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父母的角色和任务,应视乎每个家

庭的具体环境作灵活调度,但男和女角色分明, 各自以其明确的特色照顾子女,为孩子营造最理想的成长环境。

      常听说我们的社会是个「没有父亲的社会」。在西方文化中,父亲的形像可说是疏离、扭曲和模糊的。即使是男子气概也像是遭受质疑。如此,产生了相当的困惑,这是可以理解的。「最初,这被视为解放,也就是摆脱了主导的父亲,不让父亲作法律上的家庭代表、子女幸福的审查人、青年人解放和自主的障碍。过去的专制主义在支配某些家庭,有时候简直是在压迫。」然而,「往往物极必反。在这个时代,主要的问题似乎不是父亲过分的介入, 而是他们的疏离和冷淡。有时候,为人父亲者往往公私两忙,或顾著自我实现而忽略了家庭, 使孩子和青年没人照顾。」通讯和娱乐媒体佔去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也影响父亲对家庭的投入,因而也影响他们的权威。此外,今天人们对权威抱怀疑态度,成年人受到严重的质疑。他们自己不再感到确定,因此无法为子女提供稳妥和理据充分的指引。父母与子女不分尊卑,此非健康的现象,反而有损子女长大成人的过程,使他们无法获得能够指引和帮助他们成熟的爱。

      天主在家庭置入父亲的角色,为使父亲藉其男性特质的各种重要特点,「在妻子身旁,她分享一切:喜乐与忧伤、希望与困苦。此外, 在子女成长期间,也就是在他们玩耍和工作时, 在他们无忧无虑和沮丧不安时,在他们谈话和沉默时,在他们大胆和害怕时,在他们迷失和寻回正途时,父亲总是在他们身旁。父亲应时刻投入家庭,但不是说父亲应控制子女,因为控制子女的父亲会妨碍子女的成长。」有些父亲以为自己是无用或多馀的,但事实是「在他们遇到挫折时,子女需要父亲陪伴他们。他们可能会想尽办法否认,或是不会表露出来,但他们需要父亲。」如果子女没有父亲的照顾,因而过早失去童年生活,绝对不是好事。

德垂后代

       许多夫妇无法生儿育女。我们明白这有多痛苦,但我们也明白「婚姻并不只是为传宗接代而设立(......)。有时候,儘管父母切望,也未能育有子女;即使这样,婚姻仍然保存其特,依然是团体和生命的共融,保有其价值和不可拆散性。」此外,「母职也不是纯粹生物学的现实,而是以多种方式表达的。」

       领养是以相当慷慨的方式成为父母。我要鼓励那些不能生儿育女的夫妇拓展和开放他们的夫妇之爱,迎接那些无法享有正常家庭的孩子。他们绝不会为其慷慨而后悔。领养是爱的行──把家庭赠送给没有家庭的孩子。我们必须争取,要求放宽有关领养程序的法律,尤其是对于领养其父母不想接受的孩子,以避免堕胎或弃婴事件。对于那些接受挑战,并愿意无条件和不求回报地迎接另一个人的领养者,们成为传递天主之爱的传递者,因为祂说:「纵然你的母亲能忘掉,我也不会忘掉你啊?(: 49:15)

    「选择领养子女或提供寄养服务,不仅为在不育的痛苦情况下藉以表达婚姻生活特有的子孙繁衍经验。(......)有时候,夫妇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养育孩子,视为自我实现的权利。在这些情况中,领养或正确理解的寄养,清楚地展示了作人父母和子女的重要一面。这帮助夫妇了解到不论是亲生、领养或暂託的孩子,都是独立的;夫妇应接受他们、爱他们、照顾他们,而不只是把他们带到世上。有关领养或提供寄养服务的决定,应考虑孩子最大的益处。」另一方,「应以适当的法律措施和各国政府的监控, 防止各国和各洲之间的贩卖儿童问题。」

      我们亦应记得,生育和领养不是唯一活出夫妇传递生命的爱的唯一方法。即使是子女众多的家庭,也蒙召对他们所处身的社会作出贡献, 以其他方式孕育生命,延伸那维繫家庭的爱。基督信仰的家庭绝不应忘记,「信仰并不使我们脱离世界,而是使我们更深入这世界。(......)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特殊的角色,准备天国的来临。」家庭不应以为自己是与世隔绝的避难所,不应只是被动地等待,而应主动踏出家门,与别人一同精诚团结。如此,家庭成为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处,公众与私人领域的汇聚点。夫妇应清楚了解他们的社会责任。这样,连繫他们的情感不会减退,反而充满新的光辉,

有如以下的一首诗所述的:

「你的双手是我的抚慰每天响起的和弦我爱你因为你的双手为正义而劳碌

我爱你因为你是我的挚爱我的伙伴和一切我们在街上肩并肩远超众人」


      那些看来奇怪或与人隔绝的家庭,将难以繁衍子孙。为避免这危机,让我们回顾耶稣的圣家。那是个充满恩宠和智慧的家庭,不会使人感到「古怪」或陌生,或是与人世隔绝。正是为此, 人们感到难以认同耶稣的智慧:「祂这一切是从那裡来的呢?(......)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 祂不是玛利亚的儿子吗?( 6:2-3),「这人不是那木匠的儿子?( 13:55)。这确认了圣家是个简朴的家庭,与众人接近,平常地处于人群当中。虽然耶稣自小便跟玛利亚和若瑟过著隐居的生活,但祂也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与亲人和朋友交往。因此,当圣家从耶路撒冷回家的路上,耶稣失踪了一整天,祂的父母还以为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只是在同行的队伍当中游走,前去聆听别人的故事,分担别人的忧虑: 「他们只以为祂在同行的人中间,遂走了一天的路程」( 2:44)。儘管如此,有些基督徒家庭可能因为他们运用的言语,他们说话的方,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或是唠唠刀刀的反覆诉说同样的话题,以致像是与人疏离,或是与社会隔绝,甚至他们的亲人也感到被他们轻视或判断。

      夫妇体验到爱的力量,从而明白这样的爱蒙召医治被弃者的创伤,建立相遇的文化,并为公义奋斗。天主委派家庭使世界「成为一个大家庭」为使众人都感到彼此是兄弟姊妹。「只要仔细观察今天男男女女的日常生活,便会立刻发现周围都极需加强培育家庭精神。(......) 不仅社会生活陷入官僚制的僵化,完全不能满足基本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民生和政治领域也呈现倒退的迹象。」反之,开放和团结关怀的家庭会接纳贫苦者,并与不幸的人建立友谊。重视福音的人不会忘记耶稣的这句话:「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25:40)。这段经文确切道出我们应怎样生活:「几时你设午宴或晚宴,不要请你的朋友、兄弟、亲戚及富有的邻人,怕他们也要回请而还报你。但你几时设筵,要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人。如此,有福了」( 14:12-14)。你是有福的!这就是幸福家庭的诀窍。

       家庭藉著他们的见证和言行,向别人宣讲耶稣。他们传递信仰,唤起人们对天主的渴求,展示福音的美善,实践宣扬福音的生活方式。如此,基督徒夫妇藉著手足情谊、关心社会、保护弱小,并藉著他们鲜明的信德和活泼的望德,为社会带来色彩。他们孕育生命的能力不断扩大,以各种方法使天主的爱临现于社会。

辨明奥体

有鉴于此,我们应认真探讨一篇圣经经文。这篇经文常被断章取义,或是过于笼统地解释, 以致使人忽略其中最直截了当的社会性意义。那是格前 11:17-34。圣保禄谈论团体内一个令人羞愧的现象:有些富有的成员歧视穷人,甚至在圣体晚餐中这样做。富人享用食物,穷人则飢肠辘辘的在旁观看:「有的饥饿,有的却醉饱。难道你们没有家可以吃喝吗?或是你们想轻视天主的教会,叫那些没有的人羞惭吗?(格前 11:21-22)

     圣体圣事要求我们融入唯一奥体——教会。领受基督圣体圣血的人不能同时冒犯这奥,在各成员之间製造令人羞愧的分裂和歧视。这实在就是「辨明」主的圣体,也就是在圣事的标记和团体中,以信德和爱德看到这奥体,否则就是吃喝自己的罪案(参阅:格前 11:29)。这篇经文对那些自我封闭和安于逸乐的家庭,提出严正的警告,但特别是针对那些漠视贫苦者苦难的家庭。如此,圣体圣事不断呼召所有人「省察自己」(格前 11:28),为使家庭的大门向更大的共融开放,接纳那些遭社会摈弃的人,从而真正地领受圣体圣事使我们成为一体的爱。不要忘记「圣事性的『奥妙』具有社会性的特点。」领受圣体圣事的人,要是不投身协助贫穷和受苦的人,或是认同各种形式的分裂,轻蔑别人或多行不义,那就是不相称地领受圣体。相称地领受圣体的家庭,将加深他们对手足情谊的渴求、他们的社会意识,以及对困苦的人的献身服事。

广义的家庭生活

      核心家庭不应与其延伸的大家庭分隔,亦即由父母、近亲、远房,甚至是邻人所组成的大家庭。在这样的大家庭裡,有些成员可能需要帮助, 或至少是需要陪伴和关心,有些受苦的成员也可能需要安慰。现今的个人主义风潮使人封闭自,划出一个安全区,把其他人视为威胁。然而, 这样的孤立不会带来更深的平安和喜乐,反而隔绝家庭的温馨,亦使生命失去更广阔的空间。

为人子女

      让我们首先谈谈自己的亲生父母。耶稣提醒法利塞人,遗弃父母是违反天主律法的行径 (参阅: 7:8-13)。我们不应忘记自己是别人的子女。为每一个人,「即使已经长大成人, 或年纪老迈,甚至已经为人父母,在他肩负重大的责任时,他最重要的身分还是为人子女的身分。我们都是子女。这总会使我们想到一个事:生命不是自给的,而是领受的。我们所领受的第一个恩赐,就是生命这个大恩。」

因此,「第四诫要求子女(......)孝敬父(参阅: 20:12)。这诫命紧接于恭敬天主的诫命,带有某种神圣和属神的意味,是尊重其他人的基础。圣经在描述第四诫后,续说: 「好使你在上主你的天主赐给你的地方,延年益寿。」世代之间的良好关系保证了我们的未来, 也保证了真正合乎人性的历史。在一个社会中, 要是子女不孝敬父母,那是个毫无荣誉可言的社(......)。这样的社会必会充满无情和贪婪的青年。」然而,我们还要顾及事情的另一面。天主的圣言说:「人应离开自己的父母」( 2:24)。事实并非常是这样,有些人未能作出这样的牺牲和奉献,以致婚姻无法贯彻始终。父母绝不应遭受遗弃或忽视,但婚姻要求夫妇离开父母,好使他们新建立的家庭成为他们的居室、避难所、生活平台及人生计划,让夫妇可真正地成为「一体」(同上)。在某些婚姻关系中, 夫妇可能向对方隐瞒很多事情,而只会向自己的父母倾诉,以至于父母的意见比配偶的感受和想法更加重要。这样的情况可以是暂时性的, 但不能持久,否则将有碍建立互信的关系和妨碍交谈。婚姻挑战夫妇继续寻找为人子女的新方式。

长者

    「在我年老时,求祢不要抛弃我,在我气力衰弱时,不要远离我」( 71:9)。这是那些害怕被遗忘和忽视的长者,所发出的呼喊。天主呼召我们作祂的工具,聆听穷人的呼喊; 同样,祂也期待我们聆听长者的呼喊。 这为家庭和团体带来挑战,因为「教会无法也不会认同对长者缺乏耐心,更遑论对他们冷漠和轻视的心态。我们必须唤醒大众的感恩、欣赏和接纳之情,使长者感到自己是团体的一员。我们的长者有男有女,亦有为人父母者,他们来到我们面前,在我们的街道上,在我们的家裡, 而且我们每天为争取有尊严的生活而奋斗时,会顾及他们。」因此,「我期盼教会促成青年与长者的全新融合,以其满溢的喜乐克胜遗弃的文化。」

      圣若望保禄二世邀请我们注意长者在家庭的角色,因为有些文化,「尤其是在混乱的工业和都市发展后出现的文化,在过去和现在都以不能接受的方法,将老年人置之不理。」长者发挥他们「修补裂痕的神恩」,帮助我们认识何谓「代代相传」。往往是祖父母把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给孙儿,而且「许多人都认为祖父母是他们的信仰启蒙导师。」他们的谈话、他们的抚慰,或是他们单纯的临在,都帮助孩子明白到历史并非由他们开始,而只是一个漫长旅程中的继承人,必须对过去心怀敬意。那些试图与历史割裂的人,将会难以建立稳固的关系,或看清自己并非现实的主宰。因此,「关心长者是文明应有的特色。在这个文明中,人们关心长者吗? 长者在这裡是否有地位?人们若是尊重长者的智慧,这个文明将会不断向前迈进。」

       在我们的社会,缺乏历史回忆是个严重问题。人们常说「事情都过去了」,但这是不成熟的想法。我们应认识过去并作出回应,只有这样才能缔造有意义的未来。若没有记忆,不能教导。「请你们回想回想先前的时日」( 10:32)。长者的故事对孩子和青年很有助益, 因为这些故事使他们与家族的历史,以及社区和国家的历史连繫起来。祖父母是依然存活的记,而不懂得尊重和照顾他们的家庭,是不健全的家庭;反之,忆念过去的家庭是有未来的家庭。因此,「在一个文明中,如果人们不重视长,或是因长者带来问题而遗弃他们,那麽这样的社会是带有致死的病毒」因为「它断绝自己的根源。」由于欠缺延续性、无法扎根, 且失去塑造人生的确定性,当代浮现一种飘泊感。这挑战我们使家庭成为孩子可扎根于群体历史的地方。

手足情谊

       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随著时间增进。「家庭若是教导子女向别人开放,那麽子女之间的手足情谊将是自由与和平的培育场所。在家庭,我们藉著兄弟姊妹的关系对社会有所认识 (......)。可能我们会忽略一个事实:是家庭把手足情谊引入世界。子女早年对手足情谊的体,经由家庭的关爱和培育所滋养,因此手足之情光辉闪耀,使整个社会充满希望。」一起成长的兄弟姊妹体验到互相关怀、彼此扶持的美好时光。因此,「当那些软弱、患病或残障的兄弟姊妹获得照顾、耐心对待和关爱, 家庭的手足情谊散发著特殊的光辉。」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爱你的兄弟或姊妹,实在是深刻、无价和无可取代的经验。」然而, 我们须耐心地教导孩子怎样与兄弟姊妹相处。这方面的教育有时候令人疲惫,但也是社交生活的真正培育。在某些国家,人们普遍只养育一个孩子,导致手足情谊的经验减少了。如果无法养育更多孩子,应确保孩子不会孤独成长或与人隔绝。

宽阔的心

      除了夫妇和他们的子女所组成的小圈子外,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大家庭。事实上,「婚姻中夫妻之间的爱,以及在这家庭所延伸的更广阔家庭关系中,同一大家庭内各成员之间的爱, 亦即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姊妹、亲人与核心家庭之间的爱,都是藉著一种不止息的内在活力, 而获得动力和得以维繫,使家庭的共融日趋深化和密切,而这共融正是夫妇和家庭团体的根基和灵魂。」这个大家庭也包括朋友和家庭的朋友,甚至是由不同家庭组成的团体。他们在困难的时期,且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实践信仰时, 彼此扶持。

这个大家庭应怀著同样的爱,接纳年少的母亲、无父无母的孩子、须养育子女的单亲母亲、特别需要关爱和亲近的残障者、染上瘾癖的青,以及未婚者、孤单的分居者或寡妇、没有子女照顾的长者或病人,甚至也「拥抱那些在人生中遇上灾祸的人」。这样的大家庭亦有助于补足父母的不足,例如是在孩子遭受暴力对待或虐待时,及时发现并立即行动,因而能够在孩子的父母未能照顾他们时,给予他们健全的爱和家庭的支援。

      最后,我们不要忘记在这大家庭中,还有配偶的父母和其他亲人。爱的一个微妙之处,是要避免把配偶的亲人视为竞争者、威胁或入侵者。夫妇的结合要求夫妇尊重这些亲人的传统和习俗,尝试了解他们的语言,克制自己的评断说,照顾他们,在心裡顾念他们,同时保持适度的自主和夫妇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样的态度亦巧妙地表现出对配偶无私的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