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愛的喜樂》論家庭之愛连载(七)

2016-12-09 海鸥传信



加强子女的教育

      父母必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发展,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承担这无可推诿的责任,并以自觉、热切、合理和适当的方式, 履行这责任。由于家庭的教育功能非常重要,也日益複杂,我会在本章作出有关的讨论。

孩子在哪裡?

       家庭应是体验支持、陪伴和指引的地方, 甚至应为此重整其行事方式,发掘新的资源。父母应思考他们希望子女接触什麽,所以必须注意是谁向子女提供娱乐及消遣,什麽东西透过萤光幕进入子女的房间,谁在子女休閒的时间指导他们。只有抽时间与子女相处,以真诚和关心的态度与他们讨论重要的事情,并提供他们健康的休閒方式,才能避免让他们受到不良的影响。必须保持警醒。要是抛下子女不顾,绝对不会有好处。父母应指导及准备年幼和青年子女,为使他们懂得如何面对可能遇到的危机状况,例如被人侵犯、虐待或染上毒瘾等危机。

       然而,偏执没有教育的作用,而孩子将要面对什麽经历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时间阔于空间」 的原则亦适用于此。换句话说,展开过程比掌控空间更加重要。如果父母执著于要知道他们的子女身在何方,想控制子女所有的行动,那麽他们只是在试图掌控空间而已。这样不是在教育他们,不会使他们坚强,也不是在准备他们面对挑战。最重要的是以丰富的爱,帮助子女展开学习的过程,培育他们成熟地运用自由, 并培养真正的独立自主,作好准备,迈向健全的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具备所需的特质, 并在遇到困难时,懂得保护自己,明智审慎地行事。所以,重要的问题不是:子女到底人在何方?他们此刻与谁作伴?而是我们应了解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处于什麽位置,以及他们在信仰、目标、期盼和人生计划方面,有什麽想法。因此,我要问为人父母者:「你们是否尝试了解子女在人生旅途中,身处『何方』?你们知道他们的心灵状况吗?最重要的是,你们是否愿意了解?

       如果成长只是受基因所支配,那麽我们将无法改变什麽。然而,审慎、明辨和明理等特质,均非可量度的成长因子,而是在人的内心由各式各样的因素所构成,更贴切地说,是取决于人的自由的核心。每个孩子都会运用其自由,打破常规,想出各种使我们感到惊喜的计划,这乃是好事。教育包括鼓励孩子负责任地运用自由,且在面对抉择时,能够明理且明智地作出决定;此外,亦应让他们透彻了解到他们自己和团体的生活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且自由是浩大的恩赐。


子女的道德培育

       虽然父母需要学校为子女提供基本的教育,但他们不能完全把子女的道德培育託付他人。人的情感和道德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经验:相信父母是可靠的。这表示父母须承担教育的责任,以他们的关爱和见证培养子女的信心和真诚的尊重态度。儘管子女不是十全十美, 要是他们就因此感觉到父母不爱他们,或不被关心,这会为子女造成极深的创伤,并会使他们在成长路上困难重重。父母的疏离或冷漠为子女带来的痛苦,比子女因犯错而被纠正时所感到的痛苦更大。

        父母亦应负责培育子女的意志,帮助子女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倾向择善而行。这表示要向子女讲解一些值得学习的行为和行善的态度。然而,这总是一个过程──由不足迈向完满。盼望融入社会,或是为缔造更有秩序、更美好的社会生活,而惯于放弃追求眼前的满足,这样的态度体现了相当可贵的价值取向,并有助追求更崇高的价值。道德的培育应採用正面的方法, 而且应透过教育性的对话,囊括子女的感受及其熟悉语言。此外,应对子女循循善诱,帮助他们自行体会某些价值观、原则和规范的重要性, 而非强迫他们接受,当作不可质疑的真理。

       行善不只是「作出适当的判断」,或清晰了解当作的事,不过这些都是首要的条件。个人信念不管有多坚固,往往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再者,即使良心已作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有时可能其他选择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让理智所明瞭的善在我们内心扎根,成为深层的情感倾向,以至对善的体验胜过其他吸引的事物, 从而体会到这些美好的事物,在此时此地是对我们有益的。有效的道德培育包括指出行善对个人的助益。今时今日,若是要求人们作出努力和牺牲,而不明确指出这样做有何益处,那麽这样的教育将会徒劳无功。

       必须让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习惯有其正面作用,能够把他们内心重要的价值观转化为健全和稳定的外在行为。孩子或许愿意与人交往,待人友善,但如果长辈一直没有教导他们常说「请」、「可不可以」、「谢谢」, 那麽他们未必懂得表达内心的友善。培育坚强的意志和重複实践若干行为有助培养德行。若是未能使孩子自觉和自由地重複实践良好的行为, 并因而获得肯定,那麽有关这些德行的培育尚未真正完成。若是没有给予充分的鼓励,仅是依赖他们的个人动机或对某种价值观的偏好,不足以培育他们的德行。

       自由是宝贵的,但我们有机会失去自由。道德教育是有关自由的培育,藉由建议、鼓励、实践、激励、褒扬、榜样、模范、象徵、反思和劝谕,以及审视个人的言行,从而帮助人们培养这些稳定的内在原则,驱使他们行善。德行是一种信念,并已转化为内在的原则和稳定的行为表现。因此,富于德行的生活能培育、强化和训练人的自由,使人不至倾向于有违人性的衝动和反社会的行为,沦为奴隶。事实上,「人性尊严要求人以有意识的自由抉择而行事,意即出于个人的心悦诚服而行事。」


惩罚的激励作用

       同样,我们必须让儿童和青少年明白恶行的后果,培养他们有为人设想的能力,并为曾经伤害他人而悔过。有些惩罚有助于达成这个目标,尤其是针对侵略性的反社会行为所施加的惩罚。我们应以坚决的态度,训练孩子为他们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请求宽恕,并作出弥补。当教育过程能成功培养孩子成熟地运用个人自由,孩子会以感恩之心,体会到在家庭内成长的益处, 并能回应培育过程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当孩子的努力获得欣赏和肯定,并感到父母对他们的忍耐和信赖,那麽纠正过犯也有激励作用。当父母以爱纠正子女,他们会感到被关心,以及父母肯定自己的潜能。这不是说父母必须是完美无缺的人,但要懂得谦逊地承认自己的限度,并努力改善。然而,父母在许多事情上应以身作则,包括不要让忿怒支配。当孩子犯错, 必须纠正他们,但不要把他们视为仇敌,或是发洩怒气的对象。成年人也要明白到有些不当行为是因个人软弱和少不更事所致。不断运用惩罚的方法会造成伤害,无法帮助孩子了解其行为有不同程度的严重性,而且使孩子感到沮丧和愤慨。「你们作父母的,不要惹你们的子女发怒。」( 6:4;参阅: 3:21)

       重点是纪律不应摧毁渴望,反而要激励其发展。应怎样使纪律内化?怎样确保纪律为孩子的成长过程设下正面的分界线,而不会成为阻碍他们的高牆,或成为有碍孩子成长的教育方法? 我们要在两个无益的极端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是事事满足子女的愿望,那麽他们会变得只顾其权利,而无视其责任;另一方面,要是子女未能了解自身的尊严、自己独一无二的身分和权利,那麽他们会为了各种责任,并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受苦。


适当的忍耐

       道德培育应避免要求儿童和青年作出过分的牺牲,而应只要求适度的努力,以免使他们心生怨愤,也不要强迫他们行事。正当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建议一个孩子可以理解、接受和欣赏的进程,并要求孩子作出适度的牺牲。否则,过分的要求只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不再受我们管辖, 他们的行为不可能保持正直。

       有时候,由于人们曾经验被遗弃、失望、缺乏关心,或负面的父母形像,会因此轻蔑道德培育。他们把道德价值与扭曲的父母形像或成年人的软弱串连起来。因此,我们应协助青少年作出符合事实的类比:确是有些杰出的人实践了正面的价值观,但其他人亦以不完美的方式, 并按不同的程度,付诸实行。与此同时,由于青年的抗拒态度可能是负面经验所致,我们应协助他们踏上医治的疗程,抚平心灵的创伤,好让他们能够谅解他人和整个社会,与之和好。

       在灌输这些价值观时,我们应按孩子的年龄和现实环境,循序渐进,而不要试图採取严厉苛刻和一成不变的方法。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宝贵研究可见,改变行为是漫长的过程,而且亦须引导和激励当事人善用自由,因为单靠自己未必能学会成熟地运用自由。特定处境中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但那是受条件所限的自由,而不是指我们自然而然地具有择善的能力。人们往往未能区分「自愿」与「自由」。有人会以强大的意志力追求恶事,但这是因为他们无法抗拒欲望,或是曾接受劣质的培育。在这些情况下,虽然他们的抉择是完全出于自愿,而且没有违反其意向, 但这不是自由的抉择,原因是为他们来说,弃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就像染上毒瘾的人, 在毒瘾发作时,他们会想尽办法吸毒,但他们当时是受到条件所限,以致无法作出其他决定。所以,他们的决定虽是自愿的,但不是自由的。「让他们自由选择吧」,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因为他们实在没有选择的能力。让他们吸毒只会加深他们的毒瘾,他们需要接受援助和接受治疗,才能康复。


家庭生活为培育的场所

       家庭是培育人性价值观的第一所学校,给我们学习善用自由。有些倾向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往后一直深深影响整个人生,使我们特别受某种价值观吸引,或是自然地摈弃某种行为。许多人一生都採取某种方式行事,因为他们认为自小透过潜移默化学会的方式是恰当的:「以前人家是这样教我的。」「我以前是这样学的。」我们也在家庭中,学习审慎辨别各种媒体发布的讯息。可惜,若干电视节目或广告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家庭建立的价值观。

       在这个充满焦虑、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家庭教育一个极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等待的能力。这不是指禁止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而是要想办法培育他们审慎分辨的能力,不要期望生活中所有范畴都像数码科技般高速发展。让孩子等待并不是否定他们的渴望,而是稍后才满足他们。当儿童或青少年未能学会接受某些事情需要等待,他们会变得霸道,只要求自己的需要立即获得满足,养成凡事要「什麽都要马上得到」的陋习。这是很严重的误导,无法助人培育自由, 只会危害其自由。反之,当他们学会延后某些事情,等待合适的时刻,他们将懂得自我控制, 不衝动用事。因此,当孩子体会到他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会使他们觉得更有自尊,同时也会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的自由。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应期望孩子行事像成年人,更不是认为他们无法成熟,没能力去负责任地运用自由。在健全的家庭裡,这个学习过程往往是藉著生活在一起及遵守某些规矩而实现的。

       家庭是首要的社交场所,因为我们最先在这裡学习待人之道、聆听、包容、尊重和帮助别人,以及怎样与人相处。教育应激发「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情感,鼓励人们走出自己的家庭, 而「居住」在同一的大家庭。在家庭中,我们学习对别人表达亲切、关怀和问候别人,打破自私自利的恶性循环,体会到我们是与别人一同生活的,而这些人值得我们表达重视、亲切和关爱。若不从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细节的著手,就难以建立我们与社会的连繫,例如:彼此亲近、在每天的不同时候相遇、关心众人感兴趣的事情、在小事上互相帮忙。家庭应每天发掘互相肯定的新方法。

家庭亦应重整其消费习惯,藉以照顾我们的大自然,视之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整体的生态环境中,家庭是主要的行事者,因为家庭是社会主要的行事者,蕴藏人类文明的两个基本原则: 团结共融的原则,以及生育繁殖的原则。」同样,家庭生活的困难和问题亦有教育意义。例如是家人患病,因为「面对疾病,即使是在家庭中,也会因人性软弱而出现各种困难。但一般而言,患病期间有助巩固家人的关系。(......)如果教育未能培养人们对疾病的关心,将会使人心冷漠。这就是说,孩子会对别人的痛苦感到『麻木』,而且没有面对痛苦的能力,也难以接受生活的限制。」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或会因日益先进的通讯器材和娱乐媒体,而获得助益或受到妨碍。若是好好善用它们,将有助分隔两地的家庭成员保持连繫。更频繁的通讯有助解决困难。然而,应清楚了解到这些媒体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直接和有深度的交谈,因为这要求人们面对面相处,或至少听到对方的声音。我们知道这些媒体有时不会拉近人的距离,反而使人更加疏离, 例如在用膳时,各人只顾查看手机,或是配偶长时间埋首电子玩乐,而要伴侣在睡眠中等待。家庭亦应促进对话和讨论,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不要施加无谓的禁令。然而,我们不应漠视新型通讯为儿童和青少年带来的危机。他们或会变得冷漠和脱离现实生活。这种「科技性的自闭」使他们更容易被操控,有些人会为了满足私利而试图潜入他们私人的领域。

       父母也要避免成为子女眼中无所不能的人物,否则子女或会以为他们只能信任父母,而妨碍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及情感的成熟发展。为使父职、母职延伸至更广阔的现实,「教会团体蒙召为家庭的教育使命提供支援」,尤其是提供为基督徒入门而设的要理讲授。为提倡整全的教育,我们应「更新家庭与教会团体的合作关系。」主教会议强调天主教学校的重要性。教会学校「在辅助父母教育子女方面,发挥重要的角色。(......)应鼓励教会学校履行其使命, 帮助学生发展为成熟的人,并以耶稣的爱审视世界,把生命视为服事天主的召叫。」为此, 「教会坚决地肯定她有自由讲授自己的教义,而教育工作者亦享有『良心异议』的权利。」肯定性教育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指出有需要在儿童和青少年「年龄增长时」,为他们提供「积极而审慎的性教育」, 且要「顾及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的进步实情。」301 我们应反思教会的教育机构是否已承担这个挑战。在当代,性不是被贬抑就是随随便便,性教育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只有将之置于一个有关爱和彼此交付的教育体制中,才能理解性教育。如此,性的语言才不会遭受贬抑,反而会获得光照。自我认识的过程及自控能力的发展,将有助儿童和青少年培养喜乐和相爱的重要习性,从而导引他们的性衝动。


       性教育应提供资讯,但也要注意儿童和青年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应在合适的时间,以符合其成长期的方式,提供相关资讯。面对可扭曲性意义的色情泛滥和刺激感官物品,若是未能培育明辨的能力应付这样的情况,即使提供大量资讯,也无补于事。青年应明白,他们遭受许多讯息轰炸,但有许多讯息对他们无益,也无助他们成长。我们应帮助他们认识和寻求正面的影响, 并远离任何会损害爱的能力的事物。同样,我们亦应承认需要有一种「全新和更适当的语言」, 藉以「向儿童和青少年讲解性这个主题」。

       虽然有些人认为端庄已不合时宜,但培育端庄行为的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端庄是自然的防御──保护人的心灵和避免人沦为遭人玩弄的对象。要是不懂得端庄,人可能会沉溺于情感和性,以至只聚焦于性行为、扭曲爱的不良行为,以及各种形式的性暴力,使人遭受不人道的对待或伤害他人。

        性教育往往集中于讲解藉著「安全性行为」,好好「保护」自己。这样的用语对性的自然生育目标,赋予一种负面的态度,彷彿因此而诞生的孩子是我们要对抗的敌人。这种思维提倡以孤芳自赏和敌意的心态取代接纳。若是鼓励青年以其身体和渴望来取乐,犹如他们已经掌握婚姻所要求的成熟、价值观、彼此委身和目标, 那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这样做会鼓励他们兴致勃勃地视其他人为试验品,用来弥补个人的缺陷和极大的不足。因此,性教育课程应讲解怎样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爱、互相关怀、保持温柔和尊重态度,以及学习深入的沟通。这一切都有助培育他们学习完全和慷慨地交付自己,并藉著公开的承诺和肉身的奉献表达这样的交付。婚姻的性结合是完全奉献自我的标记,并因过去的经历而更富有意义。

       我们不应误导青年,使他们混淆,以至条理不分:「性吸引虽然在刹那间会构成结合的错觉,但是如果没有爱,这样的『结合』只会留下两个陌生人,彼此疏离如前。」303 身体的语言需要耐心的「学习」,为能理解和培育真正的自我交付的渴望。当我们试图一次就完全交付时, 可能根本什麽也没有交付。虽然我们应体谅青年的软弱和困惑,但这不表示应鼓励他们继续以不成熟的方法表达他们的爱。今天还有谁谈论这些事?有谁能够认真培育青年?有谁帮助他们认真作好准备,迎接伟大和慷慨的爱?现在的性教育未能正视这些问题。

       性教育亦应教导青年尊重和欣赏人与人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不足,开放自己而接受他人。除了帮助他们克服可理解的个人困难, 亦应帮助他们接受天主创造的身体:「若我们认为对自己的身体有绝对权力,则在不知不觉中, 我们会认为自己对万物亦享有相同的绝对权力。 (......)也须要珍惜自己身为女性或男性的身体,为能在我们接触异性时,认出自己不同的身分。这样我们才能喜乐地接受另一个男人或女人这份特殊的礼物──天主创造的受造物,使男女能彼此充实丰富。」只有放下对差异的恐惧,我们才能摆脱自我中心和自恋的态度。性教育必须帮助青年接受自己的身体,好让他们不会「因不懂得怎样应付,而试图消除性别的差异」。

       我们也不应忽视一个事实:当我们塑造自己作为男人或女人的身分时,不仅受到生物学或基因的影响,亦关乎许多其他因素,如性情、家庭背景、文化、过去经验、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朋友、家人和他们所敬佩的人所发挥的影响, 还有其他需要人们适应的具体环境。我们确是无法隔离天主的创造工程中的男女之别。这分别存在于我们所有的决定和经验发生之前,因此我们不可能漠视生物学的因素。然而,男女之别也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丈夫的男性特质可以有弹性地适应妻子的工作环境;男人分担家务或协助照顾子女,并不会因此削弱其男性特质, 更不代表他是失败的人,也并非屈辱或羞耻。我们应教导孩子明白这些健康的「角色交换」是正常的,不会有损父亲的尊严。刻板的区分只会过分强调男性或女性特质,无助教导儿童和青少年将之融入现实的婚姻生活。这种刻板的区分会妨碍个人能力的发展,以至认为投身艺术或舞蹈事业不符男性特质,或是女性不适合担任领导角色。感谢天主,这些情况已有所改变, 但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 妨碍人们合理地运用自由,也妨碍孩子的身分及其潜能的真正发展。


信仰的传递

       养育子女的使命之一应是向他们传递信仰。鑑于现今的生活方式、工作时间和複杂的世界状况,而且许多人为谋生必须面对急促的生活节奏,致使信仰传递有其困难。306 儘管如此, 家庭必须继续作为信仰培育场所,向子女讲解信仰的美好,教他们祈祷和服事邻人。这过程由圣洗开始。如圣奥思定所说,母亲让子女受洗, 是「要合作使圣人诞生」。如此一来,新生命的成长旅程开始了。在圣洗中领受的信德是天主的恩赐,而不是人为努力的结果,但父母是天主的工具,使子女的信德逐渐成熟和发展。因此,「当母亲教导年幼的子女亲吻耶稣或圣母, 这是多美的事。这样的举动有著多麽的温柔!此刻,子女的心转化为祈祷的空间。」为传递信仰,父母必须先要对天主有信心,在生活中寻找祂、需要祂。如此,「世世代代应宣扬祢的工程,世世代代应传述祢的大能」( 145:4), 「为父的当使自己的儿女认识祢的忠信」( 38:19),而这需要我们祈求天主在他们的心裡运作,那是我们无法进入的领域。芥子虽小,但可长成大树(参阅: 13:31-32)。由此,我们可见行动与效果可以是不相称的。我们并不拥有天主的恩赐,而只是为祂悉心看管这恩赐。然而, 我们可发挥创意,全力以赴,藉以成为天主的计划的合作人。「应鼓励夫妇和父母成为要理讲授的积极推行者(......)。家庭的要理讲授具有极大助益,是培育青年父母的有效方法,让他们意识到在自己的家庭内传扬福音的使命。」

       信仰培育应因材施教,因为过去的工具或方法未必有效。孩子需要有一些象徵、举动和故事。在叛逆期间,青少年往往不喜欢权威或规条,因此应激发他们个人的信仰经验,向他们展示真实的见证,以信仰的美妙吸引他们。父母培育子女的信仰时,应仔细观察他们的改变, 因为神修经验不是可强加于人的,而应让人自由选择。必须让子女实在地看见父母非常重视祈祷。因此,相较于要理讲授或讲道,家庭祈祷和敬礼神工是更有效的福传工具。对于那些像圣莫尼加一样,为远离基督的子女不断祈祷的母亲, 我要致以特别的敬意。

      传递信仰的任务,即帮助子女表达自己的信德并使之成长,亦让家庭得以履行传扬福音的使命,自然而然地开始向身边的人,甚至是家庭以外的人传播信仰。许多在传教家庭长大的子女也会成为传教士。他们的父母懂得怎样履行使命,让别人看到他们是个温馨友善的家庭, 因此子女学会这样与人交往,没有放弃信仰或自己的信念。我们要记得耶稣与罪人一起吃喝(参阅: 2:16; 11:19),与撒玛黎雅妇人交谈 (参阅: 4:7-26),在晚上与尼苛德摩会面 (参阅: 3:1-21),让妓女用香液抹祂的脚(参阅: 7:36-50),毫不犹疑地触摸病人(参阅: 1:40-45;7:33)。祂的门徒也是这样做。他们不会轻视别人,也没有组成一个与人们生活脱节的菁英小圈子。虽然当时的政权迫害他们,他们却获得人民的爱戴(参阅: 2:47;4:21 33;5:13)


    「藉著显明地宣讲福音,家庭成为牧民工作的推行者,并以不同的方式为福音作证:与穷人同行;开放地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保护天主的创造;与其他家庭在行动上和物质生活上精诚团结,尤其是与有需要的家庭;致力提倡共同福祉,先从家庭所属的社区著手,改变不公义的社会结构;实践身体和精神的慈悲善工。」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基督徒最重要的信仰:天父的爱支持我们,扶助我们且使我们成长,并藉著耶稣完全的交付体现这爱;耶稣仍然与我们同在, 支持我们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风暴。不论环境顺逆,福音必须成为每个家庭的核心,照亮我们的旅途。家庭生活的经验应能够让我们说:「我们认识了,且相信了天主对我们所怀的爱」(若一 4:16)。只有藉著这样的经验,家庭牧民工作才能使家庭成为家庭教会,并在社会中作福音的酵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