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编辑手记:
什么是“无用”空间?怎么会有空间是没有功用的呢?既然“无用”又怎么做照明设计呢?其实这是汪建平老师在第五届云知光论坛·文化光分论坛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空间概念,他还通过多个文化类照明设计项目,举例说明了对“无用”空间进行照明设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干货~看到这个题目,有很多人都在问我什么叫“无用”的空间?我们知道,其实有一类空间是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的,比如会议室、办公室等,但也有一些空间,比如宗教文化空间、酒店大堂等,它的功用性相对模糊,所以这类型的空间我们便可称为“无用”空间。功用空间的照明设计,以前是电气工程师做的,一般都有参照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比如常见的办公室,照度最低需要达到300 lx 以上,目的是为了确保视觉的辨识,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但是很多像是大堂、公共大厅等这些用于短暂使用或通行的空间,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照度,200 lx 就足够了。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空间,满足了功能需求也并不等于可以满足情绪需求。比如很多“无用”空间的空间架构都是非常态的,有时候是挑空的,或者其他特殊的形态。当我在设计无锡灵山梵宫时,就有过很多这样的思考:我们应该参照一个酒店,一个教堂,还是一个庙宇的标准去给它做照明设计?有人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是佛教的建筑,但是它的空间架构又具有很多西方教堂的特征,中间的塔厅最高处有60多米。室内设计师本来是想引入天光照明,但后来想到对引入天光的各项参数控制太难,风险太大,所以最终塔厅的屋顶是做成全封闭的。因此,当我来接手做照明设计的时候,我首要思考的反而是:人站在这么高的空间里,照明设计如何来引导观者?我的第一想法是营造一个“天空”,并呈现出星辰的景象,让大家的思绪能在这个空间中穿透。这也是第一次,让我认为空间是应该有生命的,在这之前我们设计的很多空间都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唯有在这个空间中,我们设计了可变化的、可流动的“天光”,它可以有蓝色光的状态,也可以有金色光的状态。我想这也是能够打动观者的地方之一。所以,虽然标准很重要,但是对于很多的特殊空间而言,照明设计师有时候还是要超越照明标准去思考。除了非常态的空间架构,非公用的空间中还会有一些偶像物,或者其他的特殊的文化展示物,而且人在这些空间中是随机活动的,并不一定要在里面干什么,所以它的空间功能也是不确定的。因此,我认为“无用”空间的照明设计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抓住人的注意力。也就是说,除了基本的功能照明之外,我们应当设计视觉焦点,通过重点照明和氛围照明等手段,或提供让人安静的背景,以激发观者的内省和对空间的思考;或创造戏剧化的关注,吸引人的注意力,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下图这个教堂,它几百年的历史要通过怎样的灯光表现出来?首先是只照亮空间的局部,而不是全部,降低灯光的亮度,同时选用的是较高的色温,来体现建筑空间的历史沧桑感。所以灯光是能够进视觉信息的传导,它可以传递我们所感受不到的一些信息。再以佛像为例,这是很多宗教项目中常见的被照物,你对它采用不同的照明方式,就会使得你对它的观感,它带给观者的情绪都是不同的。当你看光从后面打亮的琉璃佛,跟看用正面光打亮的琉璃佛时,你的观感是不一样的,前者带给你的可能是一种感动,而后者则可能是一种威严;再比如用窄光束角的远投光打亮的一尊金佛,有背光和无背光的状态,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人在空间中的“视觉”体验,是“视”和“觉”两种不同层次的感受。“视”是我们接受到视网膜中的物理信息,“觉”则跟我们的经验有关系,只有你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你在这个空间中你才会有自己的反应。而人的“视觉”体验,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来源于我们对自然光/天光等的自然反应。比如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一个简单的镂空十字架的透光,而且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十字架,为什么就能够打动人心?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形态,能很自然地让大家代入对宗教的认知和感受,同时它外部的高亮度跟内部低亮度的强烈对比,也使置身于这个空间中的人有一种强烈的神圣感。而南京佛顶宫禅境大观空间,是室内设计师设计的一个模拟释迦摩尼佛在娑罗树下涅槃场景的类户外空间,我们通过设计能随时变化的发光穹顶,使观者能感受到设计师想传达的当时天光变化的晨昏日暮状态。此外,对于封闭无光的地下空间,人很容易会产生一种幽闭感,我们就通过模拟天光的手段来使大家模糊掉这种感受。比如下图这个室内亭子,我们是用石材再做了一层空间表皮,然后用高色温的光投射墙面,营造出仿佛是阳光射在墙面上的感觉。另一方面,我认为,在室内空间中,文化和传统也会影响我们的自然反应。比如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人们一直用酥油灯的照明方式,因为这既是一种供奉,也体现了佛教的精神。他们认为灯不但能够带来光明,也是能够给人以智慧,有“佛法不灭、心灯相传”的说法。基于这样的传统,在我们为五印坛城做照明设计的时候,就很快明确了它的照明概念。我们采用了纯色的 2700 K 暖光做基础照明,然后以 1900 K-2200 K 的色温变化模拟酥油灯的烛火。这种模拟酥油灯火照明的灯具,我们布满了整个立面,总计接近1万盏,可以通过 DMX51 系统的控制,来实现如自然烛火一般的闪烁。为了使这个场景更加的真实,我们还建议业主买来真的铜制酥油灯,切成两半,贴着磨砂玻璃放在佛龛中,映着闪烁的灯火,给大家的感觉就更像真的酥油灯光。两年前在参与曲阜尼山儒宫-信厅的照明设计时,我们与室内设计师达成的照明设计共识,也是“烛光”的概念,但是有别于五印坛城的禅意,儒宫中“烛光”传达的是: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不仅教育出了72弟子等贤人,也通过他的智慧和学识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就像一根照亮中国历史长河的巨大火烛,所以在整个空间的设计中我们用了很多烛光照明。此外,这个空间的挑战性在于,照明设计不仅需要传递背后蕴含的场所精神,还要兼顾宴会、旅游的功能,而这三种场景所需要的照明差别又非常大,怎么办呢?最终我们是设计了一种可变化的多层次的灯光体系去解决。平常的时候,就通过低照度,营造一种神圣的环境氛围;宴会时,就用全开灯模式,为宴会活动提供足够的照度和亮度;作为旅游参观的场所时,照明系统也可以跟中间的媒体屏配合,为游客表演一场沉浸式的小型灯光秀,给人一种仿佛穿越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感觉。场所精神的概念是来自于罗马,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每一种“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genius),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随人的场所生命,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特质和本质。为什么场所会有精神?我个人的思考是,建筑或者说室内空间,虽然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木材、石材等物理的、冷冰冰的东西构成,但我认为,当业主、设计师、工人及所有参与创造它的人,把我们的智慧、思考和生命都倾注在了其中,它就被赋予了精神。这种精神的表达是综合性的,它是由场所本身的属性和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内各种元素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独属于这个空间的特性。这种场所精神类似于人的气质,但它本身和观者无关,不同的观者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不同,对场所精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而照明设计师就是一个诠释者,用光的亮度,用色温,用颜色来传达这种精神。那么该如何去传达?从我们的设计经验来看,我觉得可以有两种不同维度的思考,一种是思考空间的公共性,另一种维度则是空间的神圣性。有些空间本身的属性就是公共的,像机场的候机厅、餐厅、大学的食堂等等,我们就要思考公众公共的需求。在最初,光在空间中的功能是让人能够辨识事物。在有光的条件下,人的眼睛才能像一个高精密度的摄像机,不断摄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我们的视网膜,我们的大脑中,让我们产生“视觉”,认知事物。所以照明设计要思考的是:照明如何和空间的被表现物进行互相结合,来帮助观者建立对环境空间的印象、评估以及反应。但是现在最新的研究表明,光不但能够形成视觉,它还能够影响我们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生理健康。所以未来对于需要长时间作业的空间,照明设计需要特别关注灯光对生理的影响。空间的神圣性,多见于宗教性建筑空间,但现在哪怕是商业空间,像是一些高档餐厅、奢侈品店等为了彰显高品质,也会特意用低照度低色温营造神秘感,对空间进行不同的分隔。
而当我们把光用得很纯粹或对称,创造出一种仪式性的时候,它便可以带来一种和建筑空间融合的神圣感。
比如在儒宫的义厅里面,我们通过大面积的白色背光,创造出一种纯净圣洁感。而在儒宫的智厅里面,采用的是一种深浅不一的同一色光,也能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不失神圣的氛围。我们常用亮暗的对比营造空间氛围,但亮暗的比例要控制好,并不是提供越多的光越好,它跟我们的顶面和立面,跟材料的反射率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举一个我们最近完成的案例——舟山观音法界-观音圣坛的门厅,因为在佛教中,“观世音”又译为“光世音”,有普度众生,给人带来“光明”含义。为了与这样的理念契合,照明设计配合室内设计选用的浅色石材,用 3500K 色温的白光营造了一个明亮纯净、大放光明的效果。但其实人在暗的环境里会更加冷静,更能给大家带来思考。在儒宫的智厅中,设计师就以黑色的材料做表面处理,反射率很低,照明设计营造的也是相对比较暗、能让人冷静的色调。但当你换成暖色调的灯光,也能给空间营造类似于一种朝霞满天的温暖的、浪漫的感受。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冷暖调的色光来塑造空间。儒宫的义厅,因为它对应的是四象中的白虎,所以设计师在整个空间主要采用了白色的材料,灯光就配合用的是 4000K 高色温白光,既保证了合适的亮度,也能彰显神圣感。在室内空间中,我们还会经常用到强化视觉焦点的手段,但需要注意焦点亮度,我个人认为,最理想的亮度是300~500 lx,如果再高,拍照的时候就容易形成过度曝光。此外,焦点与背景光的对比度也要控制好,一般最理想的对比度是5:1~10:1。但如果我们希望有更强烈的戏剧感,对比度还可以更高。在我们设计牛首山佛顶宫的千佛殿时,因为想要模拟石窟的感觉,我们就把里面的灯光与焦点光的对比度拉大,将立面的灯光暗下来,再用远投光灯打亮里面的佛像。这时,整个空间就像变成了一个消失了立面的空间,视觉焦点全转移到了佛像身上,给人一种万佛临空的震撼感。场景和照明控制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设置:一是按时间定义场景,比如分为白天、夜晚、深夜,白天还可以分为晴天、阴天。为什么白天和夜晚要设置不同的场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从阳光明亮的场合,进入一个亮度较低的酒店大堂,其实需要一个视觉适应的过程,否则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觉得压抑,并不舒服,所以白天与天光相接的空间要亮一点;但如果是夜晚,由于人眼适应了黑暗,所以夜晚大堂的照度反而要低一些。二是按应用状态定义场景,比如分为常态、会议投影、会间休息、禅修、清扫、安保等。当我们设计波罗蜜多酒店大宴会厅的宴会模式时,我们一直在思考照度和色温究竟要选多少?其实传统会议功能用 4000K 白光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宴会,却又不合适,所以最终我们设定的是 3000K 的暖白光。但是照度要多少?如果翻看我们的教科书,标准照度为300 lx 。但如果这个空间有举办婚礼或重大年会的需求,300 lx 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最终我们设计的照度为900 lx,因为我们认为只有在这么高的照度下,才容易达到宴会热烈兴奋的氛围。当然我们也为这个空间设置了一个禅修的模式:只有立面的壁灯亮,基础照明调到最低照度的状态。所以照明设计并不能只遵循教科书就可以,要基于人的感受,要基于现场的探索对空间的思考。比如阿布扎比的大清真寺,它白天的照明状态和夜晚的照明状态是不一样的。最典型的就是立柱,在夜晚时,光是从地面照上来的;白天光则是从立柱的上部投下来,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设计师的思考。 ▲阿布扎比大清真寺白天与夜晚照明效果,图源:艾特照明(点击可查看大图)还有我们设计的儒宫信厅,当它需要迎宾开宴会的时候,它可以调到一个高亮度暖色温的状态。▲图源:艾特照明设计而在平常时候,为了表达它所对应的“青龙”的文化寓意,是一种偏冷的蓝色背光,但中间的功能照明还是白光,对视物没有影响。▲图源:艾特照明设计也不只这里提到的信厅和义厅,儒宫共有4个小厅,分别对应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太极四象,我们都选用了不同的色彩来传达它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寓意。▲图源:艾特照明设计所以作为照明设计师,我觉得除了要满足基本的功能照明之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用光来点亮我们所设计的空间的灵魂,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无用”空间,看起来“无用”,但是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不同的感受。
- END -
5月19日,云知光·拓光旅城-城市论坛第三场——成都站,将于成都瑯珀·凯悦臻选酒店举办!一如既往地我们邀请了众多一线设计师亲临现场,为大家分享他们的设计心得,并在成都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中展开“光与空间对话”。
快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报名加入我们吧~
版权声明编辑整理:课堂君资料、图片来源于:艾特照明、第五届云知光论坛、网络等本文整理自汪建平老师在第五届云知光论坛-文化·光分论坛上所作的分享,独家首发,如需转载,请在后台留下需授权的公众号名字及微信号。投稿/合作 | media@elicht.cn
汪建平|做文旅宗教照明的过程很像一种修行
汪建平 | “灵山小镇拈花湾”夜景照明的营境新创
媲美AR,用灯光真实再现诗人王维的诗歌意境,这是怎么做到的?
只知道“光之教堂”?一文帮你梳理大师们那些永不过时的用光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