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是诗词作品中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是诗人为了言志抒情而寄托的客观物体 ,一首诗词作品中,有时是多侧面多角度来描写的一个物象,有时是相互照应相互对立的两个物象,有时是相互映衬彼此呼应的几个物象,共同构成一个物象群。
物象一词用于诗文理论,初见于元稹,他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里称李白:“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 对物象作出解释的,是南宋魏庆之,他所编的《诗人玉屑》卷四说:“摹写景象,巧夺天真,探索幽微,妙与神会,谓之物象。”由此可见,描写物象所要求的,不仅有外观的形似,更有内在的神似。诗文创作,离不开描写物象,“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物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能凭空虚构。
诗人创作首要先物色素材,为抒发自己的感情找到寄托物,或者因为发现了可以抒发感情的寄托物,这个寄托物不是物象,而是素材。只有进入诗词作品中,成为诗人的描绘吟咏对象时,才是物象。没有物象,就没有诗词创作,就没有诗词作品。没有物象,诗人只能像其它动物那样,用几个单调的音节吼叫几声,这不是诗,而是叫唤。或许像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类原始状态的诗歌就是单音节的喊叫,但是现在已进入人类的文明社会了,再像原始人那样喊叫,不是怪物,就是精神病,根本不是正常人,更不是诗人和诗词创作。
物象与意境都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人在诗词作品中依托物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营造的精神境界,就是意境。
物象侧重于物,是人格化的的客观事物,是诗词作品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客观对象本身,是即可单独存在又相互依存的个体,是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思想的客观物体。
意境侧重于意,是物象中表达出来的诗人情感,是依附于客观事物的主观世界,是由若干物象组成的群体,是全诗表达出来的整体精神境界,是潜伏于字里行间的意识,是读者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所感悟出来的精神境界。
既然物象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物象呢?
第一:首先物象要具有情理性。
诗人创作时,对复杂纷纭的素材进行取舍,要找到一个或几个恰当的对象,进行描绘、寄托、抒发,这个对象就是物象 。因此,所借用的物象和所抒发的感情之间,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合乎情理。天地山川,日月风云,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当这些具体事物寄托了作者感情时,这个物象就具有了生命,就是鲜活的自我 ,由于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们的约定俗成,大多数时候,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就应该借助于什么样的物象,不能随便拉郎配,也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比如:有的写冬天用了西风,写春天用了归雁,写夏天开了桃花,这都是错误的,不符合情理的。一个季节中的物象,虽然在其它季节也存在,但不具有其他季节的代表性,所以在其它季节写出来,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下面把能代表四季的物象整理一下:
春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是桃花、李花、燕子、布谷、鸣蛙、杜鹃、绿柳、芳草、飞莺、东风、春梅、杏花、飞花、春雷等。
夏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骄阳、荷花、鸣蝉、流萤、蔷薇、石榴、杨梅、南风等。
秋季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雁、菊花、红叶、寒蝉、霜、蛩、茱萸、梧桐、芭蕉、秋雨、圆月、桂花、木樨花、重阳、西风等。
冬天的代表性物象主要有白雪、腊梅、冰、枯木、玉树、琼枝、北风、雾凇等。当然,物象的情理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但四时逆转是常见的诗病。
第二、选择的物象要具有情感性。
诗词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词。若要感染读者,首先要感染诗人自己。诗人的感情有时是明显的,犹如日月经天;有时是强烈的,犹如岩浆喷发;有时是复杂的,犹如一堆青藤,千丝万缕;有时是隐晦的,犹如云中蛟龙,见首不见尾,但是,不论是什么感情,都要有所寄托,都要有附着物,不能凭空呼喊 同一物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寄托。在同一诗人笔下,由于时间、地点不同,也有不同的情绪。即使是同一时间地点,由于心情的变化,也会抒发不同的感情,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我们从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归结出一些常用的感情物象。
如怀人相思怀乡类的物象主要有明月、归雁、落鸿、琵琶、孤灯、夜雨、浊酒、茱萸、锦瑟、烛泪、尺素、寒衣、捣衣砧、更漏、梧桐、寒梅、日暮。
送别类的物象主要有酒、芳草、折柳、渡口、白帆、长亭、歧路、泪、驼铃、汽笛、古道、孤蓬等。
爱情类的物象主要有红豆、鸳鸯、莲花、莲子、双燕、并蒂莲、比翼鸟、连理枝、比目鱼、鸾凤、大海等。
品格类的物象主要有梅、兰、菊、竹、荷、松、柏、鹤、雪、霜、汗青等。
愁苦类的物象主要有杜鹃、鹧鸪、寒蝉、猿啼、乌鸦、流水、落花、秋雨、梧桐、烛泪、乌云、雾霭、浊酒等。
我们创作诗词的时候,尽量准确地使用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否则,不但会词不达意,还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