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登阆中滕王阁,感而比较洪州滕王阁,可也。颔联上半句不错,“一文天亦怜微命“,盖因王勃滕王阁序确是千古雄文奇文,故而也是为何天下共有三处滕王阁,却只有第二次建的江西豫章滕王阁留下了奇名,山东、四川两处滕王阁相对都名气小。故下半句说阆中滕王亭“薄“少陵,是不太准确的,尽管少陵那首“滕王亭子“也算他代表作之一,然则怎能和千古奇才的王勃“滕王阁序“相提并论?我甚至觉得少陵这首律比起王勃那首“滕王阁诗“,也气势意境逊色不少。尽管少陵是诗圣,在咏滕王阁主题上,则不是王勃才子的对手。这也是为何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个阆中滕王阁的理由之一。故此律说阆中滕王亭薄少陵,不实也。诗人这么对比,等于有点暗示读者,是否作者看不出“滕王阁序“与少陵“滕王亭子“律的文学价值到底差别在哪里(?)......另外,“微命“对仗“少陵“,不是严格的人名对人名,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算是“宽对“。
颈联似乎构思逻辑上有些问题:锦石丹梯因可睹,落霞孤鹜固难凭。清江“锦石“应该可凭,但杜甫诗中说“清江锦石伤心丽“, 可见凭了也没用。何况此诗作者说“锦石丹梯可睹“,落霞孤鹜不可凭,不通。两者都可“睹“,前者可实凭,后者或虚凭(滕王阁序文章中可凭)。因此,颈联上下句实际上缺乏“对比“的意境和依据。事实上,从王勃和少陵的悲剧命运分析,他俩的命运都是红尘难凭。本来这是不错的一个诗意展开,作者这么一对仗,反而有些不太通顺了,让人觉得锦江石头倒是“可凭“了,这和作者颔联说阆中滕王亭“薄“少陵,也是矛盾的。总之,愚见以为中二联铺叙和逻辑梳理,有点欠深思。
未联也可商榷:“行吟不是君王事,回首云间紫气凝“,虽然结句意境不错,可回首的是诗人作者,前半句却说行吟不是君王事,感觉这里的“曲笔转弯“不必要了,君王本来就只管打下江山后盖楼让文人吟咏..... 不如就说:行吟本是骚人事,自嘲一番或可。最后,既然结句的“回首“应该是作者动作,说看见“紫气凝“,是否有羡慕君王紫阁之嫌疑?......读到这里,感觉整首诗虽然凭吊怀古有据,铺叙似乎不太顺畅,对比缺乏逻辑,境界感觉也不是很高。毕竟君王再厉害,帝阁亭台俱销亡... 剩下的,唯有千古奇文滕王阁序,和杜诗名篇。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