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论剑】七绝圣手王昌龄PK诗仙李太白

2016-03-29 云帆诗友会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是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在写绝句方面确实是一绝,有人认为他在七绝上的功力之深唯有李白才能相比。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高中进士,时年三十七岁。之后,他补入秘书省校书郎。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秘书省隶属中书省之下,是中书省的一个文化事业单位,掌管国家的经籍图书,类似于国家图书馆。秘书省校书郎则掌管校对典籍,刊正文章,是个正九品的小官。官是不大,但颇清闲,后来王昌龄就下基层当了汜水县尉,别看县尉官职虽小,但却是仕途晋升的正道。唐朝的那些大官,都是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这样的做法也对,不然书生们一开始就在中央,不了解基层的情况,容易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不过王昌龄生性也不是会当官的人,不久就因文致祸,他写了一篇《梨花赋》讽刺了权贵,此后就连遭贬谪,《唐才子传》上说“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看来王昌龄也是个不拘于世俗,特立特行的人,所以当时也是毁谤多招。王昌龄那首《芙蓉楼送辛渐》中有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想必就是有感而发吧。
         王昌龄后来贬为龙标(今贵州锦屏隆里古城)尉,当时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李白和王昌龄是好友,有诗赠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另外王昌龄和孟浩然也是好友,而且据说孟浩然之死和王昌龄还大有干系,当时孟浩然正在生背疮,结果两人相见后,逸兴横飞,越谈越是投机,于是置酒痛饮,不想孟浩然有病本不能饮酒,竟因此疮发而死,也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为人,看他交的朋友就行了。王昌龄和李白、孟浩然既然都是好友,历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昌龄肯定也是潇洒豪放,不拘于凡俗之人。
       但所谓“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冰心一片的王昌龄当然也为很多俗人所忌,所以安史之乱时,王昌龄准备回家乡途中,在毫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这个闾丘晓不知道因为什么嫉恨王昌龄,肯定也不是好人。好在“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后来闾丘晓也落在一个叫张镐的人的手中,张镐要处决他,闾丘晓说他有八十老娘要养之类的话来求饶,结果张镐说:“那被冤杀的王昌龄的老人谁来奉养?”这个闾丘晓才惭愧沮丧,无话可说。张镐算是给王昌龄报了仇啦,但王昌龄因此不知少留下多少诗篇,却是无法挽回的了。
顺便说一下,这闾丘晓是姓闾丘名晓,记得有一个凤凰卫视的女记者,叫闾丘露薇,就是姓这个姓吧。有些不知道的记者还问人家是不是像某些人一样前面加了个夫姓才变成这样的姓名,其实不是这样的。
        让我们来看一下王昌龄诗作吧,王昌龄的边塞诗在盛唐诗人中也是十分出色的,像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读来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在意境上倒有几分相似之处,有时就见有些不大熟悉诗的朋友把此诗和《凉州词》弄混了。不过这首诗在气势上比《凉州词》更积极向上,更能体现出盛唐时那种雄浑有力的脉膊。王昌龄还有一首出塞也是写得雄浑苍凉,千载之间不知鼓舞了多少将士豪杰: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对于这首诗,明代李攀龙曾夸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有人评说此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说:“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清沈德潜《说诗一语》)。意思是讽刺守将无能,和高适《燕歌行》那首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差不多意思,一般讲诗时也是这样讲的。不过在这里,提一点不同的想法,总觉得以王昌龄边塞诗惯有的气势,并非就是这个意思,王昌龄边塞诗一般都是比较慷慨激昂的。而且这首诗后面一首是这样写的: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紧接的这首诗,描写的可不是一个“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那种腐化将军,而是一个身先士卒,奋勇当先的将军(从白玉鞍、金刀之类的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将军,不是一般兵卒)。所以和上面的第一首出塞诗联系起来看,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大概是说,只要有龙城飞将这样的英雄在边关镇守,胡兵胡马就休想踏过阴山一步!这才是盛唐时恢宏壮观的气度!
        在王昌龄的时代,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社会上的风气也高昂尚武。虽然王昌龄也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诗句来作些感叹,但只是类似于“十五的月亮,你也思念,我也思念”那样的思念之情,诗句中的意境却没有像后来此类诗作中的征妇们那样充满痛断肝肠的凄凉。而且王昌龄在《青楼曲》(这里的青楼并非妓家,而是贵族少妇们的闺楼)中还写了这样的诗句: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扬。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第一首里有两个镜头,千军万马回师长安,楼头的少妇在悠闲喜悦中弹着银筝,好像是欢迎她归来的良人,而第二首就说得更清楚了,她的夫婿凯旋回来,正要封侯赐赏呢。这两首诗中,透出来的是其他时代罕见的积极上进的气度。
        王昌龄不但描写金戈铁马的塞外风光很精妙出彩,而且写女子们的心态和生活也是细腻鲜活。像这首: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读罢此诗,仿佛看到一个人面如花的清纯女子,从清清的荷塘中传过来缥缈的歌声,这让我们不禁想起朱自清写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这里面荷塘是有了,但是什么美人啦裙子啦,都是他瞎想出来的,但是王昌龄这诗中却真有个鲜活可爱的美眉,在荷塘中忽隐忽现,更增美景美色。

  王昌龄还有不少宫词也很出色,像这首《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诗且不说诗中的意思,一看就惹人喜欢,因为单这首诗上的“金”、“黄”、“梧桐”、“秋叶”、“珠帘”、“夜霜”、“玉枕”、“南宫”等字样,就觉得像一幅流丹溢彩的工笔仕女图,金玉满堂般的典雅端丽中又透着一种莫名的寂寞惆怅。像这首《西宫春怨》也是这样: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的宫词诗里的景物常有一种富丽堂皇的气象,感情也写的柔婉含蓄,和宫词这个体裁很相配。所以王昌龄的宫词写得实在很不错,不逊于后来写有百首宫词的王建。
       王昌龄外号有人说应是“诗家夫子”,而不是“诗家天子”,虽然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新集》卷三中说过:“史称其(昌龄)诗句密而思清,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其尊之如此。”但是,有人考证说可能是“夫子”和“天子”字形相近而出现“形讹”的现象。在旧时“天子”这个称号可不是随便叫的,“诗仙”可以叫,但“诗天子”这个称乎比较犯忌讳,有僭越之嫌。而夫子,一般作为对老师或者有德有才之人的尊称,还是比较普遍的。像李白说的“吾爱孟夫子”之类。而且据考证“琉璃堂”当是王昌龄在江宁时的旧址,王昌龄在那里曾经有过教授生徒,讲习诗文的事迹,故而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说。
       但“诗家夫子”这个外号,却显得太不够响亮了,而且一提“老夫子”这个名称,就容易让人想起那些迂腐古板的家伙。王昌龄既然七绝诗才冠绝一时,在诗坛确实有万人之上的地位,仅略逊于“诗仙”、“诗圣”而已,所以在这里还是喜欢满怀崇敬地叫他是“诗家天子”王昌龄。

       摘自《沉醉唐风——书剑飘零的唐代才子》研究出版社,有改动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或:67312662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