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讲堂】罗积勇·论流水对的流水性和对称性(上集)

2016-05-15 罗积勇 云帆诗友会

云帆

讲堂


主讲老师简介

        罗积勇,男,湖南省衡南县人,生于1961年11月。现为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攻汉语词汇史、汉语修辞学。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罗积勇老师讲座正文(上)

        所谓“流水对”,是指那些出句与对句在语表形式上基本对偶,但在语义内容上却连贯而下的对偶联

        因为一般对偶联的出句与对句是各举一端的,就语义而言,是并列的。

        所以,“流水对”就构成了对偶句的一种特例,有必要就它的各种特点作深入分析。

        本讲分析其流动性与对称性及其相互关系。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要分辨一下流水对的基本类型。根据我们的分析,流水对分为七种形式:

 一、“一分为二”型。此类型主要含三式:

        (一)主谓分说式。如杜甫《小园》:“由来巫峡水,本是楚人家。”

          (二)谓语部分分说式。如杜甫《夏日扬长宁宅送崔待御常正字入京得深字》:“不堪垂老鬓,还对欲分襟。”

          (三)修饰全句的状语与句子的主干部分分说式。杜甫《赠高式颜》:“自失论文友,空知卖酒垆。”

 

        二、主语寄前型。如唐。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客观上二事紧想连贯但没有因果关系的连贯句。如杜甫《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

 

        四、客观上二事有因果关系的连贯句。如梅尧臣《寄题石埭权县乐尉碧澜亭》:“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

 

        五、主观上前句、后句互相依存。指建立的在事实上不可能发生或尚未发生的前提基础上的条件复句,还有某些转折复句、让步复句和并列关系复句中的某些情况。

 

        六、上下联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一事实;或后联补说前联,所言实为一事。

前者如衡山方广寺对联:“尽把好风藏寺里,不教幽景落人间。”后者如:“跳出生死处,不在五行中。”

 

        七、设问型。黄庭坚《过平 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平列的、各举一端的非流水句是完全对称的,给人以静止的感觉,它可以用“十”字形来表示。而流水对中却存在流动性(我们不用“线性”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说法)与对称性的矛盾,它给人的感觉是“流动的对称”可用“卍”字形来表示。

          对流水对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流动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其次,在流水对中,流动与对称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称性强,会抑制流动性的显现,而对称性弱,则会为流水性的充分显现创造条件,反之亦如此。

       因此,下面我们根据各型流水对的情况,先讨论造成流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再讨论对称性的显隐问题。

          一 流水对出句意思中的提示性

        流水对的特征是出句与对句间的语义流动性。对这种流动性的感受可以是在读了出句之时,也可以是在读了对句之后。

       自然,前一情况中的流动性强于后一情况。前一情况的流动性之所以较强,是因为这一情况中,出句具有提示性,它通过一些词汇语法手段,暗示还有紧相连贯的后续语义内容。

        可见,出句提示性的有无或多少,是决定一个对偶联的流动性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节专门研究出句的提示性。

        (一) 对句整句意的期待

       在古代四言诗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汉代以后逐渐流行五言诗,但五言诗一句诗也还是比较短,所以会出一个语法上的单句,在出句中只说了一部分,意思不完整,要到对句才把意思说完。

       这样的出句给听读者造成了最强烈的期待,所以,这时流动性最强,而对称性则相当弱,因为如果去掉诗句间的停顿,就变成了正常的一句话,无所谓对偶。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型中。


        (二)对于答案的期待

        这主要存在于第七型中。这一型中当出句不用反诘语气时,提示性要相对强些;

        而当用了反诘语气,则提示性弱一些。因为反诘语气已经对答案有所暗示了。

        关于这一点,比较下面两个例子,就能明白。

例一为无名氏题山东日照天后寺曰:“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例二为前举“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就出句提示性而言,例一强于例二。

        (二) 对主要意思的期待

        这主要是指一些偏正复句。

        首先,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句,其出句基本上没什么提示性,如梅尧臣《寄题石埭权县乐尉碧澜亭》:“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

        这一联因为出句、对句均未用关联词,所以,其出句基本上没有提示性。只是在看了对句后,人们才发现这是流水对。

    反之,如果用上关联词,变为:“只为危楼喧晚鼓,便瞻惊鹭起寒汀。”这样出句便有提示性了。

        其次,“推论性”因果复句,不论用不用关联词,其出句都有提示性,

        如杜甫《独酌成诗》:“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这里没有关联词,但由于是推论句,故出句中一般会用一些有特点的副词,如犹、岂等,而这些词本身可以暗示下面还有话要说。

        楼钥《本强则精神折冲赋》:“本既强固,人斯服从。”这是用了关联词的。

        事实上,因果关系本身就含有时间先后相承的意义,故借此造成的偶对,也就构成了流水对。

 

        但如果不用关联词或其他虚词,人们在看到出句时,可能会想出句所说的是孤立事件。而如果用了关联词,出句便有提示性了。

        而条件关系,邢福义先生经研究,认定它属因果关系的一大类。

        既属因果关系类,则它同样暗含时间的先后,是徒有投机条件,然后才有结果,因而它具有明显的流动性。

        首先,当出句是虚拟假设时,出句便具有了提示性。即使出句不用关联词,也是如此。

    如杜甫《伤春五首》之三:“不成诛执法,焉得变危机。”

    事实是,在唐代宗时,程元振专擅朝政,导致内怨外患,当时唐代宗已采纳建议,流放程元振并至其死于流放地,故“不成诛执法”是虚拟性的假设。

而虚拟性假设,即使不用关联词,人们也知道后边还有话要说。当然,要是用了关联词,则提示性更强。

        如楼钥《孟荀以道鸣赋》:“苟非一鸣之善,曷能万世之知?”

        其次,非虚拟性的条件句,如果出句不用关联词,则其提示性要差一些,如苏轼《通其变使民不倦赋》:“欲民生而无倦,在世变以能通。”

        对此我们要看到第二句(对句)才明白这是由条件复句构成的流水对。单看第一句,我们对第二句仍会有多种期待,比如,接下来的一句也许会是“冀国强而不衰。”要是接下来真是这样,就不是流水对了。

        相反,非虚拟性的条件句如果在出句用了关联词,则自然具有提示性,如宋。楼钥《尊贤则士愿立朝赋》:“惟克尊于贤德,斯愿立于王朝。”后句承前一句的宾主而省了自己的主语,即后一句的主语是“贤德”。这是表示必要条件的条件句。

        转折复句上下两句意思相对立,似乎与对偶中的“反对”有些牵扯,但实际上区别还是明显的:转折关系的流水对,上下两句说的是一件事,不过是从不同的方面说罢了,如宋。楼钥《受降如受敌赋》:“今也勍敌问九鼎,庙堂朝臣争一毫。”就是将敌我双方进行对比,是说两件事。

        转折关系的流水对一般要用关联词。出句一般用“虽”,对句一般用“而”,如楼钥《仁孝二致同源赋》:“大抵孝之化也,先以博爱;仁之实也,本于事亲。苟志于仁,则岂好犯上;有一非孝,则适能害仁。虽运用或疑于前后,而本原不离于真淳。”对句也可以不用对应关联词,如王昌龄《诗中密旨》所引诗例:“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虽然对句没有用关联词,但是都有与转折关系有关的一些词,如“终”、“亦”、“必”、“聊”等,这些与前边的“虽”等词有一定的呼应。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如前举:“用若出于二致,理盖同于一源。”但句中也有些词暗示转折关系,如该例出句中的“若”。

        出句中用了转折关联词,或用了“若”之类表疑惑的词,那么出句就会有很大的提示性。

        让步关系的流水对与上述转折关系流水对情况相似,如:“虽重予天下之权,亦难居人上之尊。”这个“虽”是“即使”的意思,是由让步复句构成的流水对。这些流水对,其出句的提示性均很强。


您看此文用·转发需1秒呦~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或:673126620@qq.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