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风波暴露资产端困境,P2P将回归原点?
作者 | 七月的MiuMiu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首发作品,未经网贷之家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陆金所“疯狂债转”的问题事发未久,就带出了围绕在P2P圈挥之不去的众多问题。市场、品牌、信任,在这些看得见的瑕疵背后,由陆金所下架金交所产品而引发的一系列震荡,使得资产圈的枯竭现象进一步显露无疑。
这些枯竭的根源有的在于低劣的资产本身,而有的则在于贪婪的人性为之。
而无论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最终的去向,皆指向这样一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没有了源源不断的资产端,P2P的这锅菜,要如何才能炒得香呢?
1.僧多粥少
陆金所出事后,很多人都以盲目的“投资心理”作为切入点,分析过这件事的背后原因。而在从业人眼里,这却并不仅仅是一个“感性心理”便可解释得清的市场隐疾。
由大面积下架金交所产品引发的投资不安,到一张所谓的内部消息便引爆的信任危机,这一连串急速点燃的导火线似乎在向我们说明:合规资产圈的不断缩小,正让投资人时感焦灼不已,而这种动荡不安的广泛心态,又随时会将烈火重新烧回P2P企业本身。
这一观点,我们在大多数资深圈内人身上得到了验证。他们认为,点燃这场“火灾”的第一根稻草,源自2016年8月的这段日子,而根本性原因则是由资产圈缩小所引发的发展乏力问题。
我们以2016年12月网贷平台交易量为依据,会发现自2016年12月-2017年5月间,前100家平台的排名出现了剧烈变动。在原Top100的名单里,已有1/5的平台跌出100名开外,有15家平台的名次变动位于10-20位之间。
这些变动的影响,不仅在中小平台身上可体现,就连超大平台,也感觉到了转型和突围的力不从心。
我们以如今排名前20的平台为例,放眼望去发现,几乎绝大多数超大平台都在实行“网贷+理财产品代销”这样的双线组合。这些平台一边努力弱化网贷的性质,而另一边则力推理财型产品,力图打造“财富管理”这样的泛化理念。
但与预期不同的是,超大平台们的“双线组合”却并不顺利。在2017年1月-5月的交易报告中我们发现,前20大平台的月度交易量月均环比增速为-7.18%,远低于行业平均值0.37%,其中大部分超大平台的月度交易量都下降了15%以上。
这些超大平台交易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受到限额制约,主动减少甚至取消大额标发布的同时,小额资产又难以及时补充,而理财代销端又面临着用户投资习惯的深度难题。
这样三重叠加的问题,就像“紧箍咒”一样套住了超大平台的转型之路。而比他们更不好过的却还有中小平台的生存难关。
在2016年末至2017年5月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交易量排名在40-100名的大多数中小平台,其发展中心仍集中在合规整改中。
这些平台一面在银行存管、备案登记等硬性指标上徘徊,另一面则选择在网贷领域深耕。由于受到资金和运营成本的影响,这些平台只能利用行业整改的空档期,通过挖掘性价比更高的资产端,来全力保增长。
虽然在增长数值上,这些平台并不逊色于其他大平台,但在资产端的延展性上,这些中小平台却要面对“稳固”这个最大隐患。
一位中小平台的金融产品负责人曾透露,由于企业运行成本压力,中小平台更倾向于与机构进行合作,或是开发其他灵活的资产模式。但身处整改期就意味着一朝一夕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一旦监管下令P2P不允许与其他机构合作,或是需要再次对资产端做出调整,那么对于这些本身就“捉襟见肘”的平台来说,将是又一次致命的打击。
2.人为与天意
资产端如今的匮乏,其实并不全然来自于整改大刀阔斧的“砍伐”,在许多层面上,肆意的人为性,也使得最初尚且优质的资产生态变得日益混乱。
从2009年的不足几十家,到2015年的4000余家,这个阶段内自然产生的优质资产在被不断消耗、侵蚀,直至最终的几乎枯竭。
最疯狂的时候是什么样?一位早期的网贷平台运营人曾形容为“一场资产的掠夺战”。源源不断的资金端涌入,而符合条件的资产却无法跟上脚步,这不仅意味着正常资产的增长率已无法供养庞大的市场胃口,那些本渴望“掘金”的平台也会因为失去竞争力而无法存活。
于是,一些“人为”的资产开始侵入市场,例如“校园贷”、“现金贷”和如今的“金交所产品”。而这三者间最大的共同点也正是对于风险把控能力的丧失。
“校园贷最疯狂的时候,部分地区竟有80%的学生都有三家以上平台的借款记录。”一位风控人员曾透露。而一度,网贷平台的校园贷产品也甚至到了“盲批”的地步,许多所谓的风控人员根本不看借贷者的个人信息,几乎凭一个身份证号,便能闭着眼睛通过审核。这使得“多头借贷”、“以贷养贷”的情况急速蔓延。
许多毫无经济实力的大学生直至“拆东墙补西墙”了近半年后才发现,原本的几千元已“滚雪球”似的滚到了十几万元。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现金贷。
这些打着“paydayloan”旗号,以城市蓝领为贷款主体的小额资产,同样做着近似“高利贷”的业务。
通过中间商牵线、无视贷款人的薪酬基准,许多发展现金贷业务的网贷平台,将风险极高的劣质资产作为平台发展的引擎,不断地加码推进。首次逾期率超过30%、M3催回率在70%-80%之间,其余的则为绝对的坏账……即使是在大部分利润都需要覆盖高企的坏账率时,仍有大部分平台纷纷扑往现金贷这块“肥肉”,拼命啃食。
“最高的时候,现金贷行业的借款利率甚至达到了600%。”一位现金贷平台的风控人员透露。这显然是直接引发现金贷社会问题的导火线,也是这项业务随后急速转入“地下”的根本原因。
据业内人士了解,除了有一定规模的现金贷平台外,如今许多平台的现金贷业务已转为“特定城市放款”或“区域性放款”。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但成本较低,同时也能便于回款。
“校园贷”与“现金贷”似乎是P2P历程上绕不去的两个污点。但有的时候,一些外表“高大上”的新资产模式,依然逃不过“被砍”的命运。
由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不久前下发的“64号文”和深圳市金融办于7月12日下发的《关于互联网平台与各类交易所合作金融业务相关情况的通知》,就将“P2P平台与金交所的合作关系”画下了终止。
但金交所产品的下架,在许多人眼中,却也并不意外。
其一是金交所产品的诞生,原本就是源自“逃避”P2P资产端限额的手段;其二是这类金融通道业务的泛滥,的确为市场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从本质上讲,互联网金融平台定位于小额普惠群体,而地方交易所产品则属于私募性质,定位于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
虽然在实务中,应收账款收益权、租赁资产收益权,以及其他经批准的金融资产交易产品主流资产标的,大多数都是与互金平台合作的结果。但二者要弥合这种属性定位上的差异强行合作,仍然容易带来所谓的权益拆分、降低门槛和突破200人红线等问题。而同时,网贷平台为了交易量所推出的金交所产品还时时存在合同嵌套的现象。所以,金交所产品的下架,实际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冤屈”。
“像校园贷、现金贷、金交所这类合作产品被砍,其实并不会引起太多质疑,但一些的确有存在必要性的资产业务也会遭到禁止,这便会使得P2P企业真正的生长周期更加艰难。”来自广东某平台的一位运营负责人表示。
在监管的介入下,过去网贷平台肆意开展的不合规业务得到了削弱整顿,但同时,一些确实有存在意义的灵活性资产业务,也难逃渔网。而这一必要性资产业务,便是前不久刚被广东(非深圳)地区监管层“剥夺了合法性”的个人债转。
7月17日的一则晚间消息称,广东(非深圳)地区的监管层在平台整改过程中,要求P2P平台禁止一切形式的债权转让活动与服务,其中包括出借人之间的债权转让。
众所周知,“债权转让”实际包含了专业放贷人模式、普通债权转让模式、以及普通投资人债权变现模式。不过从2016年下发的824文件来看,第一类专业放贷人模式和普通债权转让模式均已划分至违规行列。但对于普通人投资债权变现的合规性,文件中却并未明确。
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单从2017年3月份北京监管部门下发的整改要求来看,虽然大部分P2N模式得到了禁止,但无论是打包发售还是各类资产的对接,却并未直接提及投资者个人债权转让的问题。而若本着“法无禁止即合规”的角度考虑,投资人个人债权转让与网贷平台的现行监管框架实际并无冲突。
“个人债转业务虽然有一定的风险转嫁性,但取消个人债转所带来的流动性问题更大,对于整体行业的发展也更为不利。”广东某平台的一位负责人讲道。
而与他抱有同样思想的大多数广东省P2P从业人员几乎都认为,倘若全面禁止个人间的债权转让,主流的网贷产品设计将要面临重塑,行业整体将回归至点对点、一对一的散标匹配模式。除却投资繁琐、操作体验差不说,还要面临资金和期限匹配难题,未来P2P平台的成交量有可能会大幅下降。
“不合规的资产遭禁,而一些并无冲突的业务也无法开展。未来平台的生存问题其实依然悬而未决。”一位运营负责人表示。
据悉,因受此规定影响,截至目前已有4成在粤平台暂停了个人债转的相关业务。
而可以看到的是,在解决了许多硬性合规问题后,众多P2P企业似乎又要开始面临来自资产端压力的下一个残酷的生长周期了。
3.回归原点?
实际上,从3月北京下发了整改要求开始,资产端的枯竭现象已经日益凸显。
有平台负责人认为,北京禁止了P2N,使得过去象征着“创新”的大部分资产证券化业务“寿终正寝”,而同时,资产端限额合规要求,也使得平台无法再开展 50 30733 50 15534 0 0 3413 0 0:00:09 0:00:04 0:00:05 3413额的直接借贷业务。所以接下去,大家都将重新回到P2P的原点,做最基础的风险把控。
而“回到原点”这一趋势,也很有可能使得超大平台与中小平台间的差距再次拉大。
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实验室共同发布的最新一期网贷评级报告显示,自今年二季度以来,P2P停业平台的数量仍在不断攀升中。数据还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政策运营的网贷平台1000多家,其中新增问题平台198家,环比2017年一季度上升4.76%。在新增的问题平台中,停业平台占比最高,为71.21%。提现困难平台占比第二,为15.66%。转型和跑路平台占比较低,分别为7.58%和5.56%。
“失去了过去资产优势的助推,中小平台的合规成本和运营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而一旦网贷回到单纯资产的原点,中小平台的低品牌忠诚度,也会成为拖累他们的最大累赘,使得在下一个周期竞争中的差距,被进一步被拉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金融风险实验室研究员表示。
一位资深圈内人面对着频频出台的“办法”和“要求”,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他说:“显然,对行业而言,黄金期已过。这个行业已做不了‘大金融业务’的愿景,或许只能做个小而美的行业了。”
而许多业内人士同样深知,如果资产端再进行不断整改和压缩,那么回到“Peer-to-Peer”的日子将不会太久远。而一旦资产端、产品端等方面进行的几乎所有创新都被界定为了违规行为,那么,P2P将一夜回到2007年前后萌芽期的“简单”和“纯洁”,许多企业也很有可能回到当初的白纸一张。
也许这是最残酷的猜想,但也有可能是最残忍的现实。
作者:七月的MiuMiu
简介:互联网金融专栏作家,游走在金融边缘的码字女子。
版权声明:文章系作者原创作品,已授权网贷之家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并注明原作者。
网贷之家专栏现全面公开征稿,如若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兴趣,恰好又喜欢写作分享,可将您的作品发送至editor@wdzj.com投稿。详细的投稿及稿费规则,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来源 | 网贷之家专栏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网贷之家。
推荐阅读