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的自由特立独行,王小波逝世20周年

2017-04-11 河北大学青年

你认识王小波吗?



先不谈他的人生简历,看看名人大咖们是怎样评论他的。

林少华说他是个不老实的边缘人,总是对主流怀有戒心,不时旁敲侧击,甚至像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指出看似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人其实可能什么也没穿。


高晓松说他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冯唐说他的文字,仿佛钻石着光,春花带露,灿烂无比,蛊惑人心。


叶兆言说读他的作品,就告诉你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做出了最彻底的反讽,如今读来仍不觉得有任何时代的距离感。

他把人生浓缩为"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他既不卑也不亢,既不上进,也不落后;既不玩世不恭,也不道貌岸然;既不追求阳春白雪,也不追求下里巴人。

相比于那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谬时代,他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

他是一位旷世奇才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四十五岁,死于年华今天是他逝世二十周年。他生前以“沉默的大多数”自诩,警惕“喧嚣的话语圈子”。死后,“话语圈子”对他的纪念却沸腾了整整十年,且牵引了穿越二十年的王小波畅销史。

王小波的“身后之名”,是在归类贴标式的接纳、认同明晰的追捧、及其后数不胜数的致敬之作中迎来的——这多少淹没了王小波作品本身的独特与复杂性。

第一个十年里,人们先是惊呼一位过早陨落的天才,又忙不迭地为之附上“崇尚理性”、“自由主义分子”、小鲁迅”等近乎盖棺的封贴。自由主义与文化左翼,都争夺对王小波的诠释权。

第二个十年里,王式幽默早已作为话语套路席卷中文世界,成了段子手的标配。再往后,王小波又成为新一代网友眼中的“金句小王子”与“撩妹高手”。

王小波的接受史是个有趣的文化悖论,它映衬出中国90年代至今“历史的跑道”是如何转轨了。在记忆与遗忘的二十年间,“历史”悄然改写并被我们再度辨识。而在今天,或许是时候应该以阅读严肃作家的方式重读王小波了。

有趣的灵魂相遇


遇到他,就是同时遇到爱,遇到性,遇到理解。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就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谈恋爱需要两颗相似的灵魂,那样才有趣。

即便在爱情这个领域,王小波也是充满独特性的。

不少中国文人有个毛病,就是总是不自主的矮化女性,他们拼命赞美女性的美,可内心又把女人当做红袖添香的摆设或者启发灵感的物件儿。

但王小波,是把爱人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当做灵魂的伴侣。这一切,并不仅仅在于对李银河的尊重,而是在内心深处对男权社会的理性思考和反思。

他对女权主义和中国男女平等的看法,直到今天还不过时。

王小波写过一篇《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我们国家总是从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框架出发去关怀女性,分配给她各种东西,包括代表名额。我以为这种关怀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在文章最后,他说:“作为一个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从这种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

“第一代程序员”开发软件

如果生在当下,只要愿意,王小波完全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家。他和几位大学里的同事为北京煤气工程公司开发管理软件,该项目获得了当时的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计算机系统普遍使用DOS的年代,他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更方便,独立开发出了一款类似于Word的软件,遗憾的是并没有机遇实现商用。

尽管出生于北京,操着一口北京话,王小波也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以知识青年身份到云南以后。1971年,王小波回北京养病,由于没有户口,不能安排工作,也没办法领取粮票,只能靠哥哥剩下的粮票生活。可见,当时北京户口比现在还“值钱”,没有户口比现在麻烦得多。

相比现在的“蚁族”年轻白领,王小波的住房条件更惨。“单元门旁边就是垃圾道的出口,那里总有大堆的垃圾流在外面,有鱼头鸭头鸡肠子在内,很招苍蝇,看起来相当吓人。”这还是他居住条件改善以后搬进的高层住宅,相比之前住过的房子,要好很多了。但是,在文章中,他很少抱怨房子的小和破,而更多地希望居住环境的整洁、干净,让人感到文明和尊严。

王小波为“北漂”设想了这样的居住环境:那地方不在于有多考究,而在于卫生、有人管理、让大家住着放心。房间虽是大宿舍,但有人打扫;个人的物品有处寄放;厕所要卫生,还要有洗淋浴的地方;各人的床用白布帘子隔起来……

特立独行反的自由撰稿人

盛年而夭的王小波,几乎在每一段文字里都透露出强烈的青年气息。这当然不是说他冒进,他拥有一种将沉稳与狂飙相结合的能力,虽然未曾经历衰老,却预见了未来二十年的许多变化,并亲身参与其中,成为时代的引领者和弄潮人。不饰锋芒的思想与成熟的文笔,赢得了几代年轻读者的关注。很多人在王小波著作中与作者对话,让自己代入其中角色的经历中,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

青年问题出现在王小波许多杂文中。他关注春运时硬座车厢里挤了三四百的农民工,关注收入低微的医务工作者,关注早餐店的食品安全与卫生……

“特立独行”可以说是王小波一生思想的关键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干部,全都懒得来管他。他和一位相好的男同学经常手挽手在校园里遛弯,兴致高了,还踢起“盛装舞步”,从纪晓岚一路扯到爱因斯坦,全然不顾路人诧异的目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杂文传播最广的一篇之一,也堪称那段杂文热时期的代表作品。文章中的那只猪,可以视作王小波的个人独白。

他写道: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的作品

《杀死一只知更鸟》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他以卓越的文采,众醉独醒的姿态对社会道德伦理、国学与新儒家、个体尊严以及小说、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剖析,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时隔二十年,依然如同清流一般,读来让人沉思,让人捧腹,让人拍案叫绝。 王小波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革命时期的爱情

《革命时期的爱情》是一本关于性爱的书。性爱受到了自身力量的推动,但自发地做一件事在有的时候是不许可的,这就使事情变得非常的复杂。故事讲述了在充满狂热与盲目的时期,个体对纯真的爱情、性爱的追求。王小波说:我知道,有很多理智健全、能够辨别善恶的人需要读小说,本书就是为他们而写。


《黄金时代

王小波说:写出《黄金时代》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写得好。 本书收入王小波最负盛名的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故事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正面书写对“性爱”“自由”的追求,反思人的生存现状,并彰显了人性中的自由与本真。 王小波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本书是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书中对女权主义、科学与迷信、同性恋、小说创作、知识分子等话题进行剖解,展现了一座智性的迷宫,让读者从他那里学会如何独立而自由地思考,真切地体会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应有的尊严与自由。 王小波特立独行的观点点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放在当下,依然具有鲜活的感染力。




他是自由的骑士

他是思想的启蒙者

他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他就是王小波,一个独一无二的他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文案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李海河

责任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杨广超

往期精彩:


三周年活动 | 绿植领养,多肉大放送

粉丝福利 | 河大新区体育场容大首场比赛发票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