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诗论】刘征VS李树喜·谈诗录连载之十一辑(31--33)

2016-08-04 刘征VS李树喜 云帆诗友会

名家

诗论

诗人简介

        刘征,生于1926年,原名刘国正,北京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历任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编审。现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华诗词》杂志名誉主编,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顾问。著名教育家、作家、诗人、书法家。获2015“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之“杰出贡献”大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小引(刘征)

        李树喜君同我相交已近四十年。先是文字往来,后来相识,交往更多。笔口所及,总离不开诗。

        不过,谈一时之感,尽一时之兴,信马游缰,口无遮拦,相视而笑,过则忘之。李君是有心人,把我们的谈话,摘录或记录下来,集腋成裘,至今竟有两万字之多。拟以付梓,李君要我写几句话。

        东坡题画诗道:“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这堆文字中,虽然未必有什么真知卓见,却保留着诗人的“无人之态”。(读者)游目之余,如能引出一、二关于诗的思考。我们会感到望外之喜。

                    二〇一四年夏 刘征 书于潮白河畔 时年八十有八

诗人简介

        李树喜,河北安平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原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已出版个人专著诗集20余种,其诗句"欲知百姓事,请下一层楼"和“华夏正须凛冽气,秋风切莫像春风”等,广为流传。对诗词理论深入探讨,提出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的理念。最早赴美专程讲座诗词,广受赞誉。2015年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称号。 李先生是一位传播学家,更是一位眼光高远、胸怀宽广、诗词充满灵性与豪气的诗坛前辈,在他的全心支持与帮助下,一大批青年诗人茁壮成长,脱颖而出。

刘征VS李树喜·谈诗录之 11

31

渐觉故人疏 

        甲午初夏,2014年6月23日上午。树喜来到燕郊燕达中心刘老寓所,刚进门。老人家首先说,得了一句诗,“已经儿女老,渐觉故人疏。”解释说,儿女也都是花甲之年了,各有各的事情。而我同代的同事和朋友多已故去,接二连三地驾鹤西游,我非常感慨啊!最近又听到一位老朋友去世,我就写了四句诗:“闻报难禁老泪垂,一身后死转多悲。秋风故故天萧瑟,白蝶时间黄叶飞。”老了以后送老朋友一个一个地长辞,心里是非常悲痛的。留下我,无限感慨。想开了,首先还是赚了-都快九十岁了。

李树喜

       陆游活了八十多岁,算是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诗人。梁武帝萧衍也过了八十,但他主要不是诗人。现代人皆长寿,尤其是搞诗词书画的人。

刘征

        孟浩然说过“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我和他这句有些相似吧。

李树喜

       唐人崔涂还有一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是写人在旅途的。

刘征:哦,这句就更相类了。

32

讽刺不可少 

刘征

        有人说诗不应有讽刺,讽刺诗不是诗的正宗,错了!一个社会,无论怎样光明,总有阴暗面。要使社会大放光明,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还必须对丑恶进行鞭挞,因此,讽刺诗永远存在。

33

关于“诗界三友”

李树喜

      诗界“三友”名声响亮。记得杨金亭先生写过一篇诗界三友的文章,还是我拿到光明日报在副刊发表的。

刘征

         诗界“三友”,是臧克家老在我的一个册页子题跋里第一次提到的,这个册页子里主要部分是臧老的信件,多少年过去了,信件里写的往事还历历在目,他有时候记的是诗,比如说“诗人老去诗情在,振臂犹堪共一呼”。程光锐同志比我大10岁,而臧老比他又大10岁,比我就大20岁,跨度是很大的,是忘年之交啊!

         臧老写的信很多,我只能选择一部分来印成册,他写的内容真挚、书法超妙,所以我现在还保存着,并且请他写了个跋语,还请程光锐先生写了个跋语。看了克家同志的跋语,就知道“三友”的出处了:

        臧老写道,生平交友非不广,当面舒心者多,对人热情、率真,从小家人以‘直肠子驴’呼之,因此,吃苦头不小,本性难移,终不自悔也。解放后,与刘征同志识面,遂成至交,知面、知心,人格、诗格相映照,形不长随,而心中常有,特情非胶漆,淡而味深,与诗人光锐,号为‘三友’。

                                                      克家

                  戊辰五月八日    时年八十有三”

刘征

        这就是“三友”的来历,他83岁时写的,我今年已经87了,真是有沧桑之感啊!

        我们每年都是至少几次聚会,春节、大年初二,约个上午到克家家去,又是拜年又是聚会,有时候还有其他人,记得有一次是下雪,臧老非常高兴,用浓重的山东味吟道:“最难风雪故人来!”

        大年初二的聚会几乎年年都有,另外每年有一次牡丹诗会,我家就住在景山公园的旁边,人民教育出版社里面的一个宿舍,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我就邀请臧老和他的夫人郑曼,还有另外几个诗友来赏牡丹,有时候更多。进来我们就围着牡丹园,一边赏花、一边说笑、一边拍照,转上一圈休息一下,之后就到我家里去,我的书房不大,大家都坐下来喝点茶,臧老说过:“室雅何须大。”就是这样,大家海阔天空地说些诗界的事,然后就送臧老和几位朋友回家了。后来臧老行动不便,就没再搞。若干年后,景山公园牡丹开的时候我还常常到里面走一走,抚今追昔,百感交集!

李树喜

     是啊!记得三年前您二老在景山那家老宾馆住了一阵子。起先我以为有什么事,原来就是怀旧啊。我去拜访,深为所感。那天我有一首诗寄给您,题目是“景山东街旧院拜刘征老”: 

        东街旧府泛新光,三友寒温入话长。

        百变风云诗墨里,杖黎观雨老刘郎!

        云帆,诗歌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您看此文用·转发需1秒呦~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或:673126620@qq.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