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来晒!大神李白和他高大上的朋友圈: 志存高远,寄怀仁政!
盛唐时代,那个帅哥诗人李太白,仗剑走天涯。不仅颜值高,才学高,粉丝也是高大上滴!
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一语点出古代文人的劣根。文人间的互相攻伐,导致了非常恶劣的后果。盛唐诗人却一反其道,在现存的盛唐各家诗集中,没有一首是互相攻击的。惺惺相惜,仰慕赞叹的诗却随处可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几句诗就将孟浩然潇洒脱俗的诗人形象推到了民众面前,令人产生无尽的艳羡。“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一代诗圣杜甫都对李白如此叹服,谁还敢对一身“缺点”的狂人李太白指指点点?诗人间的互相推重,不但保护了诗人与凡人不同的脆弱情性,而且引领社会各界人士举目仰望诗人的特殊气质。
盛唐诗人的生存方式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人生的大半时间在“漫游”中度过,李白如此,杜甫如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如此,连做高官的高适亦莫不如此。“漫游”开阔了诗人的眼界,浇铸了诗人胸中的块垒,丰富了诗人的人生体验,增强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审美感受。可以说,盛唐气象就是在诗人的“漫游”中抒写出来的。盛唐诗人的漫游,是一游三年五年,地及东西南北。况且他们不是“一盆一钵走天下”的苦行僧,而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浪漫主义者。这些巨大的花费绝大多数都由各路朋友“赞助”解决:盛唐气象,盛唐的友情,令人神往!
一、贺知章:金龟换酒传佳话
初入长安时,曾任太子宾客的贺知章,慕名到客栈访李白,二人一见如故,李白把刚写的《蜀道难》拿给贺知章看,只见开篇写道:“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随着这震撼千古的一声长叹,李白用他那神奇莫测之毛,把实地景物与历史神话熔为一炉,挥洒出一幅壮丽奇险的蜀道山水图卷,“惊风雨,泣鬼神”,贺知章尚未读完,便激动不已,连连赞叹,称李白为“谪仙人”,拉着李白到酒楼喝酒畅叙。 酒酣之际,贺知章竟解下身上所佩金龟(皇帝赐给他的信物)充酒资。
李白对此十分感动,一直念念不忘。贺知章去世以后,李白写下了《对酒忆贺监》哀悼他,回忆往事,潸然泪下: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直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二、王昌龄:江湖夜雨遇知己
在李白的好友当中,王昌龄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位。
王昌龄字少伯,生与公元690年,比李白大11岁。王昌龄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少年时像众多清贫家庭中的子弟一样一边耕读,一边多方奔走以求仕进,王的人生规划在干谒不成、边塞求功未成,三十岁才转向科举以进士登第任秘书省校书郎。三十四岁以博学宏词登科任河南汜水县尉。四十一岁贬岭南,四十三岁任江宁臣,五十一岁贬龙标尉,六十岁于安史乱中,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沈德潜《唐诗别裁》四称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谓之唐人骚语可。”这一见解极为深刻。王昌龄的绝句主要表现四方面的内容:即边塞、离别、闺怨和宫怨,尤以后二类的分量较重。追根溯源,历来的闺怨诗也好,宫怨诗也好,无不包含诗人自身的隐忧。宦海中几度浮降,囿于现实生活的不得志,浪漫情怀隐而不发,诗作多表现的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挣扎抵抗,束手就擒的认命、几分低头的无奈和世事沧桑,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闻讯后,王昌龄一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真意切,意蕴深长: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结识孟浩然的时间,当在开元十三年(725)。王琦《李太白年谱》说:“开元十三年,太白出游襄汉。”
另据刘文刚《孟浩然年谱》,开元十四年三月,孟浩然出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白。李白在黄鹤楼作诗送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称孟浩然为“故人”,因此二人成交必在开元十四年三月之前。
李白对孟浩然却极为仰慕。他在《赠孟浩然》诗中写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楫清芬。
诗人对孟浩然倾注了一腔真情,热烈地赞美了他的高洁品质。李白是把孟浩然当作学习的榜样的,钦佩他甚至到了“高山安可仰”的程度。孟夫子有此粉丝,妙哉!
李白和杜甫的友情回肠荡气。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春夏之交至天宝四年秋季,李、杜在兖州相遇,不久结识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后李、杜又至济南,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0岁。三人同游,打猎、饮酒、赋诗、论文。在盛唐,这一年半的交游,乃是唐代诗歌达到一个高潮的象征。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边塞诗三大诗潮在汇聚在此次相遇中,蔚为壮观。
这里且说李、杜。
李白“济苍生、安礼稷”、“使寰区大定,海宴清一”之志,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相契合。其创作影响杜甫,其少任侠、重义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着杜甫。对人生、对诗,两人心灵相通。两人相互尊敬,友谊诚挚。对诗的迷恋,将两颗伟大的心连在了一起。李白与杜甫从隐士范十庄园返归鲁城,李白口占一诗《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感此诗,杜甫以《赠李白》作答: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互相戏谑的诗歌,体现了两人深厚的感情基础,也表现出人互相理解的深度,可谓知根知底,别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的。
后来两人离别,李白居东鲁沙丘城中,夕阳西下时,思念起远行之后的杜甫,心潮如汶水浩荡,便以诗寄情,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曰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如果说李白对杜甫的思念如汶水之浩荡,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则似清风之不绝,作于天宝五年(公元746)的《冬日有怀李白》和作于次年春的《春日忆李白》,可谓心心念念不忘昔日好友:
《冬日有怀李白》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
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
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安史乱起,两位诗人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李白因永王璘事件入狱,后遭流放。而杜甫则携家逃难,当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听到李白身陷囹圄,下落不明,生死难料之际,对友人的魂牵梦绕,写下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还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间,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三夜频君梦,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还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第一首对李白的挂念、担忧倾泻于诗句中,而第二首更是惋惜一生傲骨,憔悴、寂寞的好友。
然而思念的潮水不断,又写下了:
《天未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凉风兴起对好友遭遇无限同情,而李白的纵横才情只有“投诗赠汩罗”才能得到知音。千里关情,令人动容!
安徽省南部青弋江的上游(今泾县水车乡境内)有个桃花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里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唐时,桃花潭边有个叫汪伦的青年人,很爱听诗书,每次经过私塾,见老先生讲诗书,总是悄悄地在窗边听一会儿。当时,诗人李白已名扬天下,汪伦很喜爱他的诗,他常常想:要是能亲眼见到李先生,该多么幸福啊!
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对汪伦招待李白的情节,有这样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原来,汪伦知道李白喜欢游历山水,又爱喝酒,于是投其所好跟李白说自己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当李白欣然前去,却发现这“十里桃花”只是渡口的名字,而这“万家酒店”不过是一个万姓人家开的酒店。汪伦用了小小“伎俩”就把李白给忽悠到了自己家做客,为了“追星”他也是蛮拼的嘛!不过,尽管是被忽悠,李白仍然很高兴地“款留数日”,这就得“归功”于李白的豁达和汪伦的热情款待啦。
李白临走前,汪伦和全村人在渡口摆了宴席为他饯行,并拍手踏歌,好不热闹。这样的盛情之下,李白作《赠汪伦》一首表达朋友间的友情,情真意切,千古动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欢迎各位诗友投稿
投稿邮箱:
caochuyang_@126.com
或:6731266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