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 | 托尔斯泰——克洛采奏鸣曲


1


《克洛采奏鸣曲》是托尔斯泰的一个经典的中篇小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波兹德内舍夫和妻子只是出于肉欲和现实的需要而结合,两人的生活很快出现裂痕,不断的争吵与矛盾随着生活的展开而持续,孩子们的出生加剧了他们生活的负担和苦恼,两人对对方产生了仇恨。这时候,钢琴师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他被请来教妻子弹琴,钢琴师和妻子间的暧昧关系激起了波兹德内舍夫的妒火,使他最后做出了非理性的行动,杀死了妻子。


小说以当事人自己讲述的方式叙述出来,波兹德内舍夫在火车上一路滔滔不绝,交织着孱弱与雄健、平静与愤怒。



令人惊叹的是,作为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既具有《战争与和平》那种波澜壮阔的大手笔,又具有《克洛采奏鸣曲》中这种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笔法。


他写争吵和争吵时非理性的心理,写生活琐事和人为琐事所缠绕所纠结,写看似最无聊的细节和最无意义的家庭日常。所有这一切在那个惊心动魄的结局到来之时,突然变得无可抵挡,就像构成风暴的微小的尘土和杂物,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2


《克洛采奏鸣曲》所表现的是缺乏爱情的婚姻所导致的极端结果。


纵观波兹德内舍夫和妻子的婚姻历程,除了刚开始被肉欲所蒙蔽的短暂快乐,大部分生活都是无休无止、针锋相对的争吵中度过,他们互相撕扯,也消耗着对方的生命。生育之后,妻子重新关注自身,“她又复活了,为了她所知道的唯一的东西—爱情”——恰恰在这时候,钢琴师出现了。



遇到钢琴师之后,音乐使妻子重新焕发光彩,浸润在爱情中。而在兹德内舍夫眼里,钢琴师“和他的音乐就成了一切的祸根”,至此,兹德内舍夫和妻子之间已经毫无甜蜜可言,只剩下对彼此的仇恨,“那种可怕的争吵”总是一触即发。他变得越来越无法忍受,嫉妒和报复心理使他怒火中烧,最终丧失理智,结束了妻子的生命。

 



3



很少读到有作家像托尔斯泰一样,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来表现婚姻这个主题。小说的残酷之下所透露的却是一种深深的孤独,而这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孤独。《克洛采奏鸣曲》这篇小说写于托尔斯泰晚年,这部小说在情感和经验上具有某种自传色彩,其中的诸多情形何尝不是托尔斯泰自己家庭生活的写照。


虽然托尔斯泰的夫人出身贵族,有学识有教养,风度优雅,她也把整个家庭打理得井然有序,他们在婚后也曾有过许多甜蜜的时光。但托尔斯泰夫人并不能接受托尔斯泰的许多观点,观念的冲突也使他们之间矛盾丛生。八十三岁高龄突然离家出走,病倒在阿斯塔波火车站,直至临终前才肯见妻子一面,很能说明这一点。


这篇小说所表达的是建立在欲望和利益基础上的婚姻的痛苦和无意义。反过来看,这恰恰是在说明爱情对于婚姻的必要性。


尽管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但在托尔斯泰这里,却被表现得如此深刻、震撼人心。爱情,也许是婚姻中的幸福感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源泉。



“跟一个人没有爱情,怎么能生活在一起”,小说中的一个女人说,“没有爱情的婚姻不是真正的婚姻,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变得圣洁。”而小说中两人的结合并非建立在爱情之上,“两人之间存在着那个可怕的深渊”,使他们被层出不穷的矛盾和痛苦裹挟,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



意味深长的是,小说以贝多芬的《克洛采奏鸣曲》为题,并将此乐曲与小说情节的推进紧密地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将美妙与残酷这两种极端的东西结合、缠绕在了一起,创造出一种触目惊心的心理冲击:

小说中的夫妻双方,一方面同时都被这个“可怕的”奏鸣曲攫住,内心深处有“一种新的、从未体验过的感情”被唤醒,另一方面又深深地陷入一种要置对方于死地方才甘于罢休的仇恨,这两种情感是对立的、缠绕的、互相强化的,爱的强烈渴求和它的无法实现,加深了彼此的仇恨,最终将他们推向那个无法阻挡的悲剧结局。 



《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简介: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了一个一生顺利而平庸的官吏——伊凡·伊里奇因意外摔伤而被更多人"体面的关心"而自我怀疑致死



者简介

罗佐欧

男,广西人。毕业于河北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

东方出版社编辑。作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图书馆报》《郑州日报》《青岛日报》《贺州文学》等。



排版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赵子月

责任编辑: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孙秀一

往期精彩:

杂货店 | 一生一遇
河大版“秋风十里 不如你”MV 唯美发布——刷屏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