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身边|创新成就桥梁梦,不畏艰难攀高峰——邵旭东
编者按: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激励广大农工党党员在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现代化新湖南的建设中贡献智慧和力量,省委会将推出一批在各行各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农工党党员故事,让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农工党党员不断前行。今天推出:邵旭东
党员
简介
十年磨剑,攻克世界性难题
钢桥面,是大桥的“门面”,但存在两种病害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一是钢桥面板易疲劳开裂,危及桥梁安全;二是钢桥面沥青铺装极易破损,使桥面铺装翻修成本飙升。国内外学者研究了诸多解决方案,均无法治本。邵旭东以UHPC材料为突破口,开始了长达10年的钢桥面病害攻坚之路;率领团队经过大量的实践,不断调配方法,不断调整结构形式,在2010年研发出了强化UHPC抗拉和收缩性能的钢桥面专用超高韧性混凝土(STC),并首创提出钢- 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研究表明,STC可提高钢桥面局部刚度超30倍,降低车载作用下钢桥面应力平均可达50%,从而为根治两大病害难题提供了可能性。
邵旭东坦言道:“我们初期的研究工作是不成功的,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方案几乎都被否定了。但是我们没有想过放弃,总觉得有什么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肯定是能做出来的。”“超薄组合结构”在国际上并无研究先例,基本属于空白。经过艰苦攻关,邵旭东团队解决了其中诸多科学问题,形成了设计理论,编制并颁布了STC轻型组合桥面地方标准。
邵旭东带领团队,用“一个十年”取得了钢桥面病害难题的突破性进展,也致力于用更多的“十年”,不断优化方案,积极探索钢- STC轻型组合桥面结构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适用性。目前,邵旭东及其团队的成果已应用于我国25个省市100多座实桥。可以说,这一科研成果为解决钢桥面板易疲劳开裂、沥青铺装极易破损的世界性难题找到了根治途径。
投身科研,践行桥梁强国梦
“腹板开裂现象十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竖向预应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邵旭东率领团队自2002年起,通过新型锚具研发、室内模型试验、理论与数值分析、现场测试反馈、标准化研究等手段,形成了二次张拉钢绞线高效竖向预应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首次研发成功二次张拉钢绞线高效竖向预应力体系,填补了钢绞线短索锚固体系的空白,大幅提高了预应力效率和工程质量,显著降低了箱梁腹板开裂的风险;发明了短索二次张拉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张拉效果可测可控,确保了张拉质量的稳定;研制了专用的压浆系统,确保竖向预应力管道压浆饱满密实,提高了耐久性;首次提出了二次张拉的预应力损失计算理论及相应的腹板竖向预应力设计方法,为新预应力体系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邵旭东带领团队完成的又一重大科研突破,解决了历时久远、量大面广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腹板开裂严重、安全隐患突出这一“世界性难题”。
教书育人,桥梁建设引路人
在实际教学中,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研究进展报告,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动态;定期组织课外活动,放松学生们的心态,加强师生交流;鼓励和资助博士生到海外进行学术交流、联合培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在他看来,他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战友”,他甘愿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走得更远、更高。
作为桥梁建设路上的引路人,邵旭东将自己的科研心得和理论实践编著成《桥梁工程》一书。自2004年第一版问世以来,至今已推出五版。据不完全统计,《桥梁工程》已被包括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7所“双一流”高校在内的至少98所大学采用,使用效果反应良好。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邵旭东几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桥梁建设,致力于攻克桥梁难题,失败无数次仍然不放弃,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为解决我国公路钢桥面疲劳和铺装早期破坏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邵旭东一直奋斗在路上。
来源 | 组织处
把时间交给阅读
往期回顾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