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 | 首届“科技・艺术・考古”高层论坛

新媒体中心 西安工程大学 2022-12-15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108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13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10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其中研究生近3000人,本科生17000余人。



学校于192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学士授权单位,1984年第二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学校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学术期刊《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和《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学校拥有一支由1270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经纬学者”讲座教授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590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60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29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等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1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青年科技标兵、优秀青年科技新星、高校“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标兵及骨干、西安之星等40余人。



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6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教材770余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材32部;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项目10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6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2400余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选送赴国外交流或参加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500多名;教师出国进修、交流400多人次,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900多人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



学校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秉承“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践行“厚德弘毅、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校风和“崇真尚美、经纬天下”的大学精神。近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绿色学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连续多年获“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20余项。



不忘初心担使命,只争朝夕再出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纺织行业转型等重大机遇,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企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实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继续朝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迈步奋进。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国内最早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之一,1988年培养出国内第一批服装设计硕士。经过30余年的不懈发展,学院现拥有1个一级学科设计学,为陕西省“一流学科"培育学科,6个学科方向,10个本科专业,18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以服装设计为龙头,艺术设计为主干,艺、工、文、理协调发展,厚基础、宽口径、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现有教职工208人。“千人计划”专家教授2人,专任教师168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43人,博士34人,实验人员20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40余人。在校本科生4531人,研究生475人。




学院被中国服装设计协会评为十大著名学府,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服装设计与工程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学科。艺术设计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和“示范教学单位”。服装设计与工程、表演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近年来,学院建设省级教学平台1个,省部级数学团队3个和省级精品课程4门学院教师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学院教师撰写“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2部,其中2部荣获省级优秀教材奖。学院教师的科研成果丰硕,目前已承担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研究课题近1100余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艺术基金3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S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教师撰写专著50余部,已取得科研成果2000余项。在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传承与衍化、丝路沿线民族服饰设计艺术、服饰虚拟仿真设计、文创产品地域性创新设计、国家军需服装装备设计研究、西部服装人体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




近年来,学院聚焦“立徳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学校“做强纺织,做靓设计,做优相关学科"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已经成为国内知名,西部一流的设计学院,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服装设计比赛、时装模特比赛、平面设计比赛、室内装饰设计比赛、摄影大赛等各项赛事中获奖百余项,特别是在国际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金奖15项、银奖14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高度认可,学院也同时获得“优秀院校奖及“优秀组织奖等多项大奖,居于国内服装类院校领先地位。



首届“科技・艺术・考古”高层论坛会议简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关于考古工作的要求,强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精神。



同时也为积极对接地方战略需求,更好地推进我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打造特色科研平台与人オ团队,提高科研质量与水平,由西安工程大学科技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西安工程大学艺术考古研究中心共同策划筹办的“科技・艺术・考古”高层论坛定于2020年11月19日-21日在西安举办。



此次论坛是一个跨越学科的学术尝试,是国内首家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校首次关注到科技、艺术与考古三者间的有机结合,进而着力推动对传统的总结、现代科技与艺术进步的新型高层举措论坛邀请了国内极富盛名的考古、文博及古建筑界二十名专家参会,将从“纺织与服饰”、“工程与材料”、“建筑与石刻”三大领域深入探讨技术与艺术、文化与交流、考古与现实之间的相关理论成果。使得科技、艺术界通过认识考古而重新审视传统,从而使考古学服务于科技与艺术的发展,将“一带一路”的学术科研落到实处,并跃上新台阶。



此次论坛将作为西安工程大学艺术考古研究中心与“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系列学术活动的开端,希望通过此次学术活动的尝试,将其固化为年会形式,为学界搭建一个长期、多元、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并逐步完善,将专题研讨会、学术讲座、成果汇编等多种内容形式相结合,形成我校艺术学学科的学术品牌年会,为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简介


“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中心" The Belt and Road Research Centre for Costume Culture(以下简称“中心”)是由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依托西安工程大学成立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研究领域涉及设计学、戏剧影视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应用基础研究为辅,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重视传统民族文化建设的总思路,凝练我校学科专业特色和研究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服饰文化研究氛围,积淀具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形成学术研究品牌,最终达到提升学科建设、传播文化研究的目标。



中心研究主要方向:1、一带一路服饰理论研究。包括: (1)一带一路服饰史研究、(2)戏剧、影视、歌舞服饰研究、(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饰文化比较研究; 2、一带一路服饰文化应用研究。包括: (1)一带一路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基于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3、中国服饰文化域外传播与中国形象世界影响研究。


中心团队成员广泛长期致力于服饰文化研究与传播交流推广工作,研究学科包括服饰文化、服装设计、艺术考古、戏剧影视、传播学、民族学等。近年来,本研究中心的成员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25项,出版《中国服饰美学思想研究》《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唐代)》《陕西服饰文化》《唐代服饰文化研究》《隋唐时期发饰造型分类研究》《唐代服饰研究》《秦汉阙》筹专著(译著)18部,完成了《唐代回鹊冠饰设计艺术研究》《丝绸之路青海段出土北朝至唐代服饰研究》《北方民族传统文化对唐代官服影响及其历史意义》《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旅游文化商品设计创新研究》《隋唐时期发饰造型的分类数据库与应用研究》《唐代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服饰整理与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社科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XPU 



党委宣传部 鲜橙工作室



来源 /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编辑 / 王娇 游舒悦 齐博韬 

孙昕 刘露 门小静

责任编辑 / 宗少鸽

投稿邮箱:xpuxinmeiti@qq.com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版权归新媒体中心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获取授权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划重点 | “文明校园”创建重要知识点,你都知道了吗?(二)
划重点 | “文明校园”创建基础知识点,你都知道了吗?(一)
校园初冬平价美食推荐
金风玉露,“职”等你来 | 西安工程大学2021届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圆满成功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