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林美茂:公共哲学序说

林美茂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2022-06-11

林美茂

 林美茂,笔名灵焚,1962年生于福建,现居北京。日本归国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爱知大学访问教授、东京大学访问学者、国际基督教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日本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柏拉图哲学、日本哲学、公共哲学。已经出版专著《灵肉之境:柏拉图哲学人论思想研究》《哲学与激情》《女神》 等,合著《西方伦理思想史》《東アジア世界の「知」と学問》等,译著《欧美的公与私》,编著《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我们•散文诗丛》(第1—5辑,共42册)、《闽派诗歌•散文诗卷》等;学术论文散见于中日多种学术期刊。


公共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这是目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给予定论的问题。然而,近二十多年来,中日学界的公共哲学研究方兴未艾,特别是在日本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可以说兴起了一场建构公共哲学的学术运动。基于学界的这些学术动态与前沿背景,本书以结合中日学界的研究为审视基础,梳理、考察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分析其中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关的核心问题以及由此所可能开辟的研究领域,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视角。

中日学界都出现了直接以“公共哲学”命名的文献,也就是说都出现了对“公共哲学是什么”的思考与探索。迄今为止,中国学界只出现了一部直接以“公共哲学”命名的专著,即江涛的《公共哲学》(2003),其主要围绕公共关系、公共管理、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公共选择、公共行政六个方面,展开了关于公共哲学所要探讨的问题以及所涉及领域等的研究。除此之外,中国学界还有以“公共领域”“公共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公共性问题”等为主题,从政治哲学、社会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角度探讨公共哲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部分学者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挖掘公、私、公共等概念的学理区别以及在思想史上的发展与演变,为我国对公共哲学的探索提供了颇具价值的资源。日本学界与中国学界相比,虽然部分问题的研究角度存在相似与交叉,但总体来说研究视野更为开阔,研究力量更为雄厚,并呈现出企图构建一门崭新哲学的探索态势。就关于“公共哲学是什么”的探讨而言,日本学界的代表性著述有《以公共的哲学建构为目标》(稻垣久和,2001)、《公共的哲学》(片冈宽光,2002)、《何谓公共哲学》(山胁直司,2004)、《为了学习公共性哲学的人》(安彦一惠、谷本光男,2004)、《公共哲学究竟是什么》(桂木隆夫,2005)、《全球区域公共哲学的构想》(山胁直司,2008)等。构建一门崭新哲学的宏大意图,由总部设在大阪的“公共哲学共働研究所”主导,该研究所成立了“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每月召开一次公共哲学共同研讨会(后来更名为“公共哲学京都论坛”),地点主要是京都、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有时也在海外召开,比如在中国与韩国等地都召开过相关研讨会,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至今仍然持续进行着(不过,现在主要以“公共经营”为主题,参与者主要是企业界人士,基本都在大阪召开)。会议举办的形式为,研究所聘请日本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著名专家、学者(有时也邀请中国、美国、韩国等国的著名学者)“发题”(相当于“主题发言”),其他参加者围绕与公共哲学相关的问题展开对话、探讨。东京大学原校长佐佐木毅和公共哲学共働研究所原所长金泰昌负责整理、编辑会上发表的主旨论文以及在围绕会议主题所进行之讨论过程中不同领域的学者所拓展的新指摘、新内容,以两人共同主编的形式完成了一套20卷本的《公共哲学》论丛,陆续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发行,在日本学界乃至世界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学界在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套论丛最初10卷的中文版。该中文版译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卞崇道前辈与笔者共同主持,我国日本研究界的十多名代表性学者参与了翻译。正是由于参与了该译丛的统筹与翻译工作,笔者才与公共哲学共同研究会结缘,前后两年时间(2007—2009年)多次参加了该研究会召开的研讨会,见证了日本学界在这个时期关于公共哲学所进行的跨学科交流的精神盛宴,从而开始了自己关于“公共哲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的思考。


笔者根据自己参加的公共哲学京都论坛以及日本学界已经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对中国相关研究的考察,注意到了中日学界公共哲学研究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对公共哲学的理解和探索方法上的趋同倾向。日本学界的研究表现出对话性、跨学科性、统合性的特点,而中国学界的研究基本上属于各领域学者的独自性研究,没有跨学科对话,更没有统合性的学科建构追求,这是两国学界研究的主要不同之处。但是,在对公共哲学的理解和探索方法上,两国学界呈现出趋同倾向。


首先,在“公共哲学是什么”的理解方面,中日学界都把对公共性或者公共领域、公共问题的研究作为公共哲学研究的根本。在公共哲学的定义上,两国学界的认识基本相同,都认为公共哲学是一门探索公共性或者公共问题的学问。其次,对与公共哲学相关的对象所进行的研究,都停留在各种对象“是怎样”的层面,并没有进行关于这些对象究竟“是什么”的哲学探索。比如,把公共性作为公共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一定会涉及关于公、私、公共究竟是什么的探索,然而,迄今为止两国学界所进行的研究基本都停留在揭示东西方思想史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学等领域有哪些思想与这些问题相关,以及其表现形式如何、有哪些观点等现象层面,虽然出现了对公、私、公共等概念之起源的考辨,以及对其发展史、演变史的梳理与考察,但并没有从哲学层面定义这些概念,并没有针对这些概念所包含的本质内核等展开跨学科对话,进行具有哲学意味的论证性探索、研究。对于探索“公共哲学是什么”的研究而言,这种研究方法显然称不上哲学。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曾在中文版10卷本《公共哲学》译丛的“总序”中指出:“现在日本的公共哲学研究中所(学者)提出的‘公’与‘私’的关系,并没有明确地把‘公’作为‘私’的发展来把握。他们过于强调‘公’是‘私’的对立存在,缺少关于包含着‘私’之性质的‘公’的认识。因此,在那里所论述的‘私’只是始终保持自我同一性之狭义的‘私’,对于包含着自我异质性的、内在于他者之中的另一个自己,即广义的‘私’,属于向‘公’的发展与转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之所以对公与私的界定和把握成为笔者在思考公共哲学时首先关注的问题,是因为就目前的研究与认识而言,如果把公共哲学作为一门崭新哲学来探索,那么首先面对的就是公与私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迄今为止,学界所阐述的公与私都只是一种相对的区分,只是一种纯粹公就是公私就是私的、不具备绝对性的存在。我们所探索的公与私,其边界是模糊的、暂定性的,是只就其存在的规模而做出的界定,两者的关系是动态的、发展的。公与私的区别问题,必须放在哲学中通过深入探讨与论证才能得以把握。哲学不同于思想,从思想而言,对相关对象的研究可以立足于“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形态等层面,对此有所把握即可;但对于哲学探索的对象,则必须论证“应当是什么”,这是哲学作为哲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哲学的这种基本要求在中日学界的公共哲学研究中很少得到体现,大家都致力于探讨各个概念、各种问题“是怎样”的。当然,这种研究也是通往哲学探索的一种途径,或者说是切实有效的一种可行性探究。在这里,笔者并非否定学界前辈的相关研究所具有的学术意义。


然而,如果我们要把公共哲学作为一门崭新哲学来探索、建构,那么对于每一个相关概念的哲学界定进行“应当是什么”的探索就是不可或缺的追求。不然,已经有了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伦理学、宗教哲学、管理哲学等,何必再来一门公共哲学?那只是换了一种命名,充其量只是一种旧体新衣的展现而已。特别是对于日本学界的公共哲学探索而言,若企图统合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完成一门崭新哲学的建构,那么笔者所期待的从概念的梳理与界定入手来进行相关问题和范畴的分殊与论证,就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本书的思考首先基于上述认识。但是,由于公共哲学涉及的问题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故而笔者无法做到全部涉及,因为即使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需要倾注毕生的时间,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完成。因此,本书立足于“作为学科创新视域下的公共哲学”视角,仅将迄今为止中日学界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作为考察对象,分析、梳理、把握其中的问题脉络,思考公共哲学应该如何建构,以完成关于“公共哲学序说”的论述。




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百家廊文丛)作者:   林美茂     
ISBN:   978-7-300-28715-7     
定价:   58.00   
 出版日期:   2020-11-15    
即将上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共哲学”问题成为学界的前沿探索之一,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公共哲学”问题由美国学者李普曼首倡,接着出现了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等的关于公共性问题的论述。到了20世纪末,日本学界掀起了一场探索公共哲学的学术运动。根据目前学界的基本判断,公共哲学是一门探索公共性问题的学问。公共性问题自然涉及“公”“私”“公共”概念及其关系问题。因此,《公共哲学序说——中日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回顾了李普曼、哈贝马斯、汉娜•阿伦特的相关论说,通过梳理与考察中日学界关于公私问题的研究成果,批判性地分析了“公”“私”的相对性本质以及既往研究的不足,揭示了在哲学意义上探索公私问题对于建构公共哲学的根本性意义,最后阐述了“和而不同”理念对于新时代建构公共哲学的重要思想价值。




附:
本书目录
第一章中日学界公共哲学探索的兴起1
第一节李普曼所谓的“The Public Philosophy”
第二节日本学界的公共哲学探索
第三节中国学界的公共哲学研究
第二章关于公共性问题
第一节何谓“公共性”      
   第二节哈贝马斯所谓的“市民公共性”第三节汉娜·阿伦特的公共性视角第三章中国思想史上的“公”“私”“公共”问题
第一节中国思想史上的“公”“私”概念
第二节“公”“私”“公共”的内涵层次
第三节作为领域的“公”与“私”
第四章日本学界的公私问题研究
第一节从比较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公私问题
第二节公私问题的跨学科比较研究
第三节日本历史与社会中的公私问题
第五章中国学界区别于日本学界的两个视角  
   第一节关于公共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公共性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   第三节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第六章公与私的相对性和公共哲学的建构
第一节公与私的相对性
第二节关于人的“相对性”思考的起源
第三节作为理念的“和而不同”
余论公私问题与公共哲学的探索
参考文献

致关心学术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微信号 : xueshushouwangzhe

新浪微博:@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读点好书        很有必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