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专题】
死亡是永恒的命题。无论是作为事件的具体之死,还是作为远景和背景噪音的抽象之死,死亡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然而它也是人类生活中最被回避的部分。古今中外,无数诗人一次次走向那晦暗的视界边缘,为我们带回独特的影像与声音......
保罗·策兰
死亡赋格
保罗·策兰[德] 王家新 译、芮虎 校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傍晚喝
我们正午喝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他玩着蛇他写
他写到当黄昏降临到德国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他写着步出门外而群星照耀着他
他打着呼哨唤出他的狼狗
他打着呼哨唤出他的犹太人在地上让他们掘个坟墓
他命令我们开始表演跳舞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早上喝正午喝我们在傍晚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他玩着蛇他写
他写到当黄昏降临到德国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我们在风中掘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
他叫道朝地里更深地挖呀你们这些人你们另一些唱呀表演呀
他抓起腰带上的枪他挥舞着它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更深地挖呀你们这些人用你们的铁锹你们另一些继续跳舞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夜里喝
我们正午喝早上喝我们在傍晚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你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他玩着蛇
他叫道把死亡演奏得更甜蜜些死亡是从德国来的大师
他叫道更低沉一些拉你们的琴然后你们就会化为烟雾升向空中
然后在云彩里你们就有一个坟墓躺在那里不拥挤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在正午喝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
我们在傍晚喝我们在早上喝我们喝你
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他用子弹射你他射得很准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他派出他的狼狗扑向我们他赠给我们一个空中的坟墓
他玩着蛇做着美梦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
如果你听过保罗·策兰亲口朗读他的这首诗的录音,你一定会对他的诗歌有更深入的认识。《死亡赋格》是二战以来西方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对犹太民族被纳粹屠杀的悲惨命运之揭示,还在于印刻在诗内部的保罗·策兰个人无法挣脱的痛苦与孤独。而,民族的历史与个人的命运强烈交织在一起,终于,在这首以“赋格”形式写成的诗中如火山般爆发。关于保罗·策兰的一件事必须引起大家的注意:他投塞纳河自杀的那一天(即4月20日),恰恰也是希特勒的出生日。可以说,他以最后的死亡回答和了结了历史浩劫带给个体生命的重负。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一诗震动战后德语诗坛,之后出版多部诗集,达到令人瞩目的艺术高度,成为继里尔克之后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
海子
死亡之诗(之一)
海子
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
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
正当水面上渡过一只火红的老虎
你的笑声使河流漂浮
的老虎
断了两根骨头
正当这条河流开始在存有笑声的黑夜里结冰
断腿的老虎顺流而下,来到我的
窗前。
一块埋葬老虎的木板
被一种笑声笑断两截
读海子的诗,我们能感觉到他那种即孤独又热切的矛盾。“断腿的老虎顺流而下,来到我的/窗前”,海子内心仍然保持着一颗高贵的心,而因为高贵,才孤独,仿佛一位流放的王者。然而,他又对大地与人类怀着热爱,这种无法被分享或理解的灵魂的纯净最后只能“断腿”,而这也预示着他最后以近乎悲壮的形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此,他一直都在诗中追求一种纯粹性,这与他所仰慕的荷尔德林与梵高的追求是近似的。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萧开愚
死亡之诗
萧开愚
那是一片白色的沙滩。
公路在一公里外的山坡上
绕了过去。
沙滩上,阳光和鸟
分享一个少女。
这美丽的少女的平静固定着罪恶,
她被罪恶分三部分分割。
我认识她,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电影院的台阶上
我知道了她的名字。
我想到过一些不可企及的欢乐。
在这首“邪典”的诗中,萧开愚以其惊人的耐心,引领读者一步一步走向沙滩,走向那具被阳光和鸟“分享”的少女平静的尸体。“罪恶”有着暧昧不明的来源,却置身双重关系之中:一方面被少女的死寂固定,一方面分割她的身体。紧接着,作为观察者的诗人自体突然现身,原先的平衡被短暂地冲破后又被新的平衡替代——那永恒的缺憾留着长长的余音。
萧开愚,1979年从四川省绵阳地区中医学校毕业,分在中江县城关医院工作。1986年开始写诗。1989年,与诗人张曙光、孙文波等创办并主编民间诗刊《九十年代》、《反对》,与孙文波、臧棣合编《中国诗歌评论》,1997年9月,德国柏林文学馆举办当代中国文学节,萧开愚应邀参加。后定居德国五年。有诗集《学习之甜》、《动物园的狂喜》等多种。代表作有《动物园》、《向杜甫致敬》(长诗)等。
顾城
新街口
顾城
杀人是一朵荷花
杀了 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换的
这是顾城生命中最为特殊,最为令人费解,也最具有异样美的诗之一。写下《新街口》后不过几个月,便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激流岛事件”。“杀人”这一充满暴力元素并带来可怕想象的词语,竟与象征洁净与和平的“荷花”并置,而且是斩钉截铁地用“是”划等号。短短三行,《新街口》暗藏了数次剧烈的转折,冷静而残酷,洁净中带着血污,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顾城,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诗人顾工。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唐不遇
骨笛
唐不遇
我发明了一种乐器,它将代替我
去召唤灵魂。
它将让令人恐惧的事情变得美好。
在这堆新鲜的骨头中,
我仔细挑选出一根,
在变得缓慢的溪水中洗净,
把肉剔刮干净,
锯掉骨节,除去骨髓,
再均匀地钻上七个小孔。
我端详着它。放到嘴唇边试试。
一种从未被听见的声音
好像被放大的呼吸声
令大地失神了片刻,
让别的骨头颤抖地发出磷光。
一根绳索趁机挣脱自己,逃向天空。
而我走进一片乐于死去的树林。
也许,我可以当一个隐士,
带着我的咒语和酒杯。
我把笛子放在一块石头上,
让风继续吹奏。
我凭声音就知道
它越来越光滑,通透,
从孤独的内部就可以诞生光:
夜色中,那些笛孔就像七颗星星,
猫头鹰在树上紧紧地
盯着它们,再也无法入睡。
《骨笛》,具有一种“邪恶美学”的意味。读者似乎可以被“骨笛”发出的魔音所引领进入一片死亡的象征之境。而这并非虚幻,是建立在现实与诗人自身生存之上的一种个人思考。唐不遇曾说:“艺术是思考所赐的豆芽”,“思考却是生活的奴仆”。这大致是他对诗歌的一种理解,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他对生活观察之后的敏锐思考。也许,诗的意义也就如“骨笛”一样,“代替我/去召唤灵魂”,并“让邪恶的事情变得美好”。
唐不遇,男,诗人,1980年出生。广东揭西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2000年起,开始在《诗刊》、《诗林》、《诗选刊》、《天涯》、《作品》、《十月》、《山花》、《星星》等文学刊物发表诗歌。出版有诗集《魔鬼的美德》、《刻在墙上的乌衣巷》(合集)。作品收入《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重要选本。曾获柔刚诗歌奖、诗建设诗歌奖等多种诗歌奖项。译有威廉斯、默温、希尼等英美诗人作品。现为《南都周刊》资深记者。
须弥
此刻125
——献给妈妈以及那些看不见的时光
须弥
天气骤然变冷
妈妈给我加了
一件外套
她不知道
猫一只只地死了
在房间里
我一只只地
捡起来
挂到墙上
我都快哭了
从来没见过
这么多的猫尸
还是冰凉的
不知过了多久
妈妈走进来
却怎么也找不到我
我已被挂上了墙
满满的,像极了
那年某个场景
她哭了,她穿得很少
《此刻125》是一首描写猫的死亡的诗。须弥在诗句中,铺展了一种“顾城式”的童真语调,并以此凸显对心爱之猫死去时的错愕与痛苦。死亡,就是这样开始在不经意间进入一个人的生活,并让人产生最朴素的悲伤。它独具的传染力,常常让人去思考自己的死亡,并由此产生深深的恐惧。“我已被挂上了墙/满满的,像极了/那年某个场景”,这或许就是人开始认真地去学习体会死亡的那个瞬间。
须弥,诗人、文本制造者。同济大学哲学硕士,曾供职于《艺术世界》杂志,现居深圳。著有诗集《环形病史》、《鸟坐禅与乌居摆》,诗文本“身体三部曲”(《身体地图》、《物居诗》、《乌钟摆》)、《踪迹》等。
安妮·塞克斯顿
伊丽莎白走了
安妮·塞克斯顿[美] 李琬 译
1
你躺在你真正死亡的巢穴中,
在远离我慌乱指痕的地方
他们碰触你活动的头颅;
你衰老的起皱的皮肤,你的肺部呼吸
变得婴孩般短促,当你最后一次抬眼
看我的脸在有人气的床上晃动,
你在某处喊着,让我走让我走。
你躺在你最后死亡的木箱中,
但你没死,你最终没死。
他们填起她的双颊,我说;
伊丽莎白这陶制的手,这面具
不是真的。在这无人气的床上
缎子和绒面革里面,
有声音喊着,让我走让我走。
2
他们给我你的尸灰和骸骨,
它们咔哒作响,像硬纸盒里的葫芦,
像石头,被他们的炉子祈福过。
我在有魔力的大教堂等你
我在生者的国度等你,
骨灰盒仍在我胸口低声哼唱,
当什么东西喊着,让我走让我走。
于是我扔掉你最后的骸骨,
听见我自己为你的形象而尖叫,
你的苹果脸,你臂弯间
简朴的托儿所,你皮肤内
八月的气味。然后我整理你的衣物
和你留下的爱,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直到你一去不返。
死亡给人的沉痛不言而喻,不过,在这首塞克斯顿悼念伊丽莎白的诗中,我们读到了一种真正的怀念:受节制与清醒的哀痛。“但你没死,你最终没死”,“我整理你的衣物/和你留下的爱”。这必定是在如狂风暴雨般哀痛之后的一种深沉纪念。也许,真正好的死亡诗都必定是努力“避开”死亡的。
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 1928--1974),美国著名女诗人。1967年因诗集《生或死》获得普利策奖。她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 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生前曾患有精神病,诗歌创作于她是一种治疗和复活。她的诗作敏锐、坦诚、有力,充满着不可思议的视野和意象。1974年自杀身亡。
声明:飞地独家策划整理,转载请提前告知。
诗|歌|朝|向|未|来
我们的领土,我们的飞地
飞地传媒(Enclave Media)为致力于推广与传播诗歌艺术的独立文化品牌。Enclave源自人文地理术语,借以命名文化品牌,意在喻指当代思想、精神之领土与净地。飞地传媒目前创办有《飞地》丛刊、飞地书局、飞地影像局等,力行以独立、开放、前瞻的姿态,专注于对诗歌、艺术等文化形态的深度梳理、纪录与传播,藉此构建与守护我们共有的人文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