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月饼券想到银票
佳节中秋
每到中秋佳节,我就想起月饼券的故事,今天拿来和银行承兑汇票对比,发现其中有些相似之处。
月饼券是这么一回事:厂商A印的100元月饼券,65元卖给了经销商B,经销商B以80元卖给了送礼人C,C将月饼票送给官员D,官员D以40元卖给了黄牛E,厂商A最后以50元向黄牛E收购。没生产月饼,厂商A赚了15,经销商B赚了15,C花了80元送了名义价值100元的人情,D赚40,黄牛E赚10。看来,厂家不需要生产月饼,只需要印制月饼票就行了。这就是“月饼证券化”!
这一连串的交易表明上大家都赚了,但如果从资金平衡的会计角度出发,仍然是有赚有赔。我们一个个来看,厂商A以65元卖出,50元买回,净赚15元;经销商B以65元买入,80元卖出,净赚15元;消费者C以80元买入,现金虽然为-80元,但换来了人情债;官员D收到月饼券后以40元卖出,现金虽然进账40元,但成本是人情债;黄牛E以40元买入,50元卖出,净赚10元。
既然厂商A、经销商B和黄牛E都是实实在在的赚到了钱,那么赔钱的自然是在C和D中产生,是赚是赔就取决于C和D对月饼券的价值判断。
虽然月饼券的标价是100元,D当然不会天真的认为C送了100元的月饼,良心好的D认为C花了80元,以后还礼还80元,扣除卖券40元,自己亏40元;如果以后按卖出价还40元礼,那么显然C亏40元;显然厂商A、经销商B和黄牛E赚的40元是赚的C或D的钱。从资金角度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当然,如果关于D利用手中权力寻租还上800元的大礼,送礼人C则赚取720元,那这种亏损自然是国家来弥补了。
“神奇的月饼券”这种商业逻辑自然容易被证伪,除此之外,市场的参与者都面临交易对手违约的风险。厂商A可能会存在没有能力生产足够的月饼来兑付自己发行的月饼券;八项规定后,经销商B买入的月饼券可能滞销;送礼人C买到的券可能送不掉;黄牛E可能碰到厂商不愿意兑付月饼券,只能拿回自己吃不完的月饼。中秋一过,大量的月饼会在市场中促销。当然,中秋节前前后后就1个月,一张券价值也不高,没人会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如果把资金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银行承兑汇票的商业逻辑就会相对复杂一点,但一些表面上多赢的局面必然有赚有亏。
交易一:银行A向厂商B签发一张自己承诺6个月后兑付的纸,价值100万元。这张纸好比是面值100万元的人民币,厂商B拿着这张纸向上游厂商C购买100万元的货,要求其6个月后交货。
交易二:上游厂商C拿到纸后,要组织生产,需向供应商D立刻购买原材料。C有两种选择方式,选择一是把纸变成现金,也就是找家银行贴现,假如当天贴现率为5%,那么只能获得100-(100×5%×180天/360天)=97.5万元,也就是只能在D那里买到97.5万元的货。选择二是将纸背书给D,如果市场竞争激励,D可能不会考虑到这张纸的实际价值,否则C可能押款6个月后再付钱,所以只能在一手交纸、一手交货的过程中,将价值100万元的货供应给C。
交易三:D拿到经C背书的纸后,可以有3种选择,选择一是持票至到期,6个月后委托自己的开户行E收款100万元;选择二是在银行E那里办理贴现,假如当天贴现率为5%,那么只能获得100-(100×5%×180天/360天)=97.5万元;选择三是把票卖给票贩子F,有时候银行贴现额度满了,找银行不好贴,而票贩子给出的贴现率是6%,那么只能获得97万元。
交易四:票贩子F自然有渠道将这张有时间价值的纸卖掉,假如当天卖给了个票据资管计划G,按照挂牌贴现利率,获得97.5万元。
在上述交易中,下游厂商B和上游厂商C由于都是远期交割,所以大家不赚不赔。C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在和D在交易过程中,实际多获得2.5万元的货。D由于初次交易,纸又卖给了票贩子,实际亏了3万元。票贩子F赚取了利差获得0.5万元。D后来也学精了,第二次供货给C的过程中,要么只供97万元的货(贴给票贩子的价格),要么把97万元的货标价为100万元,C自然不能再在D那里捞到油水,自然会选择先将纸贴现,然后购买97.5万元的货。
B和C这种远期交割模式由于贸易背景真实,更适合于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等金融工具来代替,多数情况下仍然是C向银行贷款组织生产,6个月后直接和B钱货交易。所以现实中,银行更愿意向C签发一张银票用于即期支付给D,银行按票面金额的万分之五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尽管引入了银行信用降低了商业风险,但实际导致了企业资金的耗损。如果是低风险业务(全额保证金银票)会让银行坐收渔翁之利,存款、贷款(贴现)、表外、中间业务收入指标全面提升,所以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票会被签发出来并在市场上流通也不足为怪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贸易过程中,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将银行信用引入极大的提高了交易的便捷性,但另一方面造成商业信用始终不能建立,如果B可以自己签发一张纸给C,C可以顺利的背书给D,省去银行这道环节,贸易的顺畅度会极大提升。然而,现状是商业承兑汇票尽管贸易背景真实,但如果没有银行保贴,仍难以进入市场流通。
不可否认的是,银票贴现的利率率先市场化,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造成大量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票在市场上流通。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在利率市场化后逐步萎缩,我预计未来纸质银票也会成为金融博物馆中的珍藏。但这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新的金融工具逐步替代,比如可调节流动性的同业存单;二是银行利率定价机制真正形成,存贷利率可以根据成本来综合定价;三是监管指标得以改善,不再把银票贴现资金作为存贷比指标监测;四是票据交易电子化提升,所有的纸票不能在市场流通。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