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赏析】刘泽宇·张小红打工题材诗词浅谈(之一)
但凡是读过一点唐诗宋词的,对于小红这个名字,恐怕没有不感到亲切的了。因为她已经作为一种美好的符号,进入了美学层面。“小红低唱我吹箫”,这句出自南宋词人姜夔笔下的诗句,让多少人为之艳羡不已,而艳羡的主角当然不是吹箫人,而是低唱的小红。
八百多年后,在被评为“中国最美城镇”的汉中,也出现了一位为诗而生的女子——张小红,与前代小红相比,她有不幸的一面,也有幸运的一面。不幸的是,在她身边缺少一位吹箫的知己,幸运的则是,她“半耕半读汉江边”(张小红《鹧鸪天·网事有感》),却能够让“天下谁人不识君”。则完全缘于她在诗词题材方面有意识的开拓。无论是写温馨的亲情,还是心酸的爱情,以及下面要论述的艰辛的创业——打工,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视角。而这,从而奠定了小红创作的广度与深度。
这一篇小文,就先从她打工题材的作品谈起。
读小红打工题材的作品,你会发现自己靠近草根更近。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是草根,但是像小红这样有意识用诗词曲来集中反映草根的生活的作品,还是少之又少。而她诗词的主题之一便是打工题材。我们先来看下面一首:
减字木兰花·寄夫
相思成困,不觉腰身纤一寸。欲问天涯,夜半无眠可想家?
打工辛苦,重担愧难分几许。节近年关,盼得郎君早早还。
这首词从题目看,应该是一首传统的闺情词,可是其内容,完全不同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而是写了当代农村女子的留守生活,丈夫在外打工,作为妻子只能独守空闺,夜半无眠时,想到的是对方的辛苦,盼望他能早早归来团聚,这是当代女子在自然不过的情感了,因而是真实可信的。
南歌子.寄夫
梦里柔情短,笺中思念长。眉梢难掩是忧伤。无奈朝朝向北倚栏望。
恼也时常恼,忘来怎便忘。饥寒冷暖总牵肠,阴雨连天记得要加裳。
她写的散曲也有类似题材:
【仙吕·寄生草】打工别
待相忘难相忘,怕断肠总断肠。人前少语蔫模样,楼头眺望怅模样,夜间倚枕愁模样。欲留夫处口难张,送夫行处心成怆。
再如她的:
七律·打工别
欲挽郎衣手未张,黯然一任去匆忙。
村头渐远孤鸿影,屋里空余铁木床。
泪水己然强自忍,悲愁依旧用心藏。
岂无哀怨如春草,只是深情比恨长。
这些题材所表达的情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完全是自心底流露而出。但是,如果一味陷入这样的情思而不能自拔,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打转转,作品的社会价值也就有限了。难能可贵的是,小红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她由己及彼,将目光投向她身边的打工群体。如其词:
鹧鸪天·民工
强忍离愁挥手分,窝棚桥洞暂栖身。打工无惧脏和累,吃饭不挑素与荤。
拼全力,换微薪。节衣缩食寄家人。伤怀最是难眠夜,遥看高楼耸入云。
在词中,她写了农村打工者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为了生计,只得带着惆怅与家人离别来到大城市,他们要么住在简陋的工棚,要么住在桥洞下,吃饭只求能填饱肚子,干活不怕脏和累。挣来微博的工资舍不得花,寄回家里贴补家用。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却没有资格住进他们亲手建造的高楼里。
这首词,也唤起我的诸多回忆。十五年前,我自己也是一名建筑工人,不同于农村打工者的是属于国家正式编制,相同的是工作、生活境遇完全相似,而我当时一味沉浸在古典的自我世界中,并没有以诗词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底层生活,读到小红词的时候,我在酸楚之余,也有了别样的亲切。我深深的感到。“此身颇似蚁虫微。去来难自己,任被乱风吹。”(张小红:《临江仙·打工者》)
当我们读到她的《临江仙·打工归来》,这样每每被中央一台当成正能量播放的镜头便出现在读者眼前:
数尺斜阳天欲晚,山村缕缕炊烟。匆匆步履向家园。不嫌行李重,只愿小儿欢。
别后情形言淡淡,怕招酸泪涟涟。一年幸得是平安。开包分礼物,举酒庆团圆。
打工归来,媒体关注的是打工者脸上的笑容,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不能承受之轻的内心,小红却能够用诗词反映出来,这完全得益于她对这一群体的熟悉与关注。
打工人在外生存不易,留守在家的妻儿照样也不易,除了操持家务,赡养老人,还要饱尝思念之苦。请看:
摊破浣溪沙·中秋无月有恨
举目何曾见月痕,长天黯黯覆层云。果饼飘香谁与共?暗销魂!
都道打工多苦累,谁知留守也艰辛。一颗心儿分两半,怨何人?
这就是当代的“思妇”,她们留守家中,没有人能够知道她们的苦闷,想去找人倾诉吧,结果是却是“几多心事共谁聊?墙外爷孙正逗小花猫”(张小红《南歌子 留守》),因为,留守的人群中只有老人和孩子,他们哪里能知道“思妇”的心事呢?
与前面所引的“寄夫”之类个人情怀不同的是,词中反映的内容已经扩大到与自己同样的留守人群中,深化了作品主题。
浣溪沙
莫说孩童不解愁,思亲几度泪长流。伤心最是守空楼。
玩具焉能消寂寞,新衣岂可替温柔。团圆梦里数春秋。
由此可见,打工、留守,正是中国底层百姓的一种生活状态,小红用从自己一个人扩大到一群人的,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关注到一群人的生存状态,也由此引发了诗坛对这一群(打工群体)到这一个(女诗人张小红)的关注。其中成功的创作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写诗者借鉴。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或:673126620@qq.com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云帆诗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