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日光奖公布,历届获奖作品看呆了!
在成功举办2015国际光与光技术年(IYL2015)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已经签署通过了每年的5月16日为“国际光日(IDL)”,并指出:“‘国际光日’的设立,其目的是为强调光在科学、文化、艺术和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医药、通信、能源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作用。”
今年的516国际光日已经过去半个月了,当时又没放假庆祝,国内的科教文卫主管部门和照明圈媒体厂商也没太多的宣传报道,所以这个节大家不知道,是很正常的。
为啥过去半个月了,还要谈这个事儿呢?是因为跟“国际光日”同日宣布获奖名单的“日光奖 The Daylight Award”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谈的奖项。
首先呢,是它的任性:评奖体系特殊、奖金也很高(照明行业三大奖项羞愧地低下了头)。
日光奖是由威卢克斯基金会,VILLUM FONDEN, 和VELUX STIFTUNG慈善基金会创立的,旨在表彰和支持日光研究和日光在建筑中的应用。日光奖每两年颁发一次,每个人奖金10万欧元。建筑大师伍重,卒姆托,斯蒂文·霍尔,妹岛和世女士和西泽立卫先生,都曾是这个奖项的得主。
这项奖励的评比颁发很特别,不接受报名,只接受历届得奖者或其它有信誉度的组织的推荐。此外就是一旦推荐被接受,除非声明退出,即可作为候选人,一直参加评比后续年份的评奖。
"其次呢,是纯粹:只有两个奖,一是Daylight Research Award(日光研究奖)、二是Daylight in Architecture(日光建筑奖)。
前者是给专业研究日光在建筑材料上运用的纯技术研究类奖项,比如研究出新的阳光反射膜或窗户构件;后者则是颁发给那些主动将设计与日光结合的建筑师及组织。
没有二三等奖、没有兼得、没有其他的凑数小奖。
再次呢,是惊喜:也是任性,比如2018年心血来潮,一言不合就给历届得奖者double一下奖金,比如今年作为40周年大庆,给了亨利·普拉默一个惊喜——终身成就奖。
就是这样一个任性得不那么主流的国际奖项,在日光+建筑的课题上,做出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今天我们就来重点扒一下,2020年获奖的芬兰建筑师Juha Leiviskä的用光理念,及其获奖作品的用光手法,顺手也精选回顾往届部分获奖建筑师的用光神作。
2020年
尤哈·莱维斯卡(Juha Leiviskä)
尤哈·莱维斯卡是芬兰当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之一。他的作品,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能力,使日光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将情感刺激、功能性和微妙而惊心动魄的光作为空间体验的一部分。在当前建筑的环境价值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可持续发展和自然舒适理念的背景下,莱维斯卡的创造和作品与当今理念特别契合。——日光奖组委会
“光之教堂”
缪尔马凯教堂(Myyrmäki Church)
芬兰 赫尔辛基
© Arno de la Chapelle, Rauno Träskelin
“现代建筑中的日光解决方案通常基于天光的变化,或依靠狭窄的屋顶或墙缝以引导光线沿着建筑空间的表面展开。莱维斯卡的光是一种倾斜的光,既直接照射垂直表面,又可反射,以独特的深度感带给大众光的分层次的体验。他的光不仅是照亮表面,而且在建筑空间中充满活力地存在着。
作为运用反射效果的大师,他注重反射光中的微妙变化,这使得光色不断的呈现动感与变化的现象。
光色也会随着天光的强度和方向呈现出强弱变化和如呼吸般的显现-消失效果。在住宅设计中,莱维斯卡非常关注日光的质量和强度,为业主提供视觉舒适和福祉。他做这些设计时冷静、简约、精致而不是为了做而做”——日光奖评委如是说。
“俺讲话儿了,一座建筑,作为‘一堆材料’,狗屁不是。得跟周边环境、生命、光结合时才有灵魂”。原文是:To me, a building as it stands, ´as a piece of architecture´, is nothing. Its meaning comes only in counterpoint with its surroundings, with life and with light。莱维斯卡出生于芬兰东北部,所以调侃一下
莱维斯卡的风格,在继承借鉴的同时,又有微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设计师拥抱新科技、大量的使用LED和其衍生技术等人造电光源来做设计的当代,能够坚持使用自然光,这真的很难得。在“过度设计”、“光污染”充斥着我们的城市的当代,莱维斯卡的作品,也有如一股清流,流入我们的心田。
曼尼斯托教堂(Männistö Church)
芬兰 库奥皮奥
© Anni Vartola
© Arno de la Chapelle
瓦莉拉图书馆
芬兰 赫尔辛基
© Arno de la Chapelle
2018年
三分一博志 (Hiroshi Sambuichi)
三分一博志毕业于东京理科大学建筑与工程系,从小川晋一都市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结束后,他于1997年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Sambuichi Architects。自成立以来,他的作品就在日本以及全球获得了不少最负盛名的建筑奖项的认可。他本人也在做项目之外积极参与设计教育事业,目前,三分一博志既是丹麦皇家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也是山口大学的讲师。
“所有建筑师都说场地对项目非常重要。” James Carpenter又说:“三分一博志对场地却有着更深入,更精细的理解。这是一种理解,它与风、雨、太阳和土元素的力量产生共鸣,并对一种更加形而上学的崇高进行了阐述。”
三分一博志的用光手法被日光奖评委和媒体形容为"Timeless, Fluid",大意是永恒且流动的。比如其代表作之一的直岛大厅,评委James Carpenter评价:“它在景观中显然是被压低的。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三分一博志对光线的把握在这里都表现为一种空间释放,将一个私密的瞬间转化为与自然世界强烈的集体参与。”
直岛大厅
日本 直岛
Rokko-Shidare天文台
日本 神户
2016年
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
史蒂文·霍尔(Steven Holl)大家都比较熟悉,1970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并在罗马进行建筑学研究。1976年,他进入伦敦建筑协会,并于1977年在纽约成立了斯蒂文·霍尔建筑设计事务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在三十多年的实践里,他将建筑的完整性与一种用于表达空间和光的特性的语言结合起来。在他的作品中,结构、材料和光线之间的关系是很轻松就可以体验到的。通过对现象学和空间感知的实验和好奇心,将这些品质转化为空间认同,令人信服地将经验科学世界和直觉世界联系起来,这使他的作品独具特色。
日光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建筑师可能从本质上理解日光对人类福祉的价值,并将日光思维嵌入建筑概念中,但想象力和直觉的艺术很容易迷失于项目的开发和建造的复杂进程中。
作为一名先行者,史蒂文·霍尔通过他对建筑空间的不断探索影响了一代建筑系的学生,他对日光的哲学和艺术思考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示范和方向。
奇亚斯玛现代艺术博物馆
芬兰 赫尔辛基
© Petri Virtanen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 里德大楼
英国
©Iwan Baan
2012年
Annette Gigon & Mike Guyer
安妮特·吉冈(Annette Gigon)和迈克·盖耶(Mike Guyer)均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俩人于1989年合作成立了工作室。1992年,他们的第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基希纳美术馆(Kirchner Museum in Davos)横空出世,一时间给刚出道的两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该项目也是此次日光奖评委评选的重点对象。
▲ 来源:瑞士国家旅游局
随后,Gigon& Guyer 还承接了许多博物馆项目,还致力于为独栋和低成本住宅建筑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并一直在其他不同领域进行探索。
对于基希纳美术馆,评审团认为,这座建筑是以日光为主题的:“为适应达沃斯的气候条件,创新了一种用光解决方案,这是该建筑的基本理念。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博物馆以类似的方式强调艺术家的作品。因此,它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手法的影响是非同寻常的。
© Heinrich Helfenstein, Stefan Jaeggi
1980年
约恩·乌松(Jørn Oberg Utzon)
1980年,第一届日光奖被授予一代传奇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Oberg Utzon, 1918 – 2008)。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最著名的设计作品是悉尼歌剧院,乌松为其倾注了9年的心血,它在2007年被宣布为世界遗产。
告别了悉尼歌剧院的爱恨情仇后,他之后的其他作品也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位于赫尔辛格西郊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区,弗莱登斯堡住宅,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哥本哈根Bagsværd教堂等。
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
科威特
© Jeffrey van der Wees
Bagsværd教堂
哥本哈根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云知光微课堂立场,如有问题,请联系平台处理。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
最近找不到课堂君啦?按照以下步骤给微课堂设星标★,专业学习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