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一)
张庆辉
诗因无用才有味
张庆辉
本讲座将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与探讨“诗因无用才有味、好诗到底啥模样、哪一些诗不必读、也有好诗在当代、新诗旧诗血脉通、好诗你也可以写”六个小专题,囿于个人学识,讲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
一、诗因无用才有味
1、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生活
A、一句诗可以迅速风靡天下的时代
从上世纪80年代走过来的朋友,对这些诗句应该耳熟能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尚义街六号,法国式的黄房子,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于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
80年代,不会背几句朦胧诗,都不好意思混社会,会写诗据说是“泡妞标配”之一。还有就是木吉它,嘴上能背几句诗,手上能弹几首歌,比如“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白衣飘飘的年代”“流浪歌手的情人”,高晓松说,会这两样,哪怕长得歪瓜裂枣,都是一泡一个准。我没赶上这个好时代,当年太小还不懂,现在一是太老,没那个心肠了,二是写诗已经成骂人的话了,现在流行的是“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
B、诗可以成为江湖行走理由的时代
唐朝,诗曾经很重要,重要到写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初唐诗人宋之问,相传曾经因诗杀人。为把他外甥刘希夷(也是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代悲白头翁》中的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占为己有而杀外甥。你看,为了诗可以杀人,当然,也有可能是黑宋之问的段子,宋的人品不好。
上世纪80年代,诗也很重要,也有要杀人事儿。说是有诗人因诗学观点不同,专程到昆明“提着菜刀满城找于坚”,当然了,也有可能是段子。
上世纪80年代,诗是全社会的敏感神经,全国各地的流浪诗人,以诗的名义,可以行走江湖,可以海侃神聊,通宵达旦,有人管吃管喝。
C、诗作为社会情绪湍急出口的时代
80年代,诗之所以是全社会情绪的湍急出口。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文革之后,时代转型,有大量的社会情绪急需抚慰,诗是最便捷、最富于表现的方式,比如那首著名的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家国巨变,一代人的心灵需要抚慰,直接导致了汪国真、席慕蓉的走红,特别是汪国真的那些“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之类的句子,为全民提供了一种自我说服、自我振作的精神按摩,从社会文化心理上讲,对于一代人迅速走出伤痛,起到了很好作用;
三是那些年资讯不发达,文化信息极度稀缺,诗歌、电影、小说(如早期的伤痕文学、后期的改革文学等)、报告文学(如《哥德巴赫猜想》《强国梦》《神圣忧思录》等),但凡有点出彩的,迅速走红。
上世纪80年代,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单纯明朗,蓬勃向上,仿佛一场中国版的文艺复兴就要到来。我们来欣赏两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传很广的小诗——
例诗第一首:顾城先生的《小巷》
小巷
又弯又长
没有门
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例诗第二首:汪国真先生的《致陌生的朋友》
当你向我敞开了心扉
我的心 便含满了泪水
我那颗疲惫不堪的灵魂
更体验到了 一股温暖 一缕欣慰
成熟的友情像浆果
陌生的呼唤如新蕊
当我遥想你
远方的橄榄树
我的胸膛顿时充溢着
天空般 莹澈的喜悦
和海洋般 深深的忏悔
简评:你看,好的诗,你能读到当年的时代气息,《小巷》里有七十年代末的苦闷,《致陌生的朋友》里,是八十年代的明快。
2、全面市场化后的诗生活
A、极度边缘,边缘到羞于提及
昆滇文化界曾有人写文章回忆90年代后期昆明街头的一幕情景——80年代的一位诗人经商成功后回到昆明,遇到当年熟人,熟人问他“还写诗吗?”,前诗人勃然大怒说“你他妈才写诗呢,你全家都写诗”,可见,经商成功的前诗人都以当年写诗为耻了。
有一年在北京参加一个同学聚会,来的好几位都混得不错,所谓“五陵衣马自轻肥”,其中,一同学介绍我“写了不少诗,已经是个诗人了”,现场立即陷入尴尬,同学们夸也不是,不夸也不是。诗人已经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存在了,当然,也可能与语境有关,换一个圈层,可能就意气相投、腥腥相惜了。但是,这样的语境、这样的圈层已经很难找了,因此,从本质上看,这就不是语境的问题,不是圈层的问题,而是社会氛围的问题。如果当时同学介绍我名下有个上市公司,或者说是某某实权部门的领导,那气氛肯定不一样,当然,我并没有矫情到想收获赞美和掌声,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诗和远方被全民向往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结束于上世纪80年代。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讲到一个情景,两个年轻人在小餐馆谈创业,各凑十来万元做一个项目。晓松说,我知道,哪怕他们当时豪情万丈,但十之八九会失败,他们失败之后,会留下怎样的青春记忆呢?恐怕是一地鸡毛。在这个全民谈利的时代,一代青年的青春,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诗意,与我们当年音乐、诗歌相伴的青春记忆相比,他们的青春实在是太过现实,太过不堪了。毕竟全中国王思聪只有一个,在丈母娘拉动房地产刚需的时代,诗情诗心不在,困于工作、创业、买车、买房的一代中国青年,说实话,很难收获一段值得怀念、未被辜负的青春。
B、充满焦虑,焦虑到心浮气躁
诗人一边缘,就焦虑,一焦虑,就想博出位。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都出来了,节省时间,就不作名词解读了,大家自行百度。我们来各选一首,感受一下。
例诗第三首:赵丽华女士的梨花体《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例诗第四首:车延高先生的羊羔体《徐帆》(节选)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 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
我家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
后来她红了 夫唱妇随
例诗第五首:乌青先生的乌青体《对白云的赞美》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 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白
特别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简评:我就不好意思点评了,大家自行品读。
C、非常私人,私人到自得其乐
诗其实在私人化的圈子中已经十分闹热,手机点对点的传播成为可能,这是旧体诗复兴的重要理由,据说全国有140万人写旧体诗,2015年中镇诗社“一年两度遇重阳”的联吟活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上千诗人联吟,得诗一千多首。
所谓私人到自得其乐,主要有几个表现——
一是成为私人表达。公号、朋友圈,在圈内互相品读,这种形态很普遍;
二是成为圈子雅玩。以诗社、诗协、诗赛等方式,诗成为了圈子社交载体。全国有多少诗社?一年有多少诗赛?没统计过,不从社会关注度、不从质量上看,仅从产量、从活跃度上看,绝对的超唐迈宋。
三是总起来讲自己玩得不亦乐乎,但普遍性的社会关注度下降了,回归本位了。
之所以全面市场化后会出现“极度边缘”“充满焦虑”“非常私人”的状况?主要原因,首先是文艺种类太多了,消遣方式太多了,悦人耳目、视听一体、即时互动的休闲品类太多了,诗回归本位是正常的;
其次是作为文艺品类的诗词,在反映时代、关注当下方面,总起来讲是不够的,原因有二——
一是诗人们大都甘于孤芳自赏,关进小楼成一统,风花雪月,伤春悲秋,寻章摘句,自我抚摸,自我赏玩,严重缺乏写实能力、写当下的能力。G20前,国家粮食局长说“不让一粒不安全的米、一滴不安全的油进入峰会保障基地”,曾在一个诗群里以此为题布置社课,结果诗人们大都写不出来;但如果步韵黄仲则《绮怀》,一大串就出来了。
二是思想落后,一事当前,看待时代、看待时事的眼光短浅、观念陈腐,视野狭窄。表达上以老干体为主,所以,差不多是自外于时代。你自外于时代,当然时代也会将你边缘化。
3、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写诗
A、做有用的事情,过无用的生活
诗是什么?创作意义上的诗,文学意义上的诗,体裁意义上的诗,有许多定义,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不说它了。
今天,我想讲的是生活意义上的诗。我以为,不管你写不写诗,诗是一种生活方式,拥有并沉醉于这种生活方式的朋友,其生命可能更有质感、更有美感、可以活得更有滋有味,可以多一种“生活在别处”的体验。“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让梦想照进现实”“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这些流行的句子,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世上有很多有用之事,包括涮碗、洗衣、拖地、搬砖。涮不得不涮的碗,洗不得不洗的衣,拖不得不拖的地,搬不得不搬的砖,终于成为有用之人,但活得疲惫不堪。
世上也有许多无用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为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所以,有用的、功利的部分,往往是为了生存;而无用的、非功利的部分,往往有益于身心。
在这个时代,每个人为了生存,都有一辈子都搬不完的砖,对老人而言,国家推迟退休,还要多搬几年的砖;对年轻人而言,找工作不容易,还要想方设法找个搬砖的地儿,市场经济加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就是一个为生存而战、不战则败的时代。
韩寒说,一套房子消灭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理想!你看人家美国的年轻人可以开重型机车穿行整个国家,那说明他们没有特别大的生活压力,而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到可怜的房奴生涯。
从整体的时代氛围看,这是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从国民的生活状态看,这是一个年轻人工作不好找,中老年人要延长退休的年代,是一个不断有人要在你耳边劝你“现实一点”的年代,是一个“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年代,是一个行动成功学一呼百应、创业网站、励志鸡汤满天飞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咱们矫枉不过正,稍微文艺一点,每天24小时,有一两个小时“生活在别处”,我看是有好处的——毕竟,越是在这样的高压力快节奏年代,越是不能成为一个365天天天搬砖的机器人,越是要有无用的、非功利的部分来调节身心,来滋养生命,否则,生有何趣?当然,并不是说不读诗、不写诗,生活就没趣味了,那远远不是,除诗之外,无用而有味的事也很多,比如音乐、书法、绘画、电影、小说、园艺等等,只要静得下来,钻得进去,都会很有意思!
B、段子安慰当前,诗歌向往未来。
在无用之事上,个人喜欢段子和诗歌这两个品种,甚至,我觉得这两个文艺品种对于我们这个最丰富也最荒诞、最令人困惑也最生机无限的时代,特别具有形而上的象征意义。
段子对应的是吃瓜群众,吃瓜群众对应的是无力改变的现实,在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前,让我们苦笑一下吧,譬如“霾是故乡浓”;
诗歌对应的是远方生活,远方生活对应的是追求美好的不羁精神,是“让梦想照进现实”,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让段子安慰当前,让诗歌向往未来。所以说,这是一个特别需要段子,但同时也特别需要诗歌的年代!当然,今天能够以诗歌的名义坐到一起,相信大家都是爱诗之人,哪怕不一定写诗,但一定是有诗意追求,希望生活能够“别开生面”的人,这是我们的最大公约数,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我们年龄、工作、社会身份不一样,但以诗的名义,大约可以互称一声“同志”!
当然“同志”这个词容易联想到坚贞不屈的“革命同志”,容易联想到“坚守精神净土”之类的悲情词语,在诗歌界、纸媒界,这些年很流行这样的悲情词语。
说点题外话,纸媒界一片哀鸿,到处报纸关门,连一度风靡北京的《京华时报》都停刊了,许多人都在悲情地说“坚守”,坚守什么呢?坚守重资产?坚守高成本?我觉得应该是顺应,新闻不死,但新闻纸肯定要死一批,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罗胖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在这个新的基础设施之上,新闻肯定不死。我一个朋友,原是《广州日报》的国学版主笔,开公号“刘备我祖”,以史记体写当下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一时风靡天下,广告、打赏、风投都吸引来了,这是新闻的新的存在形式。
就像当年搞传呼机的不必坚守传呼机一样,可以去搞手机嘛,还都在通讯行业。所以,从行业演化的角度,我们不必谈坚守,而应该是顺应,是融合。
在诗歌的事情上,也不应该是坚守,经常看到一些诗歌群,认为自己在为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坚守精神净土,其实人人都在横流的物欲之中,我的主业也是开公司,做经营,不必把自己过分拔高,还有说什么铁肩担道义的,是不是铁肩还两说呢。我觉得实在是把自己看大了,诗歌虽然有美刺的功能,但你要说对时事、时代有多大的影响,还真说不上。唐朝是诗歌的巅峰时代,你要说李杜诗歌影响了唐王朝的走向?别扯了。在这个时代,没有几个人读了你的诗会像莫言一样“拍案而起”。所以,我觉得诗作为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个人爱好,能够时不时表达一下自己,在反复推敲中,在表达情怀时,在针砭时事时,自己乐在其中,自己得到了精神享受,足矣!
所以说,让段子安慰当前,让诗歌向往未来,都是极其私人化的事情,我们把这个事看小而不看大,最合适!但话又说回来,能够让自己获得精神乐趣,其实对个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事情了。应该这么说,,在影响时代上,看小,在涵养身心上,看大,诗又重要又不重要,大小也是看你以什么为参照的,这或许算辩证法在诗歌理论上的胜利吧。
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诗因无用才有味。
主讲人简介
张庆辉,男,1970年3月生,重庆云阳人,现定居昆明。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滇吟社社长。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更多精彩专辑,参看如下链接:
关于投稿
1)格律诗、词、散曲、歌词、对联,不超过20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2 ) 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并注明所投稿的栏目,如【云帆诗会】、【云帆诗家】、【云帆诗友】【云帆清音】等。
3)书法绘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5)投稿邮箱:
A、caochuyang_@126.com
B、673126620@qq.com
C、408170812@qq.com
关于打赏
1,打赏总额20元以内(含20元),归平台;
2,打赏总额20元以上,作者与平台各半;
3,打赏发放方式:作品发表7日后10日内,向作者提供打赏明细,并以微信红包发放打赏。
诗歌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感谢您抽出
欢迎留言与转发,云帆因你更精彩
本期编辑: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