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在接受专访时这样说......
增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领域合作 为沿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贡献中国力量——专访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
过去一年,中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重大科技创新硕果累累,给民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如何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优化创新生态,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让创新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提供澎湃动力?3月8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Q:中国社会科学网: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层面,始终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您认为如何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如何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
A:高岭:实现国有企业科技创新首先是要建立健全我国特色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还要实现校企结合,建立以政府为指导、高校为依托、人才培养为抓手、科技研发及应用为宗旨、聚焦智能制造及互联网+的国有企业政、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新模式。
我们要强化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创新投入主体、科研组织主体、成果转化主体、创新收益主体、利益分配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制度保障。首先按照政府的经济职能及法律规范,科学界定政府的作用范围。以国有纺织企业为例,政府作用与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失灵”相关的问题有:R&D 投入不足问题、国内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如何通过政府的基础研究投入带动国有纺织企业的研究开发问题、纺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问题、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以及以何种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问题等。其次,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利益保障制度。
二是研发人员保障。人力资源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首先,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科研部门,吸引创新型人才;第二,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对核心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第三,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制度和健全的薪酬分配体系;第四,建立容错机制并通过创新型企业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三是资金保障。国有企业要加大注资力度,建立完善专项研发资金制度,支持研发工作,提升企业内部知识贮存量。同时通过资本市场、银行、基金等渠道扩大研发资金来源,还可与国外企业与实验室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合作,使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向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发展。
四是创新实验条件保障。扶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探索采用多主体投入、多样化组建、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行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探索在全球范围内产业价值链整合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在海外建设研发中心,积极利用国外创新资源,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孵化中试和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提高创新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Q: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什么是确保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并保持长期活力的基础?
A:高岭:以市场为导向是确保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创新并保持长期活力的基础。一方面吸引大量企业参与其中,通过竞争激发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对各类资源的有效调动作用,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企业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首先,应当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紧抓市场需求,完善市场营销机制。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设计研发。面对全新的市场需求,企业必须积极开发新技术、推出新产品,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且从实际工作来看,推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或者积极运用新技术生产产品,既能确保产品质量快速提高,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一般说来,引领科技创新的企业具有较大发展优势,同时也会倒逼其他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引领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最后,市场开发与管理。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广部门进行市场开发,把科研任务和生产活动区分开来,给科研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一步转化科技成果。
作为一种集成、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将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主体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攻克的科技难题为出发点,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极大地压缩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周期,而保障机制又是确保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要发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就要提高沿线地区纺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水平,以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以智能制造来推动纺织产品、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以“产融结合”来解决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以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和激励机制来解决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
Q: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如何促进创新资源整合?
A:高岭:我们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新模式,建立联合研究院、创新联盟等实体合作组织,组建成特色鲜明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我建议:
第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纺织企业与院校合作,成立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以及交叉学科的集成创新为科研重点,共同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加大力度推进前沿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上游基础研究和下游企业产品生产之间创新链的空白。
第二,打造高质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不断丰富完善纺织行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品创新联盟、协同创新联合体等组织与服务,突破组织边界,引导行业企业从关注竞争转向寻求协同,共享资源能力,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搭建全球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为充分发挥多方的产业与技术资源优势,纺织企业一方面可以与国内以及国外的科研院校进行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用高效融合的全球纺织技术研发平台,汇聚全球技术创新要素,加快推进纺织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共建国家级联合科研平台,深化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提升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搭建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对于纺织产业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为此,应以纺织制造为主体,跨领域组织联合相关力量开展科技攻关。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纺织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向企业提供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转移孵化、专业技术咨询等服务,强化服务资源支撑,加速纺织行业智能制造前沿技术的应用。
第五,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机构、国际科技组织与国际科学计划的协作,汲取与分享更多的智慧资源;共同发起联合研究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科技联盟,成立国际卓越中心等。
Q:中国社会科学网:针对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纺织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您有哪些建议?
A:高岭:智能制造是推动纺织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价值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纺织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第一,以产业用纺织品和航空、航天、军用等高端纺织品设计研发及生产为主要努力方向。以产业用纺织品和航空、航天、军用等高端纺织品为设计研发生产为主要努力方向,推动纺织企业与终端领域产业融合与协作,通过产业渗透和产业重组等形式,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协同创新,不断拓展终端市场。
第二,以智能制造为产品工艺创新和技术创新驱动。首先是将基于大数据平台、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物流、云计算等技术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智能生产,构成新一代智能工厂。同时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订单管理、定制平台等,通过对相关流程和环节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预测流行趋势,针对客户消费心理和行为进行商品的精准匹配和时尚消费习惯管理,为客户的社交需求提供建议,并把以上的整体营销解决方案推送给客户,实现从大规模的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实现快速反应,准确交货。纺织装备是纺织行业开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技术融合的载体,要推进智能化纺织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借用纳米技术、特殊纤维、光感和温感纤维、微型机器人等新型材料和技术实现纺织品在防辐射、防热、防电、防弹、防流行病、保暖、抗菌等方面的产业化生产。通过大数据收集处理的、针对个人特征的智能产品制造生产,将传统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升产品与服务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第三,以“互联网+”新技术推动纺织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一方面提升企业的智能管理水平,优化管理流程,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应对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通过供应链、市场和消费者之间信息数据的流动、挖掘和处理,能够更精准把握市场和客户需求,缩短供应链流程,实现生产和服务的智能化、柔性化升级。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创新纺织服装企业的营销模式,在继续发展传统外贸的同时,推动越来越多的外贸公司从事跨境电商贸易。通过应用阿里巴巴、速卖通、WISH、亚马孙、eBay 等跨境电商平台来增加对外贸易出口,发展跨境 B2C 模式,通过品牌优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创新人才培养、交流和激励机制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Q: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常说,人才是创新发展最重要的环节,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如何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A:高岭:随着纺织产业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急需熟知纺织流程特征的机器人工匠、网络工程师、自动控制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各类各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缺乏还反映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应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交流机制以及健全激励机制来解决纺织行业的人才缺乏问题。我们要重视本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把他们放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保护、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第一,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纲领。国内高校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纺织领域科研实力雄厚、专家云集的高校,在“产、学、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纺织领域高层次人才,扩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规模,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科技管理与政策、科技创业等培训,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智库。高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等方式,建立留学生教育资助体系,为企业量身定制培养纺织行业海外分公司外籍人才。也可以采取在高校设立纺织产业教授流动岗位的方式,从企业、科研院所等选聘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各地高校纺织产业教授,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
第二,创新人才的互联互通。通过综合性平台和专业性论坛等方式,建立相互结合的多层次、多领域纺织产业中外科技创新对话交流机制,促进优秀科学家、技术人才、企业家的跨国流动。同时也鼓励科技人员在中国和沿线国家之间开展科技志愿服务,解决技术问题,满足技术需求。
第三,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关键在于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在实现产学研协同中起主导作用,主动提出创新需求,学研机构按照企业需求完成创新任务;企业吸收和应用创新成果,根据其产业化价值给予相应报酬。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Q:中国社会科学网:如何增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领域合作,为沿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A:高岭:国有企业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层面,始终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领域合作,为沿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受技术、资金、人员、产业水平等条件的影响,普遍面临科技人力资源薄弱、先进适用技术不足、解决重大科技难题能力不够以及缺乏科技载体等瓶颈问题,他们迫切需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对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需求显著提升。与沿线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设备制造、高铁、核电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技术经验,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将相对先进的科学、技术、产业向这些国家流动、转移和扩散,可以加强相关国家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能力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
依托“一带一路”沿线产业园区,加强以科技园区为重点的双向产业投资。科技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外已积累了较多成熟的运营经验。我国的国有企业,基于其在海外投资建设大型项目的良好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化建设科技园区,发挥在园区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经营,提升其国际化发展能力。在此方面,国家应积极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境外投资并购等方式获取关键技术,到相关国家建设境外合作园区,推动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和优化整合。并结合对相关国家(或节点城市)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转移趋势的研究分析,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在国内“一带一路”沿线城市设立若干特色产业园或国别产业园,推动国内的品牌园区开展与相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双向交流,探索国内科技产业园区“走出去”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存在不均衡性,既有创新资源丰富的国家,又有科技创新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要促进全球创新资源互联互通。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高地,其根本使命是构建与国际相接轨的制度环境。我国可以依托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放宽准入,优化监管流程,打破制约开放创新的制度障碍,促进跨境科技研发便利化;而且可以营造适合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环境,吸引全球研发机构和人才,促进技术跨境流动,引入境外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形成全球创新资源集聚高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社会科学网专访原文
- END -
编辑 / 新媒体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陆航
封面图片/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投稿邮箱:xpuxinmeiti@qq.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3、西安工程大学14项科研成果荣获2019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好看一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