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佐欧书评 | 史铁生:生命本无意义

2016-12-23 河北大学青年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去......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原罪》这本里的一个短篇小说。讲述的是两个瞎子的故事,他们东奔西走,为人们弹三弦琴、说书。


1


在开头部分,小说花了不少篇幅,具体细致地描述他们在大山里赶路、前往野羊坳的情形:

“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湿润了......




“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湿了。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在这趟乏味而艰辛的旅途上,师徒两人的对话反倒使人感到颇为有趣。


老瞎子在催促徒弟,也在责骂他技艺疏浅、责骂他心有旁骛,不好好赶路,“除了獾就是蛇”,也不专注于学艺,心思倒放在那个电匣子(收音机)上。老瞎子说一句,小瞎子就顶一句,老瞎子的严肃、殷切和小瞎子的漫不经心形成戏剧性的对应。


而在师徒的对话中,老瞎子反复提到“弹断一千根琴弦”——显然他最关心的事情始终是这一件。当老瞎子说出这句话:“咱这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这时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单纯讲述江湖艺人真实生活或艰苦经历的故事,而是一个带有某种哲思性的寓言故事。


“老瞎子说书已经说了五十多年。这一片偏僻荒凉的大山里的人们都知道他:头发一天天变白,背一天天变驼,年年月月背一三弦琴满世界走,逢上有愿出钱的地方就动琴弦唱一晚上……”


小说在这个地方以寥寥数语浓缩了老瞎子在之前所经历的一生。对于他整个内心的历程来说,这段漫长而艰苦的经历,只是第一个阶段,小说的叙述开始于这个阶段接近尾声的时候。



“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


老瞎子之所以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一根一根地“弹断一千根琴弦”,是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取出琴槽里那张药方,而那张神秘的药方,能帮他治好眼睛,最终看见这个世界。那是老瞎子所梦寐以求的,因为他生来就瞎了眼,从未见过这个世界。



2



在即将弹断最后几根的这几天里,我们看到老瞎子内心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骚动和激荡。“他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庆幸自己比师父幸运,因为他师父在快要弹断一千根的时候抱憾去世,但同时,他也隐隐地担忧自己也未能顺利度过这关键的几天,内心的不安使他“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多少往事在他耳边喧器,在他心头动荡,身体里仿佛有什么东西要爆炸,”他头昏,胸口憋闷,浑身紧巴巴的难受,甚至已经感到疾病的到来。


对这一辈子都坚信不移的东西,他这时却产生了迟疑。“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要不怎么着?就这么死了去?”


不过在这迟疑之后,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他对自己说:“值得,当然值得”,“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在一天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而且两根是奇迹般地一齐断掉的。这是他期待已久的时刻,“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看到这纸条,使他不禁颤栗、感慨时光飞逝,“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便觉得浑身上下都好象冷。”


老瞎子顾不上正生着病的徒弟,拿着药方连夜下山去取药。这时,他的内心历程进入第二阶段:当他在药铺取药的时候,竟得知“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这个他从未料到的结果使他一下子跌入痛苦和绝望的深渊。“老瞎子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一会儿,他以为是一会儿,其实已经几天几夜,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成骨头一样的苍白。”


他的心一下子空了,那个“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



小说对老瞎子的心理虽然着笔不多,但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老瞎子这时在内心所承受的那种沉重的空白和巨大的虚无。


老瞎子不再弹琴说书,这个技艺精湛、奔走了一辈子的老艺人心灰意冷,丢弃了这门让他倾注了一生的的艺术,并且也心知自己的死期将至。



但在世上,还有一个人令他牵挂,那就是还在病中的徒弟。


在赶回去的路上,往事在他的内心纷涌,他的内心历程转入了最后一个阶段: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尽管四处奔走,却充实而欢乐,这一切都因为“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至此,他也才突然领悟了师父临终前把这张药方交给自己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3


这篇寓言性的小说所触及的是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人活着有没有目的和意义?


对于小说中的老瞎子,他一辈子东奔西跑给人弹琴、说书,唯一的目的,是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去打开那张药方、治好自己的眼睛,最后得以在临终之前看这个世界一眼。但结果,打开的是一张白纸——他倾尽一生的愿望落空了。


老瞎子的一生让我们想到自己。我们梦寐以求的那个终极的目的也许同样是空无的,我们所付出全部所追求的那种最终的意义和价值并没有绝对的担保。


譬如对写作的信赖,在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呕心沥血、耗费一生投身于写作,并且深信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会通过自己的作品获得世人的肯定——然而,事实上,可能根本得不到任何肯定,不仅在生前会籍籍无名、不被关注,而且在死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东西都会被彻底湮没和遗忘。




一旦像老瞎子那样,当你最终发现自己所追求、所执着的东西,你为之倾注无数年月乃至毕生精力的东西,事实上并不存在、是空无的,你能否坦然面对和接受?


老瞎子在得知真相之后,内心突然陷入巨大的空落,他一开始是无法接受的,是痛苦而绝望的,感到自己的一生被枉费了;然而随后,他终于领悟了师父的遗言,并由此获得了更高的认识:人活着,“目的本来没有”。


面对和承受虚无,是这个小说更深一层的主题。人来到这个世上,并没有预设的目的和意义,人只是活着,并承受着人与生俱来的痛苦和命运。面对和承受虚无,需要的是一种莫大的诚实和勇气。


然而,一个人能承受虚无的事实真相,并不意味着,他就全然放弃了生存的目的、希望和意义。因为相对于虚无,人的存在太过短暂、太过脆弱、太过渺小,目的和意义对于生命又是多么重要!



我们需要某个目的,某种信念,作为内心的支柱来支撑自己,去承受生之重负——它是不可缺少的,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人,它是不一样的东西:或是爱,或是理想,或是艺术,或是宗教信仰......因而,在小说的最后,老瞎子已经得知那张药方是空白的,但依然把它放到小瞎子的琴槽里,而且还叮嘱他要“弹断一千二百根”才能取出。


同样,我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和需要存在的意义,本能地抗拒虚无。不过人们寻求意义的时候,往往是向外的,认为意义是一种外在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追求,去苦寻。



事实上,意义却是由内而外的,是由我们自己赋予的——意义源自我们的内心。正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过:“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了意义”,意义不是外在的,而是由我们赋予和创造的。而且,这种意义不只是在终点,而在生命的整个过程本身,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


一如老瞎子最终明白,正是那张空白的药方,使他的一生变得充实、丰盈而美好:“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



书名:《原罪》

作者: 史铁生

简介:

命若琴弦;

原罪 宿命;

插队的故事;




作者简介


罗佐欧,男,广西贺州市人。毕业于河北大学。文学硕士。自由读书社创始人。文化发展出版社编辑。


排版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白君艳

责任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张宇轩


往期精彩:

这不是河大,这是仙境

这是一条带着真情的的图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