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品诗堂】张玉慧·美到极致,诗的盛世:优美唐诗读到今

2016-03-04 张玉慧 云帆诗友会

         唐诗——一个王朝的韵律,一种文明的节拍,一缕永照后世永不褪色的光芒。它把先秦、汉晋的深奥和浮华沉淀为一种流行的音阶,一种清澈的明快,让所有读书人不忍抛离,不忍割舍。这是一种魅力,也是一种生长。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唐朝的二百九十多年里,涌现出了大量诗歌名家,创造出了五万首之多的唐诗。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已经成为传承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了解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古往今来,历代人吟之诵之,和古人一起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有数不尽的珍宝期待我们去发现、去采撷。
       从古至今,很多人在阅读唐诗,也在研究唐诗。不禁想问:唐诗为何伟大,为何高岸,为何屹立千年而风采依然?也许,答案非常简单:因为美丽,才是唐诗。不论什么事物,或者人物,因为美丽,才有魅力。这是世人公认的基本法则。这个法则伴随了人类文明的全过程。

  唐诗之美,意境先行。意境,是人类情感通达的境界,是传输诗人情怀的幽婉曲径。或借景抒情,或以情寄景,实现情由景出、景因情化,让人与自然相辅相成,浑然一物。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他要表达什么,不言自明,仅仅二十个字,其中一个“没”,一个“寒”,把诗人所有的思想情绪表达得几近完美,读来溢满凄怆之色。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言苍劲,情感苍凉,寥寥四句,朗朗上口,既大气雄放,又悲愤沉郁。那是一种壮士的情怀,借着一个古老楼台,绽放得霞光满天。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其情其景,欲言无门,欲吐无人,婉转幽微,汪洋浩瀚,令人在千回百转之中,思不尽,意难平。如一轮明月,映照千年。
      唐诗的意境,就是一种文明的意境。在人们的心灵世界,这种意境引发共鸣。因为,它始终在挖掘和追求本真的情感元素。一草一木,一枝一叶,都成为诗人灵感的载体,仅此,足可永恒。作为诗人,不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触摸了什么,描写了什么,关键在于你想到了什么,领悟了什么。想和领悟,决定了境界。开放出来,就是鲜艳夺目的天姿国色。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灵魂。或许,这灵魂里包藏的就是灵感的本质,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力量,永不褪色。

  唐诗之美,简洁明了。唐诗,在不断卸掉繁琐累赘的浮华文字修饰之后,只留下筋骨,壁立千仞,方方正正,洋洋洒洒,浩浩荡荡。阅尽传统所有文学体裁,唯唐诗的简洁堪称旷世难再。五言绝句,只有四句,二十个字。读上两三遍,可铭记于心,随时背诵,永远不忘。其经典之处在于:没有生僻难懂的文字;意思异常清晰明了;简洁如一汪清水。即便是两三岁的小孩,教他两三次,必可熟练背诵,不再遗忘。
      在大唐的诗海里,七言诗具有很重的分量。欣赏其经典,领略其博大,所有人都能从中品味出深沉的气韵。如果说五言诗是绽放的花,七言诗可谓是厚重的果。一样的明了与简洁,不一样的韵律与节奏。书写的是一样的山水风物,表达的是不一样的情怀心肠。

  且赏边塞诗的经典。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严武《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诸如此类的绝句不少,而七言律诗和长诗更多。他们的笔下,是纯净的简洁,是浓缩得无法挤压的凝炼。但是,这透明的简洁,傲然天地,纵横时空,飒爽挺拔,气吞山河,把边关冷月写进了豪情壮志的家国,读来倍感沉雄睿颖,磅礴高峻。

  在书写人生、挥洒情怀的时候,这种简洁和明了背后,是一片波翻浪煮的浩瀚。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把山河的美、人间的情,融合在自然生命最清丽雅致的状态。那是一幅图画,让人浮想联翩,渴慕不绝。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场凄婉的送别,却被诗人渲染成一次现实生活中最美丽鲜活的旅程。“烟花三月”温馨柔美,春意盎然,何来悲戚?那碧空之下,诗人欣赏到的是“孤帆远影”,何等的空灵,何等的飘逸,再放眼浩荡的长江,天地之间,美不胜收。这就是诗人的构筑,也是诗人的胸襟。这诗,读之清朗,如饮甘露。何等浅显流畅,何等简洁通透。

  欣赏唐诗,难得悲伤。是因为唐诗的基调永远清朗俊逸。因此,唐诗的伟大,来自于诗人对人生状态的准确领悟和体察,来自于诗人心灵那映照世态炎凉、风雨自然的纯净。这份纯净,既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诗人之为诗人的基本特质。纯净,就是美丽的源头。只有纯净的诗人心灵,才会有纯净的诗人品质,最终才会有纯净的伟大诗歌。

唐诗之美,律韵天籁。自由,是唐诗在追求内涵时永不离弃的主题。一旦这种自由被挤压和剥离,艺术就失去了灵气,失去了原动力。

       李白《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充沛的情感,流畅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直白而坦荡,真挚而婉丽,让人一眼望穿,一览无余,毫无雕琢粉饰。这就是唐朝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的独具特征。不管今天的人们用什么看似冠冕堂皇实则繁琐夸张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都丝毫不能影响和改变它的价值。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美丽的词汇--“唐诗”。唐诗是一个美丽的词语。念唐诗这两个字,就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诗是什么呢?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叶嘉莹教授认为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身最近的事情,是从平庸、浮华与困顿中,醒过来见到自己的真身。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这两条源头开始,不断地发展、演变,一直流淌到元、明、清,从来没有断绝过。新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我们说唐诗是诗中的诗,是中国古代最好的诗歌。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唐朝,所以在今天,唐装才重回我们的衣柜,中国结又重系我们的裙衫。唐时的歌曲包上了摇滚的外壳,一遍遍回响在我们耳畔……爱中国,可以有一千一万种理由,选一个最浪漫的理由来爱她吧——唐诗生于唐朝,唐朝生于中国,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唐诗!爱唐诗,更爱中国。

       今天,当很多人为了就业,为了出国,捧着英文、法文、德文版书籍不断强化充电的时候;当很多人连汉字都写不正确、摆不端正、说不明白的时候;当我们的教材里删掉唐诗、宋词以及古典文章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强化外语而忽视国学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想: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究竟该如何搭建?一个民族的文化河流该如何保护和疏浚?

       逐本溯源。唐诗的繁荣的社会背景,原因就是唐朝全社会重视诗,喜爱诗,崇尚诗。在唐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诗人。全社会最崇尚、最尊敬的是什么人?就是诗人,或者说首先是诗人。

科举制度起于隋朝、成熟于唐、格式化于明。唐代的科举有好多种类,名目繁多,其中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考诗赋,考生要写一首诗,还要写一篇赋。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最关键的,是在于诗写得怎么样。

       唐诗表现的中国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尽气,尽才,尽心,尽情。人生要尽气尽才,永不舍弃。唐诗里头有一个主要声音,是说人在这个世界上要善待自己,要不负此生,不虚此生。以诗仙李白为例,他一生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流浪汉、酒徒、诗人于一身,如果说别人尽十分气,十分才,李白就是尽二十,三十分。唐诗是早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就象明月那样皎洁,那样纯朴。

       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多读一些唐诗吧!如果,我们坚持每天早晨读一首唐诗,让在中国人口中、血液中、心中流传了千年的唐诗作为每天的卷首语,《唐诗三百首》不就300首吗?那么,天长地久,日积月累,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盈,渐渐地被智慧的美丽濡染,约定在这样永恒的花季里,永不老去……
      中国的文字一直是美丽的,美丽的文字润育出了永远的唐诗宋词,源远流长,传诵至今。

  网络文字已放肆流行,写什么都是中文夹着英文再夹着拼音,娱乐归娱乐,只怕是有一天,我们连成语都不要用了,文字变得越来越肤浅泛味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莫名其妙。当文字不再美丽,不再真切,变得苍白无力以后,还有什么是值得玩味的?!我们还有什么是拿得出手的?
  端午已变成了韩国人的端午,传说中医正在变成韩医。当中医再变成了韩医的时候,我不知道那些摒弃中医的人士,一味地崇洋的人士,又有何感想!是否还有底气站出来大吼:中医是伪科学,消灭中医!或者中医变成了韩医后,才不会被摒弃,才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弘扬。这或者也是中医不幸之大幸也!呜呼!
  当有一天属于中国人的中文文字,变成了四不象的时候,是不是中文也变成了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唏嘘嗟叹……回首红尘里,美丽的唐诗仍然飘逸浪漫在岁月的烟云里,芳华依旧……那么,与她邀约吧!相信文化、相信传统、相信历史、相信智慧、相信美、相信唐诗,相信永恒!

(参考资料:《唐诗的美丽》作者:杨仁明,来源:《学习时报》)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