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发布丨探秘高校博物馆之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

公纺织服装博物馆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位于骊山脚下的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面积1000余平方米,共分三个馆区,分别是:纺织科普馆、西部民族民间服饰馆、现代服饰馆。目前,博物馆收藏展品1000余套系,是中国民族博物馆在西北地区的唯一分馆。




在线参观

 

西安发布现场直播采访我校纺织服装博物馆。点击链接地址,查看本次直播回顾。题目:探秘隐匿在西安的高校博物馆之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

地址https://www.yizhibo.com/l/Mb1rTMvAMFhio3y3.html


1纺织科普馆


主要通过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从纺织技术、纺织产品、纺织设备等方面对纺织专业的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纺织科普馆的纤维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各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在纱线陈列区,主要展示了常规纱线、花式纱线及花式纱线产品等;在织物陈列区,主要展示了棉织物、毛织物、丝织物和麻织物等;在成果陈列区,主要展示了由学校师生参与研发的一些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如由西安工程大学姚穆院士负责研发的军港纶和非典防护服;由山东鲁泰纺织集团生产的全棉1.96特克斯(英制300支)纱和面料,它代表了目前世界棉纺织行业的最高水平。

纺车、织布机展示

此外,纺织科普馆还收集展示了一些曾在西部地区农村广为使用的纺车、织布机及其他纺织工具。


2西部民族民间服饰馆


主要针对西北地区民族民间服饰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保护和抢救西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学校服装专业师生提供学习、实践和设计创作的一手资料。

西部民族民间服饰馆主要陈列的展品为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如蒙古族的袍服、马靴;土族女子的七彩袖;裕固族的头面和红缨帽;青海和甘肃南部地区的藏族服饰等。


博物馆收集了中国近现代服饰织绣花边1000余种。花边,又称“绦子”或“阑干”,主要用于镶滚衣服的边缘,一般多用于衣服的领口、袖端、襟边及下摆等。我国服饰使用花边,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目前,馆内收藏的近现代服饰织绣花边中最窄的仅为1—2毫米,最宽的达到100多毫米,大部分为彩色丝线、人工机械织造,小部分是手绣印染。这些花边构图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有象征吉祥富贵的各种花草、树木、鸟禽、龙、凤、鱼、蝶等形象,还有各种镂空绣织的几何纹样以及反映历史人物典故的图案等。在色彩搭配方面,更是绚丽多彩,有的雍容华贵,有的富丽堂皇,还有的朴素典雅,适应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需要。

另外,西部民族民间服饰馆还收集展出了一些与服装制作有关的传统工具,如内置炭火的辽代熨斗、压制鞋底的石头、丝线样品等。


3现代服饰馆


主要收集展示了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专业师生的部分获奖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服装设计发展的脉胳轨迹。现代服饰馆还展出了学校参与研发的部分军服,如97式军服、07式军服等。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集中展出近年来学校参与研发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型纺织产品,同时还收集展出了一批国内开发的其它新型纺织产品。

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展品——多异多重复合变形新型长丝,又名“军港纶”,是由西安工程大学姚穆院士领衔研发的。军港纶经纺、织、染、整等环节,可分别加工出用于四季穿着的军服面料及配套的里料、衬料、辅料。由姚穆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还设计出了包括成衣加工在内的整套加工工艺系统,攻克了原料聚合、化纤纺丝、织造、染整、制衣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难题。该产品先后装备了我军驻港、驻澳部队和建国50周年国庆阅兵部队,现已装备全军,并应用于公检法、武警、工商、税务、民航等部门的制服及民用服装。该产品具有“导汗透湿”、“耐磨”、“抗静电”“可机洗”、“洗可穿”、“易保养”等功能,色牢度优良,抗起毛起球,抗钩丝性能优越,提高了我国的军服及制服的现代化与功能化水平。该项目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九·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一届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



博物馆的另一个代表性展品——非典防护服,其面料采用了由姚穆院士、周国泰院士等花费10多年心血共同研究开发的聚四氟乙烯(PTFE)微孔隔离过滤透湿复合膜为主体的复合织物材料,能够有效隔离病毒、细菌,其病毒防护效果高达99.99%以上(国家标准为70%),是一种新型防护服。该防护服不仅能有效隔离病毒、细菌,而且轻薄、透气、透湿、排汗、防粘贴、防水效果好,有效地解决了夏季酷热条件下一线医务工作者的防护难题。该防护服还具有不吸尘、轻巧、可重复洗涤、使用15次等特点,适用于临床医护人员阻隔和防护具有感染性的飞沫、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尤其适用于较高污染环境的非典治疗病区。


除展示各种新型纺织产品外,博物馆还对新型纺织技术进行了介绍,如微悬浮体染色技术,该技术是由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的邢建伟教授发明并命名的一种新型染色技术。采用该技术对蛋白质纤维及其纺织品进行染色,可以显著提高染料的上染百分率和固色百分率,缩短染色时间,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纤维损伤,大大提高纤维和纺织品的质量。该技术在2004年召开的中国纺织科技大会上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应用新技术,获得2004年科技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课题。该技术已经在羊毛、丝绸、山羊绒和大豆蛋白纤维的染色中获得推广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博物馆还收藏有近现代汉族传统服饰多件,如清中晚期的黑地盘金平针绣对襟霞帔、清中后期的粉底暗花缎面云肩领大襟大袖衫等。收藏的霞帔为圆领、对襟、双开气。胸部为盘金绣五品白鹇补饰,太阳的图案用细小的珊瑚珠盘成。

在衣襟下端以盘金法绣五爪行龙各一,背面补饰下面刺绣五爪团龙,并用彩色丝线在下摆处饰以海水江崖,满绣吉祥云纹,云中有蝙蝠出没,寓意“万福流云”,另绣有仙鹤、锦鸡、孔雀、云燕等飞禽穿行云中。霞帔纹饰精美华丽,工艺细致,寓意完美,为宫廷贵戚之女装。

清中期蟒袍

清中后期的女式粉底暗花缎面云肩领大襟大袖衫,以粉色暗花缎面为底,直身偏襟,左右两侧开气,领部装饰四合如意云间,衣襟、下摆及左右开气处均饰有白缎地刺绣镶边,用平针绣出亭台、花卉、垂柳、百子游园嬉戏等场景,镶边的头部均为如意云头,和肩部造型相呼应,边饰宝蓝色缎边,白色绣花挽袖。服装配色讲究,造型端庄典雅、富丽脱俗。


博物馆收藏有各式汉族民间童帽50余顶、近现代不同类型裹肚30余件。博物馆收藏的狮子帽为方狮子造型,错金大眼,巨齿獠牙,两耳高竖,生动可爱。制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在耳朵、尾巴、眼圈周围夹上黑、红、蓝各种颜色,以及毛茸茸的饰边,使狮子的形象显得更为逼真传神。博物馆收藏的龙头帽也比较少见,除了口鼻造型与狮头帽、虎头帽有所不同外,尤其突出的是它的角,在帽顶的正中除饰有三个立体的尖角外,帽子的两边还各有一只高高竖起的龙角,整个帽子工艺精美,透露出一份龙的威严。


博物馆的收藏包括了各个年龄阶段的裹肚,刺绣精美,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肚兜的材质、用色、图案和工艺与穿着者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面料多以棉布和丝织品为主,颜色以红、白、粉、蓝居多。儿童一般穿五毒裹肚,青年女子穿着莲生贵子、富贵牡丹、鱼钻莲、蝶恋花等,青年男子的肚兜,则色彩素雅,内容多以二十四孝、聚宝盆、吉祥如意、岁岁平安为主,中年人的肚兜色彩典雅,多绣琴棋书画、历史故事,老年人的裹兜大多是晚辈敬献的,多为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的内容。




参观指南


地址:西安市临潼区陕鼓大道58号

联系电话:029-83116160

公交线路:306(游5)、307、914、915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站

开放时间:全年开放(免费参观,需提前预约)



往期经典


燕园文豪话成长,书香校园品人生

权威发布丨中秋、国庆节放假通知

有才华的人必看!金花校区环境改造提升设计征集公告



西安工程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编辑】:王典 杜幕荣 任文颖

【信息来源】:西安发布

【图片】:西安发布

【审核】: 张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