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P2P已死有事烧纸”论,解剖监管真实意图
文/沐雨辰
吵吵嚷嚷的意见稿终于在8月24日与大家见面,论逼格之高,权威之重应该值得所有行业人重视,四部委联合发文,人民网直播、发布会后第一时间上银监会网站,各大媒体的联合发文等一切事项紧紧有条,不乱不张。
昨夜(8月24日)一篇名为P2P已死有事烧纸的文章在朋友圈出现,主旨意思就是按照监管细则清理平台的存量基于平台刚性兑付和抽贷平台难以为继,基本必死无疑。
笔者先不说写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只能说写这种文章的人多半是因为前几年电商模式发展的到现在没有找到爹妈的草根平台。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种平台在前几年一方面是烧空了自己的钱,另一方面也烧了一些投资人的钱,在CPS 和DSP的帮助下,平台的吸金能力迅速增强,融资能力增强必然导致资产跟不上,而为了匹配前端融资能力,此类平台多以放低风控审核标准拓展资产端,时间走到16年笔者相信逾期坏账率必然不低。
如今细则落地若严格执行,必然硬伤。其一、ICP证+银行存管太高门槛,直接宣布没爹的草根系很难通过,其二、野蛮发展背后必有巨坑,退出困难;其三、基于监管投资人首选有爹平台必然影响前端融资能力,挤兑兑付高峰期可能随时临近。
在之家专栏曾有大咖提出,互金行业野蛮发展多年,如今到16年各位大咖开始注重风险,实属不易。此次意见稿虽隐有扼杀和权贵化之意,不过于我个人而言,早该如此。在笔者眼里金融一直不应该放草根进来玩,原因其实也很野蛮粗暴2000多家跑路平台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草根的道德风险极高,兜底能力极弱。没有道德没有能力没有资源的人,凭什么来玩金融,用一个个庞氏骗局浇筑的行业何以普惠,一个个利用自己的野心变相给自己融资拿去奢侈、还债已经见怪不怪。与其说行业已死,不如说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报应来了,只是苦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投资人。
于笔者看来此次意见与其说责骂不如说赞扬,继e租宝、泛亚、大大等事件之后,金融风险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成为了监管层必须要解决的实在问题。如果说小额可以防范风险,这绝对是扯淡,因为小额带来的结果是风险事件概率的增加。但是小额借贷控制的却是平台体量以及风险的集中量。
举个例子,1单1000万的不良和15单150万的不良,国家其实其实更喜欢的是15单150万的不良,因为15单不会集中爆发,其次基于小而分散的平台必然属于强资金流平台,兑付能力必然远强于做大单的平台,因此监管思路从风险爆发的集中时间节点和兑付能力以及周期上对平台和投资人进行保护。
另外一个例子,1家企业承受1000万和10家企业承受1000万最后导致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因为1家企业承受的风险就是1000万的社会风险,而10家承受的风险可能是不到100万,因此多级风险承受结构必然能够在资金流和兜底能力上给予平台和投资人极大的保护。
因此回到原点,国家颁布此次监管意见的的核心就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延伸到社会风险。
换个角度来我们从金融结构来看,银行认为1000万以下的属于小额贷款,那么小贷呢?小贷作为银行的补充发放贷款在100-1000万没有问题吧。互联网金融一直作为传统金融机构的补充,那么限定你在单笔100万里面是合理的。原因在于你根本不是持牌金融机构,如果你想发100万以上贷款,请准备好小额贷款的相关硬件实力,去申请牌照。
对于网络借贷来说,一边是融资,一边是借款。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你具有的功能基本是银行所具有的“存贷”功能,如若不加限制,让你进行大额贷款,一没政府背景,二没兜底能力,三没完整风控且电商发展,你何以变成银行,国家必然明令限制。
综合而言,其实这次反对意见最大的当属那些民间放贷线上融资的台子。因为限定了他们无限增加杠杆(同时也是扩大风险)的可能。妨碍了他们吃肉,妨碍了他们的资本雄心梦,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全民金融抄底实体,大家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让资产重新配置,但是也是最坏的时代社会不稳定,金融危机在即。
因此我们才会看见这种野蛮的草根平台一直难以拿到金融牌照?原因是能力、资源、背景不够。监管细则第42条内写的很清楚,持牌金融机构设立的不适合本条例,目的就是利用本条例给风险等级做一定划分。有多少实力做多少事情,金融看的永远是风险以及风险的承兜能力,然后才是获利。
综合而言,对于限额这点,个人还是很支持国家政策的。从整个政策上面来看,国家要做的就是控制风险,尽量杜绝老百姓被骗、被风险席卷的事情。行业内怪事一直不断比如一个自有资金100万,去做1亿业务的平台,也有90后霸气跑路的,当然也有投资投成股东的,各种丑事都说明了一个问题,让草根如此野蛮操作的风险极大,因而才造就了今天的花式丑闻。
于我个人而言,作为投资人对此次意见点赞,有小伙伴说平台都不安全了,投资人怎么安全,但是前提是它可是一个安全的平台?真正安全做实事的平台会怕到期兑付,会怕前端资金跟不上然后烧投资人的钱发羊毛续命?我想当然不会,因为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个东西。
回到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投资人不用恐慌,不少文章借势点火宣传什么样的平台不投,于我个人而言你若相信,请退出网贷,因为那是瞎扯淡,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是不足以做投资人,监管细则在赤色化的同时明显权贵化,因此未来12个月的投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找有真实爹的老平台和找有真实爹的新平台,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兜底能力以及意见稿给出的剩余空间。意见稿出世草根的冬天雪上加霜,或转型、或死亡、或被并购是未来的必然走向,若能够合理清盘,也算是自己少了一分罪过,当然做实事的除外。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将您的文章发送至:
editor@wangdaizhijia.com
也许你的文章就会出现在这里!
来源 | 网贷之家专栏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