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制作的“流水对”中,多数是以复句的形式出现的。作为复句的两个分句——出句与对句,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语法关系,经考察发现,有“顺承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五种。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 其一,制作顺承关系的“流水对”。
出句与对句按时间、或空间、或逻辑事理上的顺序,写出连续的行为或相关的情况,给人以流动的、顺畅的感受。这种对仗与一般的对举式的对仗(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所不同,这种对仗上下两句是有序的,是不得换位的;而对举式的对仗是无序的,位置是可以颠倒的。举例如下:
( 1 )出句与对句为时间顺承:
[ 例 1] “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此为时间上的顺承。
[ 例 2]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此为时间上的顺承。
[ 例 3] “一德兴王后,孤魂久客间。”(《承闻故房相公灵柩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其一)房琯在任宰相期间一德兴王,却遭到贬斥,旅葬阆州,死于广德元( 763 ),启殡归葬在永泰元年( 765 ),故云“孤魂久客”。此为时间上的顺承。
[ 例 4] “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四)“壮年”,指杜甫青年时期,早年诗《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可证。此联写今昔之感,是时间上的顺承。
( 2 )出句与对句为空间顺承:
[ 例 1]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因呈杨五侍御》)张十二赴蜀地,从行程路线上说,是先经秦,后入蜀。此为空间上的顺承。
[ 例 2]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出句说途中之事,对句说到达凤翔后的心情。此为空间上的顺承。
[ 例 3]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青草湖》)“青草”,湖名,在洞庭湖之南,为杜甫溯湘水南行所经。此为空间上的顺承。
[ 例 4]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两句写江上放船顺流而下,目接岸上风物的变动情状。是空间上的顺承。
从生活实际来看,事物发生的时间流程与空间流程每每是兼而有之的。所以上述诗例也往往是言时间顺承而暗含空间顺承,言空间顺承而暗含时间顺承的。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醉饮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发潭州》)皆是。
( 3 )出句与对句为逻辑事理之顺承:
[ 例 1]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寄贺兰铣》)“乾坤震荡”,指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直认为,是朝野耽于安乐,生活腐化,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巨大灾难。此联为 逻辑事理之顺承。
[ 例 2]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黄发”,极言身体衰老。国事、家事虽多,怎奈自身已经极度衰老,无力应酬,所以残年只得随同白鸥而四处漂泊。此为逻辑事理上的顺承。
[ 例 3]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秋兴八首》其五)宫扇移开,龙颜始识,此为逻辑事理上的顺承。
由于杜甫热中于记录个人的行迹,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总有关乎时空的记事笔墨,而顺承关系的“流水对”正好适合表现此类内容,故其诗集中这种对仗频繁出现,据笔者初步统计,有 69 副之多。
▲ 其二,制作因果关系的“流水对”。
这种对仗,出句写出心理、行为或事态产生的原因,对句写出心理、行为或事态本身。
( 1 )属于事态方面的因果关系:
[ 例 1]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不受暑”是说没有暑气侵入。两句意谓:由于竹林里无比清爽,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
[ 例 2]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独酌成诗》)战乱年月,朝廷重用的是武人,故儒者谋身无术。
[ 例 3] “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收京三首》其三)“横戈数”,战乱频繁之意。杜甫慨叹,由于异族频繁作乱,唐朝的功臣们都享受了优厚的待遇(发了国难财)。
[ 例 4]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巴山》)广德元年( 763 ) 10 月,吐蕃攻陷长安,代宗逃往陕州。“盗贼”指吐蕃,“乘舆”谓皇帝车驾,此处指代宗。
( 2 )属于行为方面的因果关系:
[ 例 1]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按:“边疆”,指秦州,此时杜甫全家客居秦州。
[ 例 2] “天下兵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江边”,指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所在之处。诗叹因战乱而道路壅隔,所以不得回归故乡。
[ 例 3] “直愁骑马滑,故作放舟回。”(《放船》)“放舟回”,意谓乘船顺流回归。
[ 例 4]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中夜》)此联意谓:因长期为客而感愧平生虚度。
( 3 )属于心理方面的因果关系:
[ 例 1] “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迟?”(《夔府抒怀四十韵》)“省郎”,指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 52 岁才得到这个官职。因为“不才”,所以不“恨”。
[ 例 2]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自信刻画事物能刮其神髓。这里是宽慰花鸟,说自己已经年老,写诗不再精心刻画,只是随意脱手而已,因此你们也就不必深愁了。
[ 例 3]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九日五首》其一)“竹叶”,意义上为酒名,又借其植物学上的意义与“菊花”构成借对。又,此联前句说的是原因(身体多病,与酒无缘),后句是推论的结果(菊花不必再开,开也无心欣赏),是牢骚话。
[ 例 4] “不息豺狼斗,空惭鸳鹭行。”(《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鸳鹭行”,比喻朝官行列。杜甫此时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此联意谓:由于军阀相斗不已,道路壅隔,自己不得前往,空戴头衔,所以感到惭愧。
▲ 其三,制作递进关系的“流水对”。
这种对仗,对句表述的意思比出句推进一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如:
[ 例 1]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捣衣》)诗写思妇之苦,出句写肌肤之苦,对句写心灵之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 例 2] “正是炎天阔,那堪野馆疏?”(《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诗写李布行路之难,出句写气候恶劣,对句写人烟稀少,意义更进一层。
[ 例 3] “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三首》其二)不但对月有酒可饮,而且登楼有江可赏,境与情陡然趋壮。
[ 例 4] “不但时人惜,只应吾道穷。”(《奉汉中王手札报韦侍御、萧尊师亡》)韦侍御、萧尊师是杜甫的好友,杜甫认为,他们的亡故,不但使时人痛惜,更让自己感到穷途末路。对句将悲情推进一层。
[ 例 5]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卜居》)诗写隐逸之趣。草堂在成都西郊,既少尘事烦扰,更有澄江可赏。
[ 例 6] “扁舟不独如张翰,皂帽还应似管宁。”(《严中丞枉驾见过》)“张翰”,晋人,曾在洛阳作官,后弃官归隐,杜甫情况与之近似。“管宁”,三国魏人,避世隐居,朝廷征召而不赴。杜甫当时亦受严武招聘,心不愿往,故以管宁类比。“扁舟”、“皂帽”,皆隐者之物。对句的意思是一隐到底,比之出句更进一层。
▲ 其四,制作假设关系的“流水对”。
这种对仗,出句提出一种假设,对句写出结果。如:
[ 例 1] “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伤春五首》其三)“执法”,借指宦官程元振,程扣押情报,致使吐蕃攻陷长安。杜甫主张杀之。此联意谓:如果不能杀掉程元振,那么国家的危机如何转变?
[ 例 2] “时征俊乂入,莫虑犬羊侵。”(《提封》)“俊乂”,英俊杰出的人才。“犬羊”,对异族的蔑称。此联意谓:如果能够经常征召俊乂之才入朝执政,那就无须顾虑异族的入侵。
[ 例 3] “刺规多诤谏,端拱自光辉。”(《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柩归上都二十四韵》)刺规,讽刺规谏。端拱,端坐拱手,安闲自适。 此联意谓:只要皇帝能虚心听取臣子的批评,就可以轻易地导致国家昌盛。
[ 例 4] “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天河》)此联意谓:天河即便被微云遮掩,但终究能够长夜清澄。
[ 例 5] “若无青嶂月,愁杀白头人。”(《月三首》其一)白头人,杜甫自称。
[ 例 6]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将赴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剑南节度使严武还朝,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杜甫客居川北。严武重来镇蜀,邀杜甫回归草堂。“闾阎还揖让”,是说民风依旧淳朴。“松竹”,代指草堂。此联意谓:只要成都的民风依旧淳朴,我怎敢托词草堂荒芜而不回归?
▲ 其五,制作转折关系的“流水对”。
这种对仗,对句没有顺着出句的意思去说,而是发生了逆转,这一点与上述诸种对仗有所不同,但是对句与出句仍然是“流水”的关系,只不过是“顺流”与“逆流”的区别罢了。杜诗中大量地存在着这种对仗。如:
[ 例 1] “碧涧虽多雨,秋沙亦少泥。”(《到村》)
[ 例 2] “虽对连山好,贪看绝岛孤。”(《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一)“连山”、“绝岛”,指山水图景。此联意谓:虽说喜看画面上连绵的群山,但是更为欣赏那孤独的绝岛。
[ 例 3] “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蚁浮”,指酒面上漂浮的细沫,是未经过滤的浊酒;又,古时腊月酿酒,故有“腊味”之说。此联意谓:虽说浊酒仍然保持着腊月的味道,而水上的鸥鸟已然发出春天的声音。
[ 例 4]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尚书郎”,杜甫自称,此时杜甫官职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此联意谓:自己欲陈述济世良策,怎奈年纪已老。
[ 例 5]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赠韦左丞丈济》)“有客”,杜甫自称。此言自己虽能安命,而岁月无多,故希望韦济援引。
[ 例 6] “虽倚三阶正,终愁万国翻。”(《建都十二韵》)“三阶”,即三台星,由六颗星组成,每两颗构成一层台阶。古人以三台对应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认为三台平则三公正,三公正则天下太平。“万国翻”,指天下风烟四起。三阶正,却战乱纷扰。前后意思对立,是对“三公正”的反讽。
[ 例 7]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但有骨”,言百姓瘦得只剩下骨头,极言生活贫穷。“群盗”,指吐蕃入侵者、唐朝叛将仆固怀恩等。
[ 例 8] “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酬郭十五判官》)“药裹”,即药囊。杜甫多病,故关心药物,耽搁作诗,然而每见佳景,仍有诗句写成。
在杜甫所作的复句形式“流水对”中,这种转折关系的“流水对”颇为多见。这种对仗,前后两句意思对立、逆转,形成激烈的对撞之势。杜诗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笔者以为,大量使用转折关系的对仗,是形成这种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制作的“流水对”取得了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功。他虽非“流水对”的首创者,却是大量使用这种对仗、并将这种对仗推向艺术极至的诗人。杜甫之后的诗人们,虽也注意到使用这种特殊的对仗形式,但没有任何人能够达到杜甫的造诣。杜甫不但用它克服了其它对仗所固有的呆板、凝滞的缺陷,给对仗艺术带来崭新的面貌,而且借助于“流水对”,表达了对复杂的社会人生的深刻感受和见解。杜甫是个开创写“社会问题诗”的诗人, 与王维、孟浩然等歌唱自然的诗人不同,他虽也写过一些田园山水诗,但多数诗作是关注国家民族存亡、民生疾苦的,对于政治、军事、经济、吏治等诸多方面投入了精深的思考。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对国事的见解,当然要比描绘自然风光来得复杂,那种单一的并列关系的对仗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而具有“顺承”、“因果”、“递进”、“假设”、“转折”效能的对仗,就显得得心应手。“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顺承写来,足迹历历。“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前写因后写果,揭示出战乱给儒学造成的灾难。“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由肌肤之寒递进到离别之苦,深刻地写出捣衣思妇的悲哀。“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若不杀掉宦官程元振,便不能改变危机的局势。言辞果决,而又流转成对。“杂种虽高垒,长驱甚建瓴。”既写出叛军的实力和负隅顽抗,又断言其必然灭亡的命运。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流水对”在反映复杂的社会问题时的独特效能,同时也充分表现出杜甫驾驭诗歌语言的高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