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品读】赵京战·映日荷花别样红 | 杨逸明《晚风集》序

2016-08-23 赵京战 云帆诗友会

赵京战·杨逸明《晚风集》序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逸明《晚风集》序

赵京战

 

        杨逸明给自己的第四本诗集取名为《晚风集》,开始我还不大理解。我对他说,你比我还小一岁呢,那我的诗集只好叫“夜风集”了?他说此“晚风”非彼晚风也,是取其“晚风习习,凉爽快意”的意思,同时还借用了白居易《闲居》诗中“独啸晚风前,何人知此意”的意思。还真是,等我读完了诗稿,不知不觉的进入了“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触沙滩”的妙境。不过,晚风轻拂的不是澎湖湾,而是黄浦江,而是整个诗坛。


        杨逸明真不愧是诗人,他做诗认真投入,扎扎实实地下功夫。为了学习七律,他把陆游《剑南诗稿》精研数遍,把其中七律中的对偶句,全部抄写下来,随身携带,随 时翻检。我知道他这样下功夫,心里真是佩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精通七律不是偶然的,特别是中间两联对偶句,更是应对自如,出神入化。翻阅集中,如“雨后樱花初表白,风前柳叶共垂青”(《迎春漫笔》)、“夜总会藏云雨乐,出租车侃庙堂忧”(《立秋后连日酷热异常,感时步诗友韵而作》)、“擦肩而过窗前鸟,举手之劳架上书”(《闲居遣兴》)、“骨经风雨增生刺,书入心脾积聚香”(《六五初度客居京城作》)、“世将财富当身价,我以诗人作职称”(《未老》)、“江水急弯成直角,山亭环望作圆心”(《登西塞山》)、“奇景方观黄果树,新闻正播白岩松”(《游黄果树戏作》)等等,不胜枚举,均对仗工稳,意思出奇出新。


        杨逸明写诗,总有奇思妙想。他总是在立意上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不满足于常人之成见,不落于前人之窠臼。因此,他总能在前人写的烂熟的题材中翻出新意,令读者眼前一亮,拍案叫绝。2003年。《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纪念李白的诗词大赛,杨逸明参赛作品是一首词《金缕曲·怀念李白》:

        白也顽童耳!久离家,听猿两岸,放舟千里。爱到庐山看瀑布,惊叫银河落地。常戏耍,抽刀断水。不向日边争宠幸,却贪玩,捉月沉江底。一任性,竟如此!    人间难得天真美,且由他,机灵乖巧,尽成权贵。一句“举头望明月”,九域遍生诗意。身可老,心留稚气。我欲与君长作伴,唤汪伦,组合三人醉。同啸傲,踏歌起。


        要把李白写好,写出特色,能够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应该说是很有难度的。这首词不落俗套,紧紧抓住李白的性格特点,一句“白也顽童耳”开篇入彀,切中肯綮,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词中精心选用李白诗中一些表现其“顽童”天真性格的句子,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以首句管领全篇,渐渐展开,层层深入。结句“同笑傲,踏歌起”深入道出了李白的人格魅力,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仰慕和共鸣。评委们都给出高分,最后获得第一名。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诗词大赛的评委们打分时,参赛作品是匿名的,评委们只能看到作品的编号。分数打完了,名次排定了,评委们都签字了,该水落石出对号入座了。特邀编审蔡淑萍老师和我说,咱们猜一猜这得一等奖的是谁吧。巧了,我们二人猜的是同一个人:上海的杨逸明!工作人员拿出名单一对,果然是杨逸明。这次读了《晚风集》,不由得又想起了这段往事,也应该算是一段“诗坛佳话”了吧。


        杨逸明诗词创作的造 诣是多方面的。在诗词理论上,他有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他的“金字塔”理论、“三红三绿”理论,是我在讲课中经常引用的重要观点。这 些都是超越前人的真知灼见,大大丰富了祖国诗学的理论宝库。在诗词创作上,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开拓。在立意、取象、语言、谋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创新和 独到之处。他大胆地借鉴新诗的创作技法,融入传统诗词的创作之中,写出了大量的奇思和巧句。本书后面的“文选”部分《创意自成思想者 遣词兼任指挥家——诗词创作琐记》一文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读者可以尽情欣赏。


        我看杨逸明的诗词创作,重在意境,在诗的“第一个层面”。他首先在“立意”上入手,打造和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境界,或高屋建瓴,统率全诗;或画龙点睛,引人入胜。即使是游山观景的具体题材,也能升华提炼,发挥出更深的含义,给读者以更高雅、更高尚的审美享受。如《题喜玛拉雅山脉》:


雪域神奇多少山,无名无字耸云端。

随移一座中原去,五岳都须仰首看。


        面对高耸云天的雪山,诗人的联想驰骋开去,把喜马拉雅群峰去和中原的五岳相比较,雪山奇峰,海拔七八千米,称为“世界屋脊”,却大多无名无姓;五岳海拔最高只有两千米上下,却名满天下,备受尊荣。五岳驰名,在于所处位置,而不是高度。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际遇,大抵如此。人生的探索是无极限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通过看山,把人生的真谛、人生的哲理透现了出来。另如“人生茶叶须冲泡,香气全从沸水来。”(《饮茶》)“书生感佩娟娟月,独处盈亏总泰然。”(《重阳赏月》)“人生似在行舟上,百计难留一寸波。”(《火车经过无锡口占》)“山泉不恋居高位,落到低岩始放歌。”(《游四洞峡》)这些诗句,都渗透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品味,读后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逸明的山水诗,还能渗入时代的色彩。反映社会的面貌。比如《黄山夕眺》:


万壑生风走暮云,千峰翘首斗嶙峋。

夕阳分配金黄色,高富低贫也不均!


        看到夕阳映照,万山斑斓,层次叠加。明暗交替,诗人联想到人间的“高富低贫”的不合理现象而为之慨叹。仁人之心,慈悲为怀,震撼读者的心灵。另如:“诗人自愧升平世,荐血无多荐泪多!” 《轩辕庙抒怀》“多少腰金衣紫客,不成仁却已成功!”《“新天地”戏咏》“安得五峰抽巨掌,击醒人类莫添灾!”《游五台山》都是体现了诗人心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诗如其人,这正是诗人的人品和人格的反映。斯人也,乃有斯诗也。


        杨逸明写诗,善用曲笔,化虚为实,巧妙地处理一些难写的题材,使人读后大有匪夷所思的惊叹而令人折服。我们来看他的《访瓦桥关遗址》:


一行人立雨潺潺,同向村翁指处看。

超市左边餐馆右,当年雄矗瓦桥关。


        瓦桥关故址位于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南,地当冀中大湖白洋淀之北,拒马河之南,与益津关和淤口关,合称“三关”(即杨六郎所镇守之三关)。三关早已不存,无遗迹可考,去瓦桥关凭吊怀古,怎么下笔呢?真是没着没落。我们看杨逸明闪转腾挪,以虚通实,化虚为实,虽然未见一砖一瓦,却让读者想象到了瓦桥关当年的风采,收到点石成金、起死回生的奇效。


        杨逸明作诗不提倡用典,偶尔用典,自然贴切,浑然天成,即使不当典故来读,也不影响对诗的理解和欣赏,知道了典故,更能大大丰富诗的内涵,增强了的典雅化。也举一例。在一次采风活动后逸明与星汉在银川候机,星汉先行,逸明用相机拍下星汉乘坐的飞机飞向蓝天,星汉得到这些相片,很是感动,就写诗寄逸明:


此地一为别,友情千古真。

知君收碧落。看我远红尘。

取景频更换,调焦几屈伸。

今朝新版本,太白送汪伦。

        于是逸明写了《答星汉兄原韵》一诗步韵作答:

虽非汪与李,送别亦情真。

君去留前席,吾追望后尘。

心因分手困,眉为得诗伸。

世说添新语,王杨谊绝伦。

        我们来看他的是怎样用典的。第一句引用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句引用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第四句引用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第七句引出了古典名著《世说新语》。第八句一语双关,用眼前的“王杨(王星汉、杨逸明)”引出唐初四杰的“王杨(王勃、杨炯)”使人想到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首五律,引用了这么多典故,诗的分量的沉重,当是可想而知了。这些典故妥帖自然,毫无穿凿附会、强拉硬扯的痕迹,真如羚羊挂角、飞鸿踏雪。结句的双关涉典,更是妙合天成。这些典故,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作者深厚的历史的文学的功底厚积薄发。古人送别诗很多,还没有写过在机场送别的,逸明和星汉留下机场言别的酬唱,这也算是诗坛的一段佳话了。


        逸明于我,亦师亦友。我不但向他学到了很多作诗的技巧,他的为人,也着实令我钦佩。2013年8月,我赴美国夏威夷旅游,一去一回,在上海浦东机场转机,每次都要在机场呆6个小时。杨逸明两次从城里坐地铁近两个小时,赶到浦东机场陪我,请我吃饭、喝茶长谈。深情厚谊,衷心感之。真是“太平洋水深千尺,不及逸明送我情。”于是写了一首小诗《浦东会面留别逸明兄》给他:

玉壶今日见冰心,两赴浦东情谊深。

黄浦江风开眼力,太平洋水豁胸襟。

得君奇句醍醐灌,愧我薄才懵懂吟。

一步舷梯一回首,何时重听伯牙琴?

        杨逸明立即和诗一首《步韵答京战兄》:(见本书第  页)

京华飞抵共交心,两度倾谈茶座深。

天下诡奇千拍案,人生旷快一披襟。

何妨俗尚横眉对,且作端居抱膝吟。

宝剑昔酬慷慨士,送行吾欲赠瑶琴。

        诗中“宝剑昔酬慷慨士”一句,指的是五年前逸明从上海把自己心爱的一把龙泉宝剑通过邮局寄给我。宝剑乘车乘机携带属于违禁品,从邮局寄出恐怕也是颇 费周折的。逸明费了多少心力,可想而知。这把宝剑,我是会终生珍藏的。韩愈《送董邵南序》中说:“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我住在北京,正是古燕赵之 地。逸明称我为“慷慨士”,这使我颇增几分豪侠之气,几次跃跃欲试作“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之状。这段故事,也称得上诗坛佳话了吧。


        说到诗坛佳话,逸明可真是佳话多多。2011年7月,我们一起参加江苏金湖县的采风活动,在参观“万亩荷塘”时,看到荷塘亭子柱上的楹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 对杨逸明说,你们杨家出大诗人啊,你看,这个大名鼎鼎的杨万里,不就是你们杨家的老祖宗幺?杨逸明笑着说,你们赵家出皇帝啊,宋朝的皇帝不都是你们老赵家 的幺?对于他的幽默机智快捷,我是早就领教过了,这回又让我领教一次。杨万里眼中看的是荷花,心中想的是诗。他想写出像眼前荷花一样的诗来,他想把诗写到 “ 别 样红”的境地。这也许是他终生追求的艺术高峰。这真是历史的巧合,杨万里九泉之下,大概也不会想到,过了八九百年,在他杨家的后人中,又出了一位诗人。这 位诗人踏着他的足迹,继续他的追求,落实了他的愿望,实现了他的理想,把诗写到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境地。这位诗人就是——杨逸明。 


二零一五年六月一日  于“顽童节”

您看此文用·转发需1秒呦~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673126620@qq.com

408170812@qq.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