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一门文学课
一个人的成长,就像一粒种子的旅程,充满了曲折与神奇。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破译成长的密码,就像植物学家破译种子的奥秘一样,在仪态万千的形态下面,有着由基因编制而成的秩序。因为人类的好奇心,我们才理解了种子的旅程。知道了生命如何在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土壤、阳光、水分的滋养下,从大地深处涌现出来。
而青春期是一段怎样的岁月?
相比于小学时期的平静无邪,青春期充满了暗流,甚至混乱。在潜意识里,少年们急于要整合之前岁月中完成和未完成的一切,从而完成自身的同一性。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种整合是缺乏指导的。因此,青春期总是破碎不堪的,像一场无人觉察的战争,甚至经常只是一个人的战争。
怎么整合自己的青春?怎么完善自己的人格?怎么找到自己的方向?怎么从混沌走向清晰,甚至找到自己一生的道路?
最好的道路,往往是诗与思的融合。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是暗夜中的星光,在冥冥中暗示了你的方向。
1
少年时代,影响我最深的作品,是张承志的小说,以及普西金的诗歌。
可以说,它们奠定了我生命的基调。
《北方的河》,在我的灵魂中翻滚了一辈子。情节很简单,写一个大学毕业生报考人文地理研究生(巧的是,我中师毕业后进修,也选了人文地理),在考察北方几条大河时的思考。实际上,是文革后一批年轻人苦闷的迷惘、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并且,这种反思,是放在了国家民族命运的大背景之下。
我是谁?
我要到哪里去?
这是每一代少年或青年永恒的追问。而对我来讲,苦闷的少年时代,在张承志的作品中,找到了力量。并且,这影响了我一生的品格和方向,即一种坚定的,近乎原教旨主义的理想主义。
作品中有一段话,堪称经典: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
就好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那段话,影响了我的父辈们一样,这段话,毫无疑问地也塑造了我,塑造了我,以及一代七零后“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换句话讲,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致青春”。
后来,我又迷恋上了北岛,理想主义再度被强化: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可以说,我的家国情怀,理想主义气质,就是在青少年时期,被如此深刻地刻写了。
而普西金,则影响了我的私人生活,铸造了我敏感、忧郁、多情的另一面。不提。
2
那么,什么是今天的少年们的“致青春”?
谁在引导他们?谁能安顿他们焦躁不安的心?没有星光的夜晚,欲望必然膨胀;没有太阳的白天,也往往是风雨交加。追星、游戏、恋物……没有了方向的灵魂,往往被魔鬼捕猎。
七零后的青春、八零后的青春、九零后的青春、零零后的青春,如此的不同,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又如此的相似,似乎逃脱不了作为人的永恒的命运。而自由,似乎就是对于伟大的故事或者伟大的传统的自觉的服从。
有些作品因其时代性过强,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引导的力量,就像植物拔离原来的土壤就会死掉一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动过几代人,但无法激动今天的少年;《北方的河》激动过我,今天的少年却往往无动于衷。但有些作品是超越时代的,任何时代的少年,只要找到进入的路径,都能够为之颤栗,因之领会,借之反省,甚至影响了一生的道路。
例如——
那些经典童话,可能帮少年们在原型的意义上理解自我;
《简爱》、《小妇人》、《乱世佳人》,迷失的少女,难道没有可能从中重新找回自己?
《老人与海》,难道不能在青春期的男孩心中埋下一生的信念?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狄兰·托马斯,以及更多的现代诗人,难道不会把少年们的存在照亮,让心脏重新有力地跳动起来,“把一切非生命的都击溃”?
《人间词话》,以及上百首宋词,何止进入的是一个世界,难道不会让生命敏感和精致起来?
《红楼梦》中的无限风景,难道不会提升整个生命的境界与品质?
……
3
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需要一门文学课。
就像每一个刀光剑影的紧张的白天,都需要一个小夜曲构成的夜晚来平衡。因为生命不能只存在于斗兽场中,也存在于沉思中,存在于故事中,存在于对伟大人物的向往中,以及对爱与美的思念中。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文学课,本质上都是文学鉴赏课,甚至是文学知识课,而不是生命课。
《红楼梦》的价值,不在于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命运,真正的价值,在于爱与美。衰亡也好,毁灭也罢,其真正的意义,就在于让爱与美显现出来,让我们看到存在的若干可能性,并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纯粹、润泽,以及美。
因此,文学课总是关联着心理学、原型理论,关联着对成长结构的洞察,是生命在某一刻的明亮,以及因为这种明亮而发生的变化。
文学首先不是用来背诵记忆的,而是用来感受的,用来进入的,用来穿越的。文学课,首先是师生共同进入作品世界的一段旅程。我们进入一个世界,一个充满可能的世界,感受它,因之悲哀或欢喜,流泪或静默。
在这个基础上,真正的思的登场才有价值。我们会思考为什么,理解每一个重要角色的生命密码,理解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倔强,理解他们的宿命与自由。
只有径由这样的诗与思,我们才会反观自身——
那么,我是谁,我又应该到哪里去?
在这种浸润中,生命开始具备了石的坚韧、玉的温润、树的弹性,白昼的炽烈以及星空的辽远。这是一种精神之流,足以滋养一生。
4
这样的文学课,是运城国际中学部即将开设的,由严盈侠老师主导,也会有其他老师陆续参与。
关于严盈侠老师(网名桃夭),有一段公开的介绍:
严盈侠,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联合创始人,南明教育中学语文首席教师。全人之美课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2010年起加盟南明教育(原新教育研究中心)团队,在内蒙罕台埋头深耕,带领小种子教室的孩子们穿越全人之美课程,并把此经历凝结成两本专著《种下一间教室》《小种子教室的童话剧之旅》。现为南明教育旗下山西省运城国际学校中学部语文老师,着力开发创建南明中学语文课程。
认识的朋友往往会心一笑,因为严老师是我妻子,是一直在我身后的女人。在某种意义上,我的存在,就是对她的遮蔽。而她本来就是一个低调的老师,一直心甘情愿地悄无声息地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学生、女儿、课程、教学……一路走来,硕果累累,——这个词不当,应该是鲜花盛开。
而实际上,她的文学感受力远胜过我。因为当我在少年时代热衷于读杂志,看社论的时候,她在唐诗宋词以及民歌中沉浸。因此,对于许多作品,我是凭理论,她是凭直觉,往往更为准确。后来教书,开《红楼梦》专题,讲诗歌文学,自己也写童话、诗歌和散文,深受学生欢迎。
最近一些年,因为“被理想”,作为全人之美课程的第一批开创者和践行者,她默默地穿越了一轮小学课程,凝结成两本书。之后,又在运城国际学校穿越了一轮初中课程,在史记、孟子、庄子中长时间地沉浸、流连……更不用说小说、诗歌(尤其是现代诗和人间词话)了。
十年磨一剑。从早期的才女,到经过思的浸润,一个老师的自我打磨,就是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她执掌运城国际文学课的消息传出时,就不断地有朋友问,什么时候开网课?
现在,网课终于要上线了。
然而,互动课因为是小班,有些小贵,但是必须开。因为小班的好处,是能够深入交流,并且将写作指导带进来,老师也容易看到教学成果,从而形成闭环。我建议在互动课外,在适当的时候,再以讲座的方式开普及课,这样,能够满足更多孩子的需求又降低了成本。
文学课开多久?
三年,或六年。
适合哪些人?
小学高段、初中和高一的少男少女们。
每年四季。寒暑假各一季,每学期一季(利用周末开课),可以按季订购。
这是一场漫长而寂寞的旅程,准备好一起上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