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诗论】刘征VS李树喜·谈诗录连载之十辑(28--30)

2016-07-29 刘征VS李树喜 云帆诗友会

名家

诗论

诗人简介

        刘征,生于1926年,原名刘国正,北京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历任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著名教育家、作家、诗人、书法家。获2015“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之“杰出贡献”大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小引(刘征)

        李树喜君同我相交已近四十年。先是文字往来,后来相识,交往更多。笔口所及,总离不开诗。

        不过,谈一时之感,尽一时之兴,信马游缰,口无遮拦,相视而笑,过则忘之。李君是有心人,把我们的谈话,摘录或记录下来,集腋成裘,至今竟有两万字之多。拟以付梓,李君要我写几句话。

        东坡题画诗道:“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这堆文字中,虽然未必有什么真知卓见,却保留着诗人的“无人之态”。(读者)游目之余,如能引出一、二关于诗的思考。我们会感到望外之喜。

                    二〇一四年夏 刘征 书于潮白河畔 时年八十有八

诗人简介

        李树喜,河北安平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已出版个人专著诗集20余种,其诗句"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和“华夏正须凛冽气,秋风切莫像春风”等,广为流传。对诗词理论深入探讨,提出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的理念。最早赴美专程讲座诗词,广受赞誉。2015年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称号。 李先生是一位传播学家,更是一位眼光高远、胸怀宽广、诗词充满灵性与豪气的诗坛前辈,在他的全心支持与帮助下,一大批青年诗人茁壮成长,脱颖而出。

刘征VS李树喜·谈诗录之 10

28

什么是老了? 

刘征

        (某日,抚着树喜的手,主动地):树喜,我要和你说说什么是老了。老了,就是逐一地关上一扇一扇门,人生的许多愿望、要求及能力或是习惯,譬如烟、酒、男女、食欲,聚会、参观和远游的愿望······那情那景,只能成为追忆了。

李树喜

       但是,你的思辨和诗词文章的大门洞开着,波涛汹涌,不时迸溅出活跃的浪花。而且对你说来那门窗有玻璃,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外边的世界而不被隔离。

刘征

        是的。赖以维持。诗人的思维和激情是关不住的。还有耳朵还行。我眼睛不行了,近来写“感动中国的人物”系列诗,相关人物的事迹,字小,就看不清楚。我和阿龄(刘征夫人李阿龄),用时髦语言是“优势互补”,她眼睛好,动作利落,但听力不行,我就告诉她听到了什么。我还一直在写东西,还诗性未减,老李还一直在帮助我,因为我眼睛看东西不方便,她就帮我看一些东西,又帮我打字,为了我写东西,她学会了电脑,还帮助我抄写东西。好像她是我极好的助手,她形容自己是“老秘书”,总之我的一切都离不开她,她也依靠我,我们相依为命到现在。我八十岁那年,大家搞了个聚会。我当时口占一诗:“八十还算小,九十也不老,待到一百岁,还要往前跑。”现在看来,岁数大了,由于身体的原因很多活动不能参加了,外地也不能去了,生活之门一扇一扇的都关上了。但是我的诗心还确实未老。

        树喜为此谈话写诗道,“茫然晓镜对霜斑,多少门窗次第关。唯有诗心真不老,鹏翔万水与千山。

李树喜

       阿齡老师是教育家,也是大文化人。相濡以沫,十分难得!

29

和欧阳中石的交往 

刘征

        今天想说一说我跟欧阳中石、沈鹏先生还有大康先生这几个大书法家的交往。最早跟三位先生认识是在1964年,那个风起云涌的日子里。教育部交了一项任务,就是审查一部高校的书法教材。参加这次会的有欧阳中石先生、沈鹏先生、大康先生还有我。我们硬是在那里工作了一天,写出了审查报告。这次我认识了他们三位。我认为三位都卓尔不群,很谈得来,值得交往的朋友。

        关于中石先生。我到他家里去拜访,那个家当时住在拐棒胡同,曲曲折折走了好长时间才到他住的房间,条件也不好。在那里,不但欣赏了他的书法,还欣赏了他京剧的录音。记得是两出戏,一出戏是《乌龙院》,第二出戏是《白帝城》,都是奚派的,他当时是奚派的主要继承人了。我非常惊讶,他的京剧达到这么一种精湛的地步,也更加佩服。他就把有关的录音带送给我。那录音带我现在还保留着。但是我长期不住在家,保存的录音带是不是还能放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我仍然爱如珍宝。回来我写了一篇文章,说道这样一位非常非常有才气的文人,竟然住在这么一个很蹩脚的地方。我讲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多都是这样,自身是国家的珍宝,但待遇却很微薄。就像冰庐里的中石先生(中石的房子起名叫“冰庐”)。后来中石先生就搬到首都师范大学教书法,还教过哲学。他成立了书法系,现在又叫书法学院吧。中石先生主持这个系,名满天下了。

        要说一个事,就是跟中石、沈鹏两位先生,一同应侯一民同志的邀请,到深圳参加“锦绣中华”的开幕式。我们三个都应约到那去了,待遇非常好。我们三位都是带着老伴去的,每人一处房子,每处房子都给你放有宣纸、笔墨,这几天你随时想写什么写什么,想作诗你就做诗,想写字你就写字。参观,游览都很自由,我们没事都到一块儿聊天,在一起谈天说地,徘徊了好几天,进一步互相都了解了。

        中石先生给我写过若干幅字,还有一幅画。有的是他自己的诗作,有的是写我的诗。有些我裱起来挂在墙上,有的不裱更便于珍藏,把它封在一个盒子里头。原来我住的那个家,客厅悬着一块匾,写的是“蓟轩”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中石先生给我写的,同时后边还有一段跋语。

30

和沈鹏的友谊

刘征

        关于沈鹏先生呢。我到沈鹏家里去,他也不止一次到我家里来。我拜访他,他拜访我。除了研习书法以外呢,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诗。沈鹏写诗是勤奋的,常常交换诗作,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的。沈鹏先生出版《三馀诗草》的时候,记得是我给写的序,还有一本他写宋词的书法集也是我的序。我出版了一本《刘征书画集》。中石先生给我写序,沈鹏先生在报纸上给我写过一篇评介文章。这都是文字交往。一次沈鹏先生到我家来,带了一块砚台,大小跟在中山得到的砚台差不多,上边有雕刻的一些文字。这两块砚台我都保留着,放在玻璃柜的一层里,作为友谊的凝结吧。沈鹏先生不但写字,而且他有一套书法的理论,也很勤奋的写诗。他认为写字要有诗趣才好。最近一段时间由民生银行的书法基金会举办的快哉雅集,有几次我们都同时参加。还做了一次自由谈,邀请不到十个人坐在一起,自己谈自己写的诗,一块儿高高兴兴的,不讲官级大小,大家都是诗人。

        一眨眼,二十年过去了,总之新朋成故友了。

        云帆,诗歌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您看此文用·转发需1秒呦~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或:673126620@qq.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