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丫头讲诗史】第二辑·楚辞

2017-08-13 林丫头 云帆诗友会

林丫头讲诗史

第二辑·楚辞

        师友们好!今儿云淡风轻,穿着竹叶领凤尾扣的黑色旗袍,像一位清教徒似的伫立在家门口的桥边,看着洋洋浦江水,偶有鸟儿掠过水面,我在想我应该以怎么的心态,怎样的语言去给大家讲述屈子的时代。上节课后,师友们反映我可以用更诙谐的笔调来讲诗史,或许这点可取,至少在讲完楚辞以后,屈子的时期我更想用凝重的态度,仰视的眸子,以及多点浪漫的情怀去述说。诗词真的是一个人的倾城倾国,一个人的风花雪月,一个人的爱恨情愁,一个人的江湖,一个人的寂寞。你若看到了诗词中的灵魂,你便是一个会欣赏寂寞的人了。我在雨中,你在何处......五月的雨......依旧如泣如诉......一如我的诗词,我的腔调......就让丫头带着大家再次穿越,上期我们从远古一路漫步到周天子时期,今天我们可以穿上南冠,驾乘骐骥,穿过历史的风尘,到悠悠长江中游、汉水一带,去聆听那震古铄今的楚声。这不由的让人感到好奇,感到兴奋,因为今天我们要见到的可是从春秋以后第一流的大诗人,他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千年的过往,千年的回眸,千年的期盼,走进八月,槐花浅黄,桂香轻飘。走在楚国的丹阳野陌,你会看到千年前八月的色彩如同古巷子里新开出的紫丁香那般忧郁,那般惹人爱怜,这是多么的浪漫,亘古的风在田野上吹动,拂动着萋萋香草,在天地间升腾着缕缕炊烟,洁白的云朵,清清的小溪,鸟儿的欢唱,耕牛的哞哞声。


        长江流域的楚地,这块梦幻般的土地,自春秋以后第一流的作品和诗人,都产生在这里啊!我们必须心存敬畏,我们在战国时期,这个神奇的时代,有着绚丽辉煌的文化,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文明的黄金时段。这是一个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段大分裂时期,掘天掘地的时代,如果说之前讲的诗歌都是古人集体欢唱的话,那么这个时期就是造就独自高歌,天籁空鸣的时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从此流出,流经几千年未曾干涸。《楚辞》和《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儿女影响深远。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在屈子逝世2230周年之际,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中国的屈原,还有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弗朗索瓦·拉伯雷,他的《巨人传》是欧洲人文主义文学中全面展示人的理想的伟大作品。还有一位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伟大的诗人呢?就让我们一起抽丝剥茧,溯流穷源。我们从天时地利人和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我们知道,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战国从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屈子生平从公元前340年(或339年,两种说法)到公元前278年,完全处在战国时期,“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就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部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这点大家需要注意。政治上,战国七雄争霸战争破坏了原来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速了变革的脚步。


        楚国时期八百多年,楚并不是周天子治理下的诸侯国,而是和他分庭抗礼的一个独立的族。中原人称其为蛮夷。根据很多文献记载,比如《国语》一书中多处记录,当时无人不以楚为异族。当时的风俗制度上看,楚也和中原很是不同。比如穿的,《国语》注说“南冠,楚冠也”;比如语言,《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的“县门不发,楚言而出”;比如音乐上:“使之与琴,操南音”《左传》成公九年;官制上:“楚官多以尹为名”《左传》庄公十八年疏,以上种种,说明了楚的独立性。楚物产丰富,农工商发展兴旺,子女玉帛,羽毛齿革,龟珠粟皮,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渔猎山伐,不忧冻饿。如此百工齐全的新兴的族,不断富足而强大,是其他北方诸侯小国不能同日而语的,楚国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伴随的是其文学产品的独立,楚辞的产生,一方面是有赖于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天才屈宋们的功劳,一方面真真是楚文化演进的自然趋势。

一 楚辞的起源


        什么是楚辞?楚辞当以楚为限。楚辞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楚族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通行本楚辞中虽然收录了很多非楚作品(作品中含兮和些字的),淡化了地理历史的意义,丫头较同意陆冯夫妇的观点,这样收录确实是莫大的错误。作品中兮字的有无,其实是无关宏旨的。楚诗中较早的,应该是《诗经》中的《二南》,与芈姓,苏姓,曹姓的邾等,他们的作品都可算楚辞的起源,比如《邾公华钟铭》,《邾君钟铭》等,楚的属国如陈,许,越等国有韵的铭文比如,《徐俦儿钟铭》《许子钟铭》等,大约在前7、6、5、4世纪的四百年中,如《新序》《越人歌》等都算其源。


        楚诗与诗经的渊源很是密切,风格近乎于《雅》的有《楚公逆鎛bo铭》,之后的有《子文歌》。与《国风》为近的是《楚人歌》,到前5世纪初年,孔子游楚听到两首歌,《接舆歌》,见《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另一首为《孺子歌》,见孟子(《离娄》):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楚声可从楚地出土的音乐文物如曾侯乙编钟的音序排列中追索,文献记载中则有相和五调中的“楚调”之说。《旧唐书·音乐志》:“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此外“楚调”一语并不泛指楚声,而指楚声的一种典型性的调式。《乐府诗集》转引《古今乐录》:“王僧虔《技录》楚调曲有《白头吟行》《泰山吟行》……”即指此种调式之歌曲。《楚辞》经历了屈原等人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现在基本上把楚辞等同于骚体,其实楚辞是一个比骚体更宽泛的范畴。楚辞,说明《楚辞》的语言质材来源;骚体,对《楚辞》体式和精神性质上的定位,具体因《离骚》得名;屈赋,则是汉人对《楚辞》在文体类别上的界定,属于赋。


        《九歌》的出现为楚辞的天空画上了一道美丽的彩虹。虽为九,“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但是是九篇、十一篇、还是十篇,历来一直都在争论,按陆侃如先生的文献,应该是十篇,把最后一篇《礼魂》归为前十篇,梁启超也袭此说的。


        九歌每首各祀一神,里面的神多以民间传说为依据,简述如下:


        一,《东皇太一》、最初见先秦典籍不是神名。‘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在楚人中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一种值得重视的意见是,“太一”在屈原时代并不是神,而“东皇”在先秦时代则是与“春”相对应,表明它是春神的指称。


        二,《云中君》、历代注为云神,《汉书》中有云中君名词,王逸《楚辞章句》题解说:“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战国祭祀竹简有“云君”,显然是“云中君”的简称,可证云中君就是云神。


        三,《湘君》、湘君和湘夫人的解释,历来异说很多,以王夫之为可信。以湘君为湘水神,以湘夫人为其配偶(王夫之《楚辞通释》),正如河伯可以娶妇一样。


        四,《湘夫人》。


        五,《大司命》、《汉书》中有“司命”,可知汉祀来自楚俗。按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中:大司命统司人之生死,少司命司人子嗣之有无。


        六,《少司命》。


        七,《东君》、东君为日神。《汉书》亦有,与太一,云中君,司命同为楚汉风俗相通之证。这首乐歌生动地描绘了巫师带领人们祭祀太阳神的场面,以及朝日喷薄而出的美丽景象,字里行间融进了楚人祭祀日神时特有的祈求福祐的心态。洪兴祖《楚辞补注》:“《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


        八,《河伯》、关于河伯传说也是复杂,按朱熹的《楚辞集注》卷二中:大率黄河之神耳。


        九,《山鬼》、旧注多是山中的鬼怪,持不同的异说最早清人顾成天,在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述其《九歌解》:“曰《山鬼》篇云:楚襄王游云,梦一妇人,名曰 瑶姬,通篇辞意似指此事。”,之后从郭沫若到汤炳正,诸学者几乎都持此说。在古书当中鬼怪二字同义,“山鬼”当即为“山神”。丫头非常喜欢山神此篇,曾聊作水鬼,附录如下:


《水鬼》

林丫头

廉纤雨兮蓬山陂,毵毵柳兮蒹葭垂。

灵水清兮芙蕖白,有女歌兮不知谁。

白龙骖兮发如瀑,风褰衿兮复吹眉。

九帀徊兮凌波上,烟朦朦兮水之湄。

谁畱余兮窈冥海,筑庐兰兮菡萏司。

有人来兮祓禊去,磴道遥兮绿波随。

朝暾廓兮孤鹄望,日将暝兮月之光。

未曾离兮子何来,艾艾期兮似有伤。

解兰裳兮解槿屧,满天星兮卧莲牀。

闭眸思兮难入寐,玉滑眦兮泪两行。

虎豹来兮温柔拂,推闼出兮夜未央。

乘悠游兮风裊裊,月为灯兮伴九狼。

萤虫飞兮绕白袂,复轻歌兮过柏岗。

子倜傥兮山海迥,稹稹草兮染衣黄。

世艰难兮不摅怀,不訾倬兮暗思量。

睡莲知兮君难迨,亘亘寰兮水茫茫。

思兮思兮不得闲,薜荔懋兮山之南。

采蔷薇兮植石竺,靑筠诗兮沧水蓝。

云如我兮君仝鹾,别如梦兮见如昙。

恒河碛兮长如故,月光白兮下有莲。

斫芹蘖兮枚又发,思君子兮几曾闲。

东瞰尽兮唯有参,今夕何兮亦何堪。


        十,《国殇》(包含《礼魂》)。即指死于国事者。


        关于《九歌》的作者是不是屈原,历来注家都认为屈原是其作者。九歌中多咏儿女闲情,忠君爱国之意渺渺,并未删尽“亵慢荒淫”的话;其次《九歌》的祭祀是否屈原放逐沅湘期所能遇见,从《九歌》字句中来看,屈原放逐江南时,至多只能遇到《湘君》《湘夫人》,按陆侃如先生的观点,九歌几篇乃楚国各地的民间祭歌,到汉初搜集,加了《九歌》这个总称。因为九歌二字在《左传》《离骚》《天问》《周礼》等书籍中都有提到。《九歌》纵使有人润饰过,但应该还是来自民间。《九歌》具有浓厚的宗教祭祀性质。但历来认为它较《周颂》更具有文学价值,因为它歌咏神人恋爱,纯美如此。比如《山鬼》《湘君》中的精美之句。以下是九歌中历来被文人墨客引用最多的优美句子。


        *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此句出自《九歌》中的《湘夫人》的首句,在这幅清秋候人的画面上,深秋的凉意和情感的寂寞不安融为一体,渲染出一派难以言说的凄迷惆怅之情,从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此句出自《九歌》中的《少司命》,是祭祀少司命神的歌舞辞。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此句出自《九歌》中的《东君》,是楚人祭祀太阳的颂歌。东君是太阳神。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此句出自《九歌》中的《河伯》,是祭祀江河之神的歌。河伯,就是江河神、水神,传说他名冯夷,又可称为“无夷”、“冰夷”等。


        我们再回到楚辞,《楚辞》是南方不同文化圈的产物。楚辞作品离骚有三百七十四句二千四百九十字。到了楚辞阶段,已经不似诗经是歌唱的,这个时期已经被朗诵了。也就是说,文学在这时开始脱离了音乐。楚辞基本都是六字以上,兮字结尾助词被大量运用。楚辞用于,都是进行过精心雕琢和选择的,比喻在楚辞中大量运用。和诗经中兴的运用中的荇菜,桃之夭夭,雎鸠不同的是,楚辞中大量用了香草,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渚如江离,辟芷,秋兰等名,作品藉草木特性以寄讽时事或赋志抒情,富有想象的赋予草木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超乎想象的美质。浪漫的植物,美妙的幻想,使得屈子的灵魂精神一直超出尘外,与之前的诗经相比,楚辞更富幻想,色彩丰富,背景绮丽,读后令人向往,感情更饱满强烈。楚辞的香草香木共有三十四种。其中香草有二十二种,包括江离、白芷、泽兰、惠、茹、留夷(芍药)、揭车、杜衡、菊、杜若、胡、绳、荪、苹、襄荷、石兰、枲、三秀、藳本、芭、射干及捻支等,香木有木兰、椒、桂、薜荔、食茱萸、橘、柚、桂花、桢、甘棠、竹及柏等十二种。凸显反应当时个人与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楚辞的主题。在楚辞中,有深深的绝望,深深的叹息,情感是极其深沉的。然后虽然如此,整个篇章中焕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命运的不屈服,深深的感染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楚辞依然是强调关心政治的浪漫文学。在文明的发轫期,强烈的表现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才是拯救自己的神,因此此时的天地人文学,楚辞徘徊神衹的世界里呐喊出最动人,最刺心的歌声。楚辞从诗艺,美学,情感以及思想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如果说诗史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山峰组成,那么到楚辞阶段,就是一座神奇的高峰,古往今来,众人仰望,朝拜。


        接下来我们在具体讲屈平之前,我们先谈谈士。


        士在《诗经》中多有出现,如《氓》中出现的“无与士耽”“士之碘”“士也罔极”;在屈子《九歌 国殇》中有“在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lie余行”之句。那什么称为士呢?


        春秋战国时期, “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都是千古绝唱。士,是作为封建社会中最基础的贵族,也是最高级的百姓。比如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也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族阶级。春秋战国时期,士文化非常流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士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孔子曾说:“士志于道。”《吕氏春秋·正名》记尹文与齐王的对话:“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有此四行者,可谓士乎?’齐王曰:‘此真所谓士已。’《墨子》许多篇叙述的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序列,既可视为行政体系,又可视为等级体系。在社会生活习惯中,人们也把士作为一个特定阶层来看待,  比如《荀子·王制》:“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离娄下》:“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另外,在诸子书中,也有士中再分等级的记录。《墨子·节葬下》载:“上士之操葬也。”所谓“上士”,显然是别于下士而讲的。《荀子·正论》中把士分为元士与庶士两等。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这句答话中,既表明了“士”的官吏身分,同时也指出了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条件和责任:一是要“行己有耻”,即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从战国的历史发展看,士是由等级向社会阶层转变的时期。等级是由政府明令或由习惯法约定成俗的规定。

二、屈子


        屈原是《楚辞》的灵魂人物。上文已经简述了《楚辞》的起源,我们知道了前四世纪,楚族已有产生大诗人的各方面的条件和准备了,屈原应运而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享年61、62岁。名平,字原,楚国贵族。他的祖先传说是远古五帝之一颛顼(zhuan xu)高阳氏。芈mi姓,但楚王是熊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yi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河南淅川)。他的名和字颇有异说,《离骚》自叙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但在《卜居》、《渔父》都称为屈原。《史记》上也是屈原。司马迁曾在《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后代注家多有不同释义,多数无法佐证,暂存阙疑。虽则各处名、字不一致,但在意义上或有相通之处,或是都认为屈原从出生就被赋予能够作出大事业的非凡名字。他的生卒年也是多歧说。他的生年,《离骚》中有详细记录,“摄提贞于孟陬zou兮,惟庚寅吾以降。”后来多位注家都断定在宣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古历法问题因有很多复杂性,这不能说是最后的定论。在《楚辞》林家骊译注一书中说:经学者们推算,应该是楚元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目前一般定为公元前340年。他的出生地点也不易确定。《水经注》中: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mi漫,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xu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后来见杜甫在夔州作《最能行》中有: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后来朱熹据此说屈原生于夔峡而仕于鄢(yan)郢(ying),后来并无定论。他的家庭成员,《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女嬃之婵媛兮”王逸注:皇,美也。父死称考。……伯庸,字也。……女媭,屈原姊也。后人刘向《九叹》中:伊伯庸之末胄兮,谅皇直之屈原。末胄二字似可证刘向不以伯庸为屈父。或许有一位姐姐,《离骚》中称为女媭的,也有人说是诗人为了情节假设的人,待考。


        贵族出生,一表人才的屈原,楚怀王年间出任左徒一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屈原列传》说:“左徒盖今左右拾遗之类。”但据近现代学者褚斌杰、赵逵夫等人考证,认为后世的拾遗实为言官,可以上书言事而无实权,唐代的拾遗官阶只是“从八品上”,同《史记》中的所述屈原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不相称。陆侃如《屈原评传》说:“左徒是左右拾遗之类的官,仅次于令尹。”据游国恩先生推断,左徒是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说明屈原任高职。《史记屈原列传》中记录: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说明屈原深得怀王信任,大任在肩。《史记》中未载明他任此职的年月,但依《新序》可知他任左徒必在怀王十一年以前,约他二十五岁左右。这时候他写了《宪令》,失传,但却给他悲剧的一生埋下了伏笔。《史记》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史记》没有说他去职的年月,但下文紧跟着说他十六年绝齐事,可见应在十六年前去职,应该在他三十岁左右。《离骚》就作在此时。《史记》记录很清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但《新序》里以为是十六年放逐后的作品。《离骚》本文只说“替”没说放逐二字。《新序》这点所误,可能因为《离骚》的时代与初放的时代离的很近的导致。


        战国七雄中,唯秦,齐,楚,最强,外交政策就是亲秦,亲齐。屈原是亲齐的领袖,故在政治矛盾中结怨得罪人在所难免。公元前299年,秦攻打楚,占领了楚国八城,胁迫怀王到武关赴约。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佞臣集团怂恿赴约,求得一时安宁,然而衷心耿耿的屈原竭力劝阻怀王赴约。怀王不听,一怒将屈原流放汉北。这时候是怀王十六年,屈原三十一岁。《抽思》中: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后来怀王赴约被扣,三年后惨死秦国。怀王应是很懊悔的,《新序》中说::“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以至于此,于是复用屈原。屈原使齐……”。这时候屈原大约是三十二三岁,召回后,恢复了从前的信任,《渔父》中称他为三闾大夫,大约在此时任职的。顷襄王三年,故第二次放逐必在此时,大约此时他四十八岁的样子。后来襄王把屈原流放到更远的江南。详细记载在《哀郢》《涉江》中。朝政由毫无骨气的人当政,曾经的泱泱大国长期处于屈辱求和的地位,疆土一失再失。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灭亡,闻得国家败亡,屈原绝望投江。成就了千百年来动人的士的传说。屈原放逐时一直水路居多,徘徊于洞庭,沅湘间,最后选择投水也是很自然的了。再回头看他壮年所作的《离骚》中: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对于屈原自沉的月日,也是说法不同,《怀沙》是他的绝笔: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从此中可知,他的自杀应该在孟夏四五月间。


三、屈原作品


        最早见《汉书》上说:屈原赋二十五篇。后来学者也是异议颇多,王逸和朱熹认为屈原应该有二十六篇作品,《大招》或许是景差所作。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虽然注家异议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离骚》实为屈原所作。屈子一生为君为国,《离骚》之所以震撼古今,千百年来让后人动容,因为第一:作品中饱含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君国:“虽九死其犹未悔”。赤心报国。第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和而不群。第三,如香草一样不断自修内美的高洁品质,经明行修;第四,不畏污流,不畏艰辛,上下求索的精神;第五,不固守,不陈腐,希翼美政的改革家的精神,新益求新。屈原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是他的精神,如香草一样,永远香泽后代,被后人崇敬。《离骚》这篇长诗不但是屈原的杰作,更是中国三千年文学史上的一颗最耀眼的珍珠之一,永远闪耀着浪漫的光辉。后人对《离骚》的评论不绝于耳,比如,汉·刘安《离骚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南朝梁·刘勰xie《文心雕龙·辨骚第五》: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还有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各相慕习。原其飙流所自,莫不同祖《风》、《骚》。


        《离骚》之后,《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章从句式上,情感表达上,艺术表现上都是对《离骚》有所借鉴的。这些作品都是以“兮”字为主要句式,各句字数不等。按照陆侃如夫妇的意见:《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四篇不该入屈集中,《惜誓》应该归于贾谊作品,因为里面讲到汉乐府的《清商》。只有《离骚》《天问》《九章》中的大部分可以算作屈原的作品。西汉时候刘向领校群书,初集《楚辞》一书,又作《离骚传》,后来历代笺释,林林总总。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此本流传最广。宋代两个注本,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都可以借鉴阅读,对我们理解楚辞会有很大的帮助。


        以下摘录一些楚辞中其他名篇名句,便于师友们欣赏。 


*《天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溢东流不,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九章》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后皇嘉树,桔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远游》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逶迤。……仆夫悲余心怀兮,边马顾而不行。思故旧以想象兮,长太息而掩涕。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卜居》

        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四、宋玉


        屈平以后,楚族的诗坛兴旺了起来。前3世纪,有唐勒,景差(cuo),宋玉等人。《汉书艺文志》有唐勒赋四篇,今都亡失。史记称他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他在楚国和他同时的诸诗人中,他的地位实不下于宋玉和景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即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唐勒大约在王逸时已经亡故了。景差推断亡的更早。《楚辞》有《大招》,王逸云:“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按《大招》乃模拟《招魂》之作,恐出于秦、汉时人。


        宋玉(约公元前290年-约公元前222年?),又名子渊,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十大美男,崇尚老庄,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曾事楚顷襄王。由于史料记载互相冲突,对宋玉的事迹和年代,只能假设了。当以《招魂》的年代为中心。公元前278年,当时宋玉十三岁,秦兵破郢,楚迁都陈城;公元前255年,考烈王八年,大约宋玉三十五岁,荀况至楚为兰陵令,作了《九辩》;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作《招魂》;公元前222年,负刍(chu)五年,秦灭楚,楚亡,宋玉卒,约享年六十九岁。


        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出于王逸《楚辞章句》;萧统《文选》载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或为后人委托,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和《招魂》。


        宋玉是一个穷乡的贫士,抱负不如意,便寄托于诗歌。《九辩》是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在音节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双声叠韵字用的很多,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和谐铿锵,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

        骖白霓之习习兮,历群灵之丰丰。

        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苍龙之躣躣qu。

        属雷师之阗阗兮,通飞廉之衙衙。

        前轻辌之锵锵兮,后辎乘之从从。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为臧。


        后来汉人拟作的《悲回风》也是取法于此。后世辞赋家多有模仿。《九辩》有其中一些内容模仿屈原的《离骚》、《哀郢》,虽受屈原的影响,但主旨原创,风格独立。


        《招魂》的篇幅和《九辩》相当,属于一首描写的诗,在写景,写人,记事,大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它是模仿民间招魂的习俗写成的。其中却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招魂》的形式主要来自民间。古人迷信,以为人有会离开躯体的灵魂,人生病或死亡,灵魂离开了,就要举行招魂仪式,呼唤灵魂归来。杜甫的《彭衙行》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远方来客,历经艰险,剪纸为其压惊、招魂。后世如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题目即取自“魂兮归来哀江南”句,感伤时事,眷怀故国,精神亦与楚辞屈赋相仿佛,其深受《招魂》影响固不待言;即如唐司空曙《送郑明府贬岭南》“青枫江色晚,楚客独伤春”二句,虽所感限于身世之悲,其意象又何尝不是脱胎于《招魂》的乱辞。


        先秦的诗,除了《诗经》《楚辞》外,零篇都保存在各种古籍中,或铜器石刻上,这些我们总称为“古逸”。王棻fen的《与友人书》:“即在东周以上,作《诗》之时,其古逸之流传而不列于经者,亦皆不逮《诗》远甚。然后知《诗》之与歌谣,振古分为二体矣。”想阅读古逸,可以读一读王国维的《两周金石文韵读》,郭沫若的《金文韵读补遗》等书籍。


        晚风吹醒了眉睫,独立桥头,依然是一个人,恍惚间方才还和独醒人屈子漫步在彭咸之滨,感受着宋玉伤怀,楚魄难招。晚风吹凉了束素,黄昏初上,今儿就要立秋了,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诗词真的是一个人的倾城倾国,一个人的风花雪月,一个人的爱恨情愁,一个人的江湖,一个人的寂寞。你若看到了诗词中的灵魂,你便是一个会欣赏寂寞的人了。我在风中,你在何处......八月的禅鸣......依旧如泣如诉......一如我的诗词,我的腔调......


        本月十四日,林丫头与您相约乐府,我们不见不散!今儿讲课到此,祝师友们秋安,谢谢聆听!

主讲人简介

        林丫头,本名徐晓帆,自号依依卿云。耽诗词,喜古筝。于诗主张人诗合一,情境先得。隐听花榭习诗。

参看:

【林丫头讲诗史】第一辑

【海上清音】林丫头·既然生不见 许自相思淡

【海上清音】林丫头·相逢不怕重相误,唯恐无缘错一生

【云帆词家】林丫头·明月如诗先醉我,温柔恰似故人心

【莲开集】林丫头丙申诗词辑·渐晓红尘谁是我,待将情字比春深

【海上清音】林丫头·冷骨分明情易碎,留他千古一行诗

欢迎关注山海诗韵合作公号“云帆诗友会”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欢迎留言与转发,山海诗韵因你更精彩

本期编辑:林丫头

欢迎关注云帆合作公号“山海诗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