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
贷款损失准备为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2015年业务制度更新,《G11-II资产质量及准备金》封闭了一般准备、特殊准备和专项准备栏目,增加了贷款减值准备栏目。2016年彻底更新后表内外信用资产均统一为减值准备。
这段话不太好理解,我们从上图看出,当不良贷款率为1.667%时,即2.5%/150%×100%=1.667%时,两项指标恰好同时满足。即最少的减值准备可以同时满足2项基本标准,我们一般称之为“黄金不良贷款率”。通过数学推导,可以得出2个结论。
∴即便拨备覆盖率满足基本标准,但贷款拨备率仍然达不到基本标准。反之,贷款拨备率高于2.5%,拨备覆盖率必然高于150%,当一家银行不良贷款为“0”时,只要计提拨备,拨备覆盖率为无穷大。
∴即便贷款拨备率满足基本标准,但拨备覆盖率仍然达不到基本标准。反之,拨备覆盖率高于150%,贷款拨备率必然高于2.5%。
由此可以见银监会在2011年就运用动态拨备理念实现“以丰补歉”之招相当英明,反倒是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准予当年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本年未准予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贷款资产余额×1%-截至上年末已在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的余额)欠妥,未充分考虑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银行在一个经济周期中多交所得税。
尽管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指标体现了监管者的前瞻性思维,从逻辑上讲,高拨备和用于弥补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之处。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不良贷款层出不穷,银行直接面临监管和股东的双重压力,银行每产生1个单位的不良贷款,需要拿1.5个单位的利润做补充。从下表可以看出,当不良率从1.66%上升至3%,为维持150%拨备覆盖率指标,银行需要增提占贷款余额2%损失准备金,假设该银行的净息差为2%(不良率越高,净息差越低),相当于当年为实体经济免费服务了。不良率如果上升到5%,为了账面不亏,只能将拨备覆盖率降至100%的底线。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引用国外数据呼吁尽快释放拨备覆盖率空间,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实际状况。比如贷款五级分类的真实性,押品价值急速下滑缺少流动性导致损失快速扩大,银行在极端压力情况下危机的应对处理能力等方方面面因素。即使采用内评法的银行,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缺少相关数据,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都难以计量。
笔者认为,当前中小银行一是要真实反映不良贷款,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二是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分散集中度风险,减少大额不良贷款的集中暴露。三是争取股东理解,即使当年有净利润,仍要减少现金分红比例,通过转增股本、增提一般准备等方式补充资本,提高实实在在的风险抵御能力,才是应对经济下行的保身之道。
笔者建议,随着存贷比指标的取消,金融资产同业化,监管部门应将信用风险资产五级分类的真实性纳入监管范畴,建立信用风险资产拨备率、信用风险资产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对银行进行全方位体检。不定期的使用压力测试手段,甄别问题机构,采取果断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
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