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公园坐落在象山东麓,其间楼台水榭点缀,游廊石阶环绕,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园中景点多以匾额楹联配置,书写端庄,镌刻精致,格调高雅,蕴涵深厚,引来无数游客驻足观赏。郁达夫有诗云:“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应当感谢这些匾额楹联联的作者,是他们把龙泉公园推上了“全国百家名园”的宝座。这里从中撷取几副试作赏析。
其一 绎志园北门联
开门无俗韵;
入耳有书声。
此联由王心田撰题,鲁萍庵书写。
绎志即展示志向、追求理想之意。史载,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舒成龙创建龙泉书院之初,为给书生提供游艺、习射之所,始建绎志园,其范围与今盆景园大致相同。后绎志园毁圮,新园为上世纪末重建。
龙泉书院创建时,绎志园估计也就一片坡地而已。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甚至改革开放之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市里在龙泉中学校办工厂旧址上修建公园,绎志园成为核心景区。楹联作者似乎知道这段变迁的历史,不然联语怎么会如此贴近学校生活呢?
词性相同、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是楹联创作的三大基本要求。此联恰巧在这方面可以成为楹联创作的范例。从词性讲,这副五字联可谓字字皆实。传统语法只分实字虚字,其含义并不等同于现代语法的实词虚词(传统语法把许多形容词都视为虚字)。这联十个字中只有“俗”似乎虚一点,容易看作形容词,其实不然,有“入乡随俗”可以为证。在联中,“俗”即风俗,指风俗习惯。
从句法结构讲,上下联都具有完整的句子结构,分别表达一个肯定判断和一个否定判断。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上下联都由动宾词组﹢肯定词(否定词)﹢偏正词组组成。词性相同,结构相似,这样便于记忆,可以使人过目不忘。
再说平仄相对。按普通话论,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联律要求:同句之中每个节奏点平仄相拗,对句之间每个节奏点平仄相对,特别是短联更须如此。此联中还是那个“俗”字好像有些不谐,其实不然。诚然,普通话中“俗”字与下联相对点的“书”字同为阳平,但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作者在此联中选用的是古韵。古韵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声为仄,而“俗”字恰好是个入声字。因为平仄分明,读起来琅琅上口,经得起摇头晃脑地百般挑剔!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东林书院的那副长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绎志园北门联的字数不多,还不到东林长联的二分之一,而涵盖的知识面却非常之广,表达的思维却异常严密,对莘莘学子的激励作用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其二 龙泉公园正门联
三楚名园二子高山仰止;
一方胜景四泉流水知音。
此联由强世明(苦丁)撰题,彭金淋书写。
这副联最为引人注目处是嵌进去了一组数字,而且两两相对,实有所指。“三楚”:即西楚、东楚、南楚,泛指荆楚大地。“二子”,古称先生为“子”,如“孔子”“孟子”,公园内存有陆夫子祠、老莱子山庄,故此处“二子”当指陆夫子、老莱子。“一方”指荆门这一方水土。“四泉”即龙、蒙、顺、惠诸泉。一至十这十个数码字在平水韵中只有“三”字是平声(一、六、七、八、十皆为入声),联作者使“三”与“一”相对,而把同为仄声的“二”与“四”放在非节奏点上(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上),可见是费了一番心思的!
本联的另一个看点是适时嵌入成语典故,扩展知识容量。上半联的“高山仰止”与下半联的“流水知音”两个成语信手拈来入联,表现了联作者高超的撰写技巧。诚然,语出《诗经·小雅》的“高山仰止”中的“止”字是虚词,但联作者巧妙地借用了这一典故,又赋予了它新的内含。根据对句“流水知音”的推断,此时之“止”亦非彼时之“止”也!查找《辞海》之类的工具书,读者可以发现:“止”还有“容貌、举止”一说。颜师古注:“止,趾也。”“止”引申为“停止”,再引申为“举止、容貌”。“高山仰止”即高山仰慕(二子的)行为举止,“流水知音”即流水倾听(四泉的)绵绵涛语。何等的天作之合!
虽然这两联及园内所有楹联都不能说是至善至美,仍有打磨的空间,但它毕竟是龙泉公园的镇园之宝,是荆门文化的结晶。目前龙泉公园修复了象山摩崖石刻,兴修了“三苏品泉”景点,更换了岚光阁楹联。我们相信,龙泉楹联这块城市的名片一定会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