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平列的、各举一端的非流水句是完全对称的,给人以静止的感觉,它可以用“十”字形来表示。而流水对中却存在流动性(我们不用“线性”这一专业性很强的说法)与对称性的矛盾,它给人的感觉是“流动的对称”可用“卍”字形来表示。
对流水对而言,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它的流动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其次,在流水对中,流动与对称之间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称性强,会抑制流动性的显现,而对称性弱,则会为流水性的充分显现创造条件,反之亦如此。
因此,下面我们根据各型流水对的情况,先讨论造成流动性的各种因素,然后再讨论对称性的显隐问题。
一 流水对出句意思中的提示性
流水对的特征是出句与对句间的语义流动性。对这种流动性的感受可以是在读了出句之时,也可以是在读了对句之后。
自然,前一情况中的流动性强于后一情况。前一情况的流动性之所以较强,是因为这一情况中,出句具有提示性,它通过一些词汇语法手段,暗示还有紧相连贯的后续语义内容。
可见,出句提示性的有无或多少,是决定一个对偶联的流动性强弱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节专门研究出句的提示性。
(一) 对句整句意的期待
在古代四言诗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汉代以后逐渐流行五言诗,但五言诗一句诗也还是比较短,所以会出一个语法上的单句,在出句中只说了一部分,意思不完整,要到对句才把意思说完。
这样的出句给听读者造成了最强烈的期待,所以,这时流动性最强,而对称性则相当弱,因为如果去掉诗句间的停顿,就变成了正常的一句话,无所谓对偶。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型中。
(二)对于答案的期待
这主要存在于第七型中。这一型中当出句不用反诘语气时,提示性要相对强些;
而当用了反诘语气,则提示性弱一些。因为反诘语气已经对答案有所暗示了。
关于这一点,比较下面两个例子,就能明白。
例一为无名氏题山东日照天后寺曰:“问观音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例二为前举“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就出句提示性而言,例一强于例二。
(二) 对主要意思的期待
这主要是指一些偏正复句。
首先,没有关联词的因果句,其出句基本上没什么提示性,如梅尧臣《寄题石埭权县乐尉碧澜亭》:“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
这一联因为出句、对句均未用关联词,所以,其出句基本上没有提示性。只是在看了对句后,人们才发现这是流水对。
反之,如果用上关联词,变为:“只为危楼喧晚鼓,便瞻惊鹭起寒汀。”这样出句便有提示性了。
其次,“推论性”因果复句,不论用不用关联词,其出句都有提示性,
如杜甫《独酌成诗》:“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这里没有关联词,但由于是推论句,故出句中一般会用一些有特点的副词,如犹、岂等,而这些词本身可以暗示下面还有话要说。
楼钥《本强则精神折冲赋》:“本既强固,人斯服从。”这是用了关联词的。
事实上,因果关系本身就含有时间先后相承的意义,故借此造成的偶对,也就构成了流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