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读│旧金山怎样打败了洛杉矶?
How San Francisco Beat L.A.?
旧金山怎样打败了洛杉矶 ?
1970年,洛杉矶和旧金山同为比较富裕的都市区,为什么今天二者差距越来越大?本书提出一个富有争议然而更让人信服的原因——时代精神(zeitgeist),即两地显著不同的企业文化、政策和管治。
Michael Storper, Thomas Kemeny, Naji P. Makarem and Taner Osman,2015. The Rise and Fall of Urban Economies: Lessons From San Francisco and Los Angel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ources:http://www.sup.org/books/title/?id=22080&local_ref=new
http://www.sfgate.com/books/article/The-Rise-and-Fall-of-Urban-Economies-6511749.php
城市是财富创造者。23个巨型城市区域就创造了1/4的世界经济产值。1978年以来美国90%的经济增长来自254个大城市,50%的增长来自30个最大的都市区域。美国经济一半的就业集中于1.5%的土地之内。
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世界范围内,大城市居民收入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倍。美国一百万人口以上都市区的人均收入比其余地区高出40%。
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之间收入差异同样巨大。美国都市区年均收入从得克萨斯的布朗斯维尔的23,000美元到旧金山湾区的75,00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3倍多。并且收入的区域差异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差异,教育、健康和生活机会的差异。
21世纪时第一个城市的世纪,城市作为财富创造者作用日益显著,但城市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将继续分化。1492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甚至在1750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还高于西班牙和英国,然而之后三百多年中国陷入衰落,直到最近才开始在收入阶梯上爬升。1970年,底特律是美国第六富的都市区;今天底特律的排名降到第52位。
《城市经济的兴起和衰落:旧金山和洛杉矶的经验》深入比较分析美国加州两个都市区域旧金山湾区和洛杉矶,两者起点相似,却走了非常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今湾区仍居收入等级顶端,而洛杉矶排名却大幅跌落。这两个重要的都市区域经济应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差异显著。
本书挑战了许多关于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并揭示新的运作机制。本书作者认为,必须理解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经济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和制度因素——三者共同决定了区域经济如何应对机会和挑战。本书作者提出,都市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公司的组织变迁、人际网络和领导者网络,而这些因素过去研究甚少。通过深度研究旧金山和洛杉矶,本书为经济发展研究和世界城市区域研究提供经验教训。
双城记:1970年代以来的旧金山和洛杉矶
2009年,洛杉矶有1760万居民,美国第二大都市区。洛杉矶名义总产值为8760亿美元,世界上第十四大经济体,排名在墨西哥之前,落后于澳大利亚。
同年,旧金山湾区总收入为5.76亿美元,人口740万,世界排名第十八,在土耳其之后,印尼之前。
从地区总产值来看,大洛杉矶地区(包括洛杉矶县、橙县、河滨县、圣伯纳丁县和文图拉县等地),是世界第三大或第四大的都市区,而旧金山湾区则位列世界第20大都市区。从人均收入来看,旧金山是世界500万人以上地区中最富有的,而洛杉矶则排名第20位。
洛杉矶往往被认为是大规模郊区蔓延的典型,但这是错觉。洛杉矶都市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甚至高于纽约都市区,也比旧金山湾区密度高。
洛杉矶都市区
洛杉矶拂晓
洛杉矶市中心
旧金山都市区由10个县组成,除了旧金山市区外,湾区还有两个密集城区,奥克兰和硅谷。
旧金山都市区
硅谷
旧金山市中心
1970年以来,洛杉矶和旧金山经济发展道路大相径庭。洛杉矶的收入水平开始落后于旧金山,并且两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1970年,洛杉矶的收入水平是旧金山的92%;2008年,这一比例降到70%。
1970-2008年洛杉矶和旧金山人均收入
旧金山住房成本高,可能会抵消部分高收入。本书作者扣除住房成本(包括租房和买房成本)估算真实家庭收入,发现旧金山相对于洛杉矶的收入优势依然存在,甚至还高于名义收入。
1980-2010年旧金山和洛杉矶真实收入
洛杉矶不仅落后于湾区,与美国其他主要都市区相比也相形见绌。洛杉矶收入排名从1970年的第4名跌至2009年的第25名,而同期旧金山收入排名一直位居前茅。
美国主要都市区收入排名
双城经济表现差异如此之大令人惊讶,尤其这两个地区具有许多共同点:两地都在上个世纪由于国内和国际移民涌入,从而人口增长数倍,并且两地都有相当大比例的拉美裔人口。两地人口教育水平都很高,1970年,洛杉矶和旧金山分别有13%和17%的25岁以上人口具有本科学历(当时美国平均为11%)。两地依托资源丰富加州,受益于州内良好的企业和金融联系发展迅猛。两地都吸引了联邦政府二战后大量国防相关的高科技产业投资。两地都生产服务全球市场的高科技产品,例如飞机、半导体、软件和电影娱乐业。两地都有重要科技研究社区。两地的自然美景、气候和高品质生活利于房地产业发展,吸引有钱人搬入。两地共享加州的政府结构、制度和财政政策。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1970年时发展水平相近的湾区和洛杉矶都市区——当时二者无论在真实家庭收入、创新、投资、教育和创新产业就业等多项指标均不相上下——却在那之后拉开了距离?
湾区经济持续增长,居美国都市区经济发展榜首,不仅真实家庭收入(扣除住房成本)比洛杉矶高出50%,教育水平、创新产业就业、专利数目和风投资本亦优于洛杉矶。洛杉矶全面落后,几乎沦为中等城市区域。
尽管洛杉矶在威尼斯海滩和圣塔莫妮卡发展高科技和媒体产业的“硅谷海滩”,力图追赶,但湾区发展新经济获得绝对胜利,而洛杉矶则落败。
为什么旧金山打败了洛杉矶?
旧金山是如何做到的?
本书详细分析了两地经济发展趋异的不同因素。第2章讨论两地经济的产业组成。第3章讨论两地的劳动力组成,包括技能、工作类型和工资。这两章的分析结果表明,一旦把资本和劳动力分解,已有文献认为两地经济相似的观点其实站不住脚。经济比表面看上去的差异更大。第4章对特定产业进行案例研究,分析这些产业如何转型,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和机会。两地1970年代以来的经济结构演化、劳动力和工资结构具有显著差异,两地发展出非常不同的基本组织生态。
本书第二部分讨论两地的制度框架。经济发展的主要理论认为存在外部和内部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外因包括技术、贸易和要素成本,内因包括组织资本、劳动力、信息、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和政策。第5章讨论经济发展政策,和政府结构和治理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第6章讨论主要的组织行动者如何感知问题和机会,如何制定政策目标。第7章比较企业和行政网络的结构,本书称之为“关系基础设施”。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前文讨论的不同因素。第8章提出两地的集体精神,或曰“时代精神”非常不同。这一点非常重要,某些地区/国家表明看结构非常相似,但深入分析发现实际差别很大。第9章,在案例研究基础之上,经济发展分析领域进行反思。除了总结我们对于趋异种种因素的认识之外,通过对两个都市区域的比较分析,思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论和数据的参考价值。
本书系统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常规原因:洛杉矶航空产业的衰落、硅谷的崛起、不同的移民模式、变化中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政策、城市便利性等,并逐一否定。
例如,两者经济表现的差异,是因为外来移民导致的吗?
洛杉矶比湾区外来移民更多,不过两者的区别并不显著,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接近,比美国全国平均速度略高。
1970-2009年人口和人均收入年均增长速度
既然洛杉矶接受更高比例的外来移民,是否说明洛杉矶是更好的“机会机器(opportunity machine)”?对于两地不同经济表现的一个常见解释是,低技术移民对于洛杉矶经济发展的影响。本书第3章论述,无论是对移民全体而言还是对某一群体移民(不同族裔、年龄、教育水平群体)来说,洛杉矶为外来移民提供的机会质量相对于旧金山更低。
再如,两地经济表现的差异,是因为收入分布不同导致的吗?作者利用人口普查的工资收入估算了地区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见下表)。旧金山和洛杉矶收入分布大致相同,基本对应于加州整体收入分布水平。1980-1990年代南加州收入水平不平等程度稍高,但这一差距在2007年基本消除。
工资收入的基尼系数
本书提出一个富有争议然而更让人信服的原因——时代精神(zeitgeist),即两地显著不同的企业文化、政策和管治。
湾区的“开源文化(open source culture)”促进更开放的流动渠道,人、观念和资本在企业之间、业界和学术界之间自由流动;与之对照,洛杉矶企业和政府则盛行自上而下的“大狗”文化,以及大好莱坞工作室、大航空企业和大药厂传统上自给自足的企业管理系统。湾区投资者、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具有充满活力的关系网络,洛杉矶则付之阙如。
湾区具有更深、更强自我意识的区域思考的历史。海湾本身是分散的城市和县市之间合作的障碍,拯救湾区运动促进区域身份的形成。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企业和行政领导(例如湾区委员会)不遗余力地宣传湾区的“互联创新系统(interconnected innovation system)”,强调人力资本和风险投资的重要性,塑造创造“高工资、高技能”经济的共同愿景。
相对于南加州,湾区的组织和关系资源更强,这些资源是新经济发展的关键。
与此同时,洛杉矶则摇摆不定。客观地说,199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济衰退对洛杉矶打击更大,房地产市场遭遇更严重更长期的衰退,再加上1992年的洛杉矶暴动。尽管洛杉矶的领导偶尔谈起新经济,他们实际上更多关注如何留住城市的轻工业、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改善物流交通系统。湾区驶上了强调科技、创新和技能的“新知识经济”的高速公路,而洛杉矶则走向了“低速路”,因此付出代价。
“洛杉矶领导层坚信他们能够通过变得便宜而扭转乾坤,然而走这条路(低成本),他们只能去跟得克萨斯、阿拉巴马和墨西哥竞争。……他们以社会公平的名义,呼吁为低技能工人创造就业。但这一高尚的动机来自过时的经济发展信念,而且并不适合洛杉矶的市情,洛杉矶的规模和密度、高地价、高人力成本和高消费水平决定了它属于高成本都市区。”
我们能从这两个都市区域学到什么?
本书有关双城的对比分析不仅对加州,对于讨论当代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争辩亦有借鉴价值。
经济发展具有不同区域尺度,包括国家效应、邻里效应和区域效应。
首先,对城市进行国际比较时,展现出强烈的国家效应。例如,世界最高收入的前50个都市区,大约有40个在美国,反映了国家生产力差异对于都市区域的影响。
在连续统的另一端是都市区内部的邻里间的差异也非常大。洛杉矶和旧金山都市区域之内,既有年收入低于20,000美元的贫困社区,也有年收入10倍于此的富裕社区,此为邻里效应。
介于两者之间是一国之内都市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效应很重要,但差别很大。区域人均收入既与邻里效应重叠,又掩盖了邻里效应差异,还反映了国家效应对区域的影响。
本书总结了发展研究、区域科学和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科学的制度方法对城市经济发展分析的适用性和局限。
经济发展的三大理论框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