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中和农信 2021-08-25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发布会现场
2019年12月4日,由中和农信主办、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郑文凯先生致辞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郑文凯先生在发布会开幕致辞中表示,“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效,预计到2019年底,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将超出既定目标任务的90%,贫困人口将不足600万,贫困县将不足60个。明年将全面解决绝对贫困这个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减贫数据统计记录以后,我国第一次把贫困人口降到1000万以下,意义重大。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扶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还有许多脆弱群体。
郑会长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报告”的资料丰富,数据翔实,案例生动,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报告。报告比较全面地、用特写镜头描述了当前农村金融的需求、供给、服务各方面的状况。报告的发布给整个国家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进程,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帮助。
郑会长希望参加发布会的专家、学者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发展农村金融,推进面向农村、农户的小微信贷事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也希望金融主管部门在对推进多元化的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给予更深入的研究、思考、关注和支持。
--报告发布--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从农村金融供给和农村金融需求两个方面开展。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先生完成了《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报告,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张龙耀教授团队统撰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
该研究历时2年,对6个省60个县180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4000多份有效问卷和几十家机构访谈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研究报告。报告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现状、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 俞建拖先生解读研究报告作为《贫困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信贷供给》的撰稿人,俞建拖先生从供给的角度解读了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供给侧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报告从宏观层面进行了分析,也通过对5个县域的调研,从微观上进行了分析。
根据俞建拖先生的研究,2003以来,以农村信用社为突破口的农村正规金融系统改革完善了机构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有所提升、业务范围在扩大、供给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内容和领域多样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改革的不足。主要是改革没有到位,有些机构的潜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城镇化过程在金融业务中被忽略,金融有效创新不足,多重委托代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等。在传统信贷技术和模式下,正规金融部门在农村的金融供给遭遇显著瓶颈,没有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研究认为,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观念上取得突破,切实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注重城镇化进程中消费型和生产型金融需求。破除供给瓶颈要依托于技术进步的金融创新要打破金融供给在县域的垄断性,推进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的衔接,推动传统正规金融与新型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竞争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研究提出要纠正金融扶贫存在的观念误区,明确金融功能和财政功能的差别,在扶贫中协同使用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但是金融服务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的根本性原则。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张龙耀教授解读研究报告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张龙耀教授主要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报告由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现实背景和理论反思、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需求调查与分析、小额信贷的普惠逻辑以及结论和政策建议四部分组成。
张龙耀教授强调,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点上发布这个报告,非常有意义。2020年全面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后,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农村金融如何继续支持扶贫,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对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课题组调研了河北、内蒙、辽宁、甘肃、四川、湖南6省60个县180个村。样本县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够代表中国贫困地区经济经融情况。调研内容包括贷款来源、贷款类型、贷款需求和可获得性等,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相关数据。
样本农户信贷需求和信贷可获得性研究指出,农户的信贷需求依然旺盛,31.39%的样本农户存在正规信贷需求。但是传统银行机构信贷满足率仍然较低。仅有18.38%的农户通过申请获得银行贷款。信贷满足率低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农户贷款申请被拒绝或贷款获批但是额度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户有信贷需求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向银行申请信贷,这部分农户占到有信贷需求农户的35.55%。
进一步的分析解释了信贷满足率低的原因。合约条件限制(如需要抵押担保)、隐形交易成本高(贷款程序复杂和时间长)、担心贷款潜在风险等都是使农户对银行贷款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
农户有信贷需求但未申请贷款原因


研究报告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信贷市场的情况后指出:相对于非贫困县,贫困县农户信贷需求水平高,但是信贷可获得性水平较低,反映出贫困地区仍然是我国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重点区域。相对于非贫困户,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水平差异不大,但是正规信贷可获得性水平较低。
贫困地区样本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和可获得性 研究报告的第三部分分析了小额信贷的普惠逻辑。从小额信贷服务群体的特征,其正规信贷获得能力动态变化,信贷合约特征几个方面阐释了小额信贷的普惠逻辑。
小额信贷的普惠逻辑首先在于其客户主要是被正规银行排斥的农户,对正规银行信贷形成重要补充。
其次,贷信贷在给予农户信贷支持的同时,帮助农户获得信用记录,完成由“信用白户”到“信用毕业”的过程,降低了中低收入、中低资产、低社会资本的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门槛,承担着这些不受银行青睐的农户进入正规信贷体系“垫脚石”的作用,改善了农户的融资能力。
第三,小贷信贷的特殊信贷合约形成了与正规银行迥异的客户筛选机制,能够为农户提供更为灵活的贷款方式,如规模更小、期限更短、时间更快等,这是小贷信贷益贫普惠的重要理论机理。

样本农户正规信贷获得能力动态变化(小额信贷客户vs.非客户)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调查”报告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更好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政策建议。
第一,坚持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改革导向,正确发挥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解决农村地区尤其是中低收入小农户“融资难”和“融资贵”的有效金融政策不是以行政方式要求各类金融机构以较低的利率增加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而是在建立一个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并允许其根据贷款对象的风险和成本的不同进行差别化的定价,通过市场竞争解决“融资难”问题之后,“融资贵”的问题则自然迎刃而解。
第二,坚持农村金融机构正确的发展方向,引导其有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内部治理机构,对主要股东和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进行明确规定,以吸纳旨在促进服务当地、支持乡村振兴的股东和董事为主,以保证其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增加对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差别化的改革措施。
第三,重视非存款类放贷机构的作用,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发挥其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补充作用。重点发展小额信贷机构,降低小额信贷机构准入门槛,对在县域内开展金融服务的,可参照农村金融机构和补贴和税收政策,对于一些经营良好的小额信贷机构允许其跨区域经营或者升级为全国性小额信贷机构,为此类非存款类放贷机构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四,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推动数字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逐步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弥补一些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